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8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共产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篇;相关期刊385种,包括党史文汇、党史文苑(纪实版)、党史纵横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纸品收藏高峰论坛扬州论坛等;皖南事变的相关文献由76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居成、童志强、房列曙等。

皖南事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7 占比:94.3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2 占比:5.53%

总计:940篇

皖南事变—发文趋势图

皖南事变

-研究学者

  • 胡居成
  • 童志强
  • 房列曙
  • 王辅一
  • 刘喜发
  • 胡绳
  • 何立波
  • 张亦民
  • 张金锭
  • 刘以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琳
    • 摘要: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战斗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此时,美国正有意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对中国事务倾向于观望立场,但希望中国统一力量对抗日本。蒋介石将皖南事变解释为军纪问题、内部问题,美国虽有犹疑却也基本接受,并未改变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态度。美国没有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实质,没有看到中共的上升趋势,而是认为国民党会是赢家,并判断国共冲突可以被控制,美国在远东的被动自此便已开始。中共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抗战大局下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争取有助于抗战的力量。皖南事变发生之时,中共对时局转变作出准确分析,赢得美国舆论的同情,并打开了中共与美国高层联络的渠道,在走向历史舞台中央之初就占得了主动的先机。
    • 金志宇
    • 摘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军长、副军长。为抓紧抗击日军侵略,新四军未及休整补充,即边集结编组,边向江南及皖东敌后挺进开展游击战争。当时,新四军处在日、伪、国民党的多重包围之中,处境艰险,为及时获取各方情报,新四军成立了绝密的电讯密码破译机构"三山办公室",这支精干的红色"听风者"队伍,在皖南事变前为新四军纵横大江南北提供了重要情报保障。胡立教创建三山办公室新四军成立之初,虽有来自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1万多人,却连一部电台都没有。1937年9月28日,原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的项英到南昌与国民党方面谈判,为与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取得联系,竟只能通过地方电报局拍发明码电报。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成为新四军组建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 李彦一
    • 摘要: 本文主人公干戈是皖南事变亲历者,根据其生前忆述撰写的《在皖南事变后脱险重生》,分上、下两篇。上期刊登的上篇,讲述干戈青少年时期投身革命,后来参加新四军教导总队,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落入敌手的曲折经历。这一期刊登下篇,再现干戈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越狱、重回组织怀抱等往事。
    • 程毅; 董国强
    • 摘要: 皖南事变自爆发以来,长期受学界关注,但相关著述因缺乏对档案文献的考辨,造成论述的诸多错讹。通过对七份文电日期的考证,表明就皖南新四军转移问题而言,在事变前的较长时间里,项英与中共中央的分歧更多体现在转移路线与时机上。项英更倾向于“东移苏南”,而中共中央倾向于“北移皖东”,但双方亦因外部情势影响而作出调适,并不存在根本对立。因对时局判断的乐观,项英等人在1940年10月中旬转而倾向固守皖南,对中央指示贯彻不力,但当11月初延安决定放弃皖南、坚持北移后,项英等人亦随之作出调整。
    • 史宇阳
    • 摘要: 苏联自1937年开始援助中国抗战,寄希望于国民党军队将日军拖在中国战场上,让蒋介石产生苏联“非借重他不可”的心态。随着1940年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英也加入援华行列中,蒋介石认为国民党有了足够的“要价”资本,选择在此时机掀起反共浪潮,制造了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苏联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但同时要求中共保持克制,苏联的调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蒋介石停止反共,但也让中共的决策和反击受到掣肘。
    • 程毅
    • 摘要: 皖南新四军转移问题,与苏皖地区的局势发展密切相关。项英曾两度尝试东移苏南,但为了维护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大局,且苏南局势发生变化,东移方案被迫搁置。此后,因皖东新四军无法收复无为,划界谈判前后国共博弈激烈,加之苏北局势复杂动荡,皖南新四军在转移问题上屡有反复,并最终遭遇挫折。透视此中的多方互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中共平衡整体与局部利益的艰难、新四军内在多元格局造成的战略协同问题,以及国共关系在微妙平衡下的多重走向。
    • 姜田兵
    • 摘要: “爱园”,是江苏省泗阳县爱国烈士陵园的简称,是曾拼搏战斗在泗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安身之所,也是泗阳人民顽强抗争追求进步的历史见证。谈到爱园,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筹建人、命名人——中共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书法家、诗人、中纪委原副书记、中顾委常委李一氓。李一氓(1903—1990),原名李国治,四川彭县(今彭州市)人,曾先后经历南昌起义、特科岁月、万里长征、皖南事变等重大事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一氓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任秘书长。“皖南事变”后,他历经艰险于1941年夏辗转回到苏北新四军军部。1942年2月,经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任命其为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兼中共淮海区党委副书记。自此,他与泗阳爱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 王思林
    • 摘要: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断供、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一手抓自力更生,一手抓精兵简政,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争做领导大家胜利渡过难关的模范。
    • 刘以顺
    • 摘要: 在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将士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领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叶挺军长及干部多人被扣,6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被俘,分别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茅家岭、七峰岩、周田村、李村4处。七峰岩是政治软化所,周田村是苦工营,茅家岭是秘密监狱、重禁闭室,李村则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关押处。一般被关押者先进七峰岩,再到周田村,最后便是茅家岭。
    • 马元权
    • 摘要: 1940年11月间,任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二营副营长(教导员)的马长炎(我的父亲),正带着二营五连随军部渡江筹备小组活动,为新四军北渡长江做准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近200条船。1941年1月3日,接到了军部的转移命令,重回五团,担任全军后卫,接着皖南事变发生了。7日晚,为掩护军部和大部队突围,五团抢占高领,坚守了三天三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