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留日学生

留日学生

留日学生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466篇;相关期刊485种,包括前线、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2009年体育文化论坛、2008年中国留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留日学生的相关文献由71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民、王奇生、周立英等。

留日学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8 占比:3.8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466 占比:96.13%

总计:20249篇

留日学生—发文趋势图

留日学生

-研究学者

  • 徐志民
  • 王奇生
  • 周立英
  • 李承鹏
  • 桑兵
  • 梁中美
  • 石嘉
  • 邵宝
  • 魏善玲
  • 代先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英; 肖瑞宁
    • 摘要: 清末十年在日学人积极创办刊物,据统计,约有108种刊物创刊于这一时期。在日学人创办刊物一方面出于地域因素,以同乡会及其刊物为维系同人之纽带;另一方面以传播新思想、新知识为目的。这一时期刊物以法政类或专门类刊物为主,涉及范围较广,为清末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入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也为国内革命运动与自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组织便利。由于经费及政治原因,这一时期刊物大多发行时间较短,而1909年后更受到留学人数锐减的影响,致使辛亥后在日学人所办刊物数量锐减,不复清末十年的盛况。
    • 周一川
    • 摘要: 中国女性日本帝国大学留学的综合研究是以往留学史研究中未曾涉及的课题。中国女性帝国大学留学虽然人数不多,却代表着中国女性日本留学的新趋势。在经历了以初、中等教育为主的清末和向高等教育转换的民国初期后,中国女性的日本留学进入了包含帝大留学在内的高等教育为主导的新阶段。女性日本留学在中国近代女性教育中的定位,也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女性帝国大学留学打下了必要的学知基础,而日本帝国大学的专攻生制度,给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女性提供了再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此类留学代表着女性日本留学的教育水准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翻开了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的新篇章。
    • 经盛鸿
    • 摘要: 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与反动,暴露无遗。面临中国空前的民族灾难与政治危机,江苏地区的先进人士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拯救的方法,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思潮与运动。其中,由于当时属于江苏管辖、与江苏地区水土相连的上海的强烈影响,以及江苏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使得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在江苏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步地“由鼓吹时代进于实行时代”,形成反清革命实践运动。1905年底“同盟会江苏分会”成立,标志着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斗争,从自发转向自觉。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深化,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派迅速与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走到一起,形成伟大的江苏辛亥革命风暴。
    • 刘春丽
    •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湖北社会,留日学生将唤醒民众、开民智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湖北近代的报刊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留学日本期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输入先进的文明和理念。回国后,他们创办各式各样的报刊,宣传革命,讥评时政,开民智,关注民生,宣传新思想,为湖北近代的报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江涛
    • 摘要: 近代小说伪译现象比较流行,但目前学界对于伪译小说的辩伪仍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鉴定标准,因而难免产生一些误判。《湖北学生界》所载一部标称“译稿”的小说《日中露》,近30年来中日研究者普遍视之为“伪译”,但据一篇人物传记记载,该小说系当时湖北籍留日学生李书城所译。同时,在小说文本内部也有几处较为确实的证据,显示小说背后存在日语底本及发生了事实上的语言转化。由此可以判定该小说并非伪译。此例提醒研究者,晚清小说伪译研究应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在一定的鉴定标准之下审慎地进行辨伪工作,以此为伪译研究建立起更为牢固的文献基础。
    • 江曙
    • 摘要: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成为晚清文化革新的重要力量,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在近现代报刊发展史上的地位需重新评估与确定。通过新文献的发掘,目前可考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有86种,较前新增8种,其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同人刊物的初步实践、以东京和上海为轴心的出版销售体系的建构、明治日本报刊思想的中介作用以及印刷装帧技术的改进。留日学生因地缘、学缘、政治思想、文学观念或某一突发事件等而结社,所创办刊物具备同人刊物的特征,其办刊思想深受明治日本报刊的影响,从知识界的启蒙转向对民众的引导,以东京和上海为轴心乃至布局全国的销售网络为其提供实现的可能,其办刊实践也为清末民初思想革命和政治变革赋能。
    • 摘要: 100多年前,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传播到中国,光辉的思想从此刺破了黑暗的天空。李大钊,字守常,生于1889年,河北乐亭人。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在那里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斗争,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
    • 潘崇
    • 摘要: 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伊始即力谋修建川汉铁路,以期借此破解新政时期四川内忧外患困局,然而路事筹办过程自始至终交织着中外对抗、枢部歧异、省际矛盾、时人评骘等多方势力的博弈,因而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末铁路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除列强干预川汉路事引发的中外对抗外,清政府内部在路事策略上亦颇现龃龉之势,形成严重内耗,中央层面表现为外务部、商部因立场不同而在是否引入洋股问题上存在策略歧异,省域层面表现为川、鄂两督因受省界观念制约束缚而在如何修筑宜昌以上鄂境路段以及此段路权归属上长时间争执不下.就官民关系论,则不仅有矛盾冲突,亦有协同合作.尤其是川籍留日学生,基于保国保省的民族主义情绪,就路事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官方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构成了清末朝野互动的典型一例.
    • 张蒙
    • 摘要: 民国时期法医学的制度化与留日医学生的积极推动有直接关系.留日学生受到德日医学体系中国家医学的影响,将法医学看成是实现国家司法现代化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重要工具.在1930年代,这一理念被内化为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现代国家的思维逻辑,以上海的法医学研究所为法医最高机构的等级体系于是建立.然而,中央集权式的国家医学与留日学生的设想存在冲突.留日学生不得不通过挑战国家医学的金字塔结构,换来北平大学法医学教室成为北方的法医学中心.此后,民国时期的司法系统形成了由国家专门机构与国立大学共同承担法医检验任务的格局.
    • 孔祥吉
    • 摘要: “晚清的衙门北京的官”,口念心诵,思绪瞬间回到并不算遥远的过去。起居的养心殿,阅尽人世代谢的醇王府,威严而阴森的刑部及其监狱;历史舞台上出演的,既有大权在握的皇帝,太后,王爷,也有诤言直谏的清流人物,铮铮铁骨的忠义之臣。面对危亡,有内部变革的设计,有新型大学的创立,有留日学生的派遣,更有革命者的奋起。孔祥吉教授善用常见史料与稀见档案,去伪存真,功夫一流,既写大是大非,又抉隐索微,透视官场的占卜之气,送礼之风,典当之业。语言生动,叙事流畅,让人不知不觉间走进历史现场,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