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观

日本观

日本观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5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外国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日本观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伟、冯君、吴启讷等。

日本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13.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159 占比:86.82%

总计:1335篇

日本观—发文趋势图

日本观

-研究学者

  • 黄伟
  • 冯君
  • 吴启讷
  • 周建树
  • 宋茜茜
  • 张旭
  • 张玉萍
  • 张登德
  • 徐亚博
  • 朱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丽倩
    • 摘要: 近代以降,中日两国交流、对抗日益频繁,尤其是国力对比发生逆转,国人的日本观不断演变.江南士绅徐兆玮生活的时代恰值近代中日关系巨变时期,在其横跨近半个世纪的日记中,留下了有关日本的大量文字,为考察其日本观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甲午战败,使徐兆玮等一代人日渐警觉,并反思日本成功之道以寻求应对之策.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加之清末新政的推动,向日本学习的呼声日益高涨,徐兆玮前往日本留学,在比较中接受先进文明陶染.此后,日本侵华野心不断凸显,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江南的种种暴行亦见诸于徐兆玮的笔下.其个人生命史中日本观的演变,亦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缩影.
    • 张厚军; 张源旺
    • 摘要: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致力于国强民富的重要人物,受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观。张謇依据参与"壬午之役"的实践经验,洞察日本的侵略野心;秉承家国情怀,关注甲午战争,力主以战定和;愤慨于屈辱条约,提出做好战争防备、发展实业、增强国力的观点;还能够辩证地看待日本的侵略行径和经济发展的长处,在学习日本发展所长和借款上表现出清醒的认识。在近代中日关系演变的宏阔历史进程中,以时间为经线串联起张謇的对日活动,以近代日本观为纬线连缀起诸多时人的对日主张,可以形成经纬交织的近代日本观图景。从纵横的对比中考察张謇的日本观,可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务实性,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位,更是在实践上着力推行,从而对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 何慧燕
    • 摘要: 本文以《浙江潮》中涉日报道为切入点,将涉日报道按照文章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对于近代浙江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展开分析.近代浙江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可以说是围绕"以日为师"与"防日之心"这两个主题而形成的多元性、多层次的日本观.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浙江省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浙江辛亥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 何小婷; 马宏滨
    • 摘要: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开始受到"师日"风潮的影响.戊戌政变后,其在日本公使帮助下逃亡,由此培养出他的"亲日"心理,并奠定了其早期外交思想上的亲日性.对同处侵华阵营的俄国,梁启超的"拒俄"态度一以贯之.但日俄一战成为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折点,他认清了日本的侵略态势,也坚定了对俄国本性的认知,从而提出不依赖强国的"名誉孤立"式自主外交.
    • 张小明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逆转,即从惩罚日本转变为扶持日本,美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该同盟一直延续到今天。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逆转,主要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但是,冷战爆发和在东亚扩展,并非影响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唯一因素。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逆转,在一定程度上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东亚政策发展的基本逻辑相吻合,即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选择伙伴或盟友以追求自己在本地区的利益,美国除了在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之外,都是选择日本作为自己的伙伴或盟友。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美国精英认为日本比中国更具实力,也更像美国。美国的"苏联通"和遏制战略的提出者乔治·凯南的日本观实际上就是此种认知的一种表现,他本人在导致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逆转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欧阳军喜1; 张牧云1
    • 摘要: 欧阳军喜、张牧云在《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中日两国的互相认知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各自对战争走向和结果的预判。全面抗战初期,日本出于其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忽视中国的实力和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最终却越陷越深。
    • 张章
    • 摘要: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重臣,其在对日外交上有过一系列变化,由早期的“学日”“轻日”思想到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泱泱大国惨败于日本给李鸿章带来了沉重打击,他的对日外交思想逐渐变为以求和为目的,以“制日”为主流,中国开始了以日为师的道路,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对晚清时期朝局有着重要影响,其在战争时期采取的外交策略虽不十分正确,但有一定积极作用.
    • 石嘉
    • 摘要: 清季民初,中国学生赴日留学者不断增加,到1920年代,学生群体赴日考察则更甚。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科举废除以后,新式学生群体日趋成熟壮大,成为赴日考察主力军;其二,学生群体觉醒,自觉以深入异邦堂奥、输入文化新知为己任;其三,日本外务省补给考察经费,客观上成为学生东渡之一大助力。中国学生群体考察了日本教育、市政、法制、军事、实业、艺术、民俗、国情等诸多领域,尤以关东大地震后城市建设、风土民情及教育事业更为详尽,由是形成较为客观理性的日本观,对于近代中国改革和趋新事业,不无现实借鉴意义。
    • 王立诚; 孙立春
    • 摘要: 以嘉靖《宁波府志》为代表的宁波、绍兴地方志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研究明朝发生于此的"宁波争贡"有很大意义.本文根据嘉靖年间的宁绍地方志,研究了"宁波争贡"的前因后果,发现其关于该事件的记录有着显著的优缺点.这与成书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揭示了明代士人的"日本观"和历史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