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日关系

美日关系

美日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世界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专利文献19105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瞭望等; 美日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学功、丁又双、侯毅等。

美日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0.84%

专利文献>

论文:19105 占比:99.16%

总计:19267篇

美日关系—发文趋势图

美日关系

-研究学者

  • 赵学功
  • 丁又双
  • 侯毅
  • 刘江永
  • 史桂芳
  • 周忠菲
  • 夏立平
  • 席来旺
  • 徐万胜
  • 晋林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友骏; 申南楠
    • 摘要: 美国拜登政府自启动以来,坚持“单边协调主义”的基本对外政治原则。在这一原则下,日本不仅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颇有提升,而且一跃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主要“支点国”。军事上,拜登政府将日本视为牵制中国、掌控印太地区的主阵地;外交上,将日本视为推行美国全球气候政策和恢复其在相关政治议题上话语权和领导地位的重要踏板;经济上,突出日本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的显著地位,谋求以日本牵头重塑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对此,日本菅义伟政府与岸田文雄政府都选择了主动迎合拜登政府的对日战略与全球战略。今后,美日之间利益交织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当然,美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的反向压力,这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
    • 卢燕茹
    • 摘要: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在远东地区扩张速度加快,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变得突出.为了维持两国关系的动态平衡,日美双方先后签订了《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1908年的日美君子协定及《罗脱——高平协定》.其中《罗脱——高平协定》既是日美双方首次公开就地区安全问题达成的全面协定,也是罗斯福政府面对日本已经强大的事实对日美关系进行调整的确认.《罗脱——高平协定》是在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积极在南满扩张的情况下,日美间的移民危机解决的过程中,以及德国中美德联盟构想流产的背景下缔结的.
    • 陈起飞
    • 摘要: 常规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引入了符号互动论,强调行为体和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演进.二战前后,日本移民与美日双边关系之间即为一种行为体和结构间的相互影响.二战前,受美国排外主义影响,美日关系因为移民、种族问题不断恶化.珍珠港事件后,日本移民逐渐同母国断绝了联系.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日贸易摩擦,第三、四代日本移民再次受到美国种族主义的威胁,他们认为有必要重新架起与日本沟通的桥梁.其中,由各界精英组成的日裔美国人领导力代表团(JALD)对新时期美日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 徐万胜; 邱月
    • 摘要: 在同盟框架下,美日两国均高度重视海上通道安全,但双方的战略认知各有侧重.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美日两国深化军事合作并推进同盟机制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在同盟内部,日本海上通道“自主防卫”能力的不断增强,既体现为日本因应美国的同盟战略需求并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也体现为日本不时突破同盟框架束缚而独自采取行动.为构建海权同盟,尽管美日两国的战略重点有所不同,但双方采取多种措施联合介入海上通道所在地区的海洋权益争端,加剧了地区安全紧张局势.
    • 张志刚
    • 摘要: 巴黎和会前夕,美国方面在中国成立了东方新闻社,作为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的官方新闻通讯机构,负责向超过三百家的中文报纸发送美国消息与评论,而在这些新闻消息与评论中,对日本的批评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北满与西伯利亚问题、对华贷款问题、山东问题,东方新闻社对日本进行了猛烈批评,或间接讽刺,或直接批判,甚至提醒英、美等国要警惕日本成为东亚的“新德国”。并且,随着巴黎和会的临近,这种批评越发泛滥。巴黎和会前夕,东方新闻社对日本的批评,表明美日之间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这些矛盾背后则是美日当时在该地区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
    • 徐万胜; 邱月
    • 摘要: 在同盟框架下,美日两国均高度重视海上通道安全,但双方的战略认知各有侧重。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美日两国深化军事合作并推进同盟机制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在同盟内部,日本海上通道“自主防卫”能力的不断增强,既体现为日本因应美国的同盟战略需求并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也体现为日本不时突破同盟框架束缚而独自采取行动。为构建海权同盟,尽管美日两国的战略重点有所不同,但双方采取多种措施联合介入海上通道所在地区的海洋权益争端,加剧了地区安全紧张局势。
    • 张小明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逆转,即从惩罚日本转变为扶持日本,美国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该同盟一直延续到今天。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逆转,主要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但是,冷战爆发和在东亚扩展,并非影响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唯一因素。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逆转,在一定程度上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东亚政策发展的基本逻辑相吻合,即在中国和日本之间选择伙伴或盟友以追求自己在本地区的利益,美国除了在1941—1945年太平洋战争期间与中国结盟之外,都是选择日本作为自己的伙伴或盟友。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美国精英认为日本比中国更具实力,也更像美国。美国的"苏联通"和遏制战略的提出者乔治·凯南的日本观实际上就是此种认知的一种表现,他本人在导致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发生逆转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李科
    • 摘要: 本文从中国崛起背景下美国维系世界霸权的角度,分析美日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认为随着中国崛起的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美日关系中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大,为应对中国崛起的权力冲击,美国将会加强美日关系。另一方面,日本因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缺失产业创新而不断加大与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自身实力的局限和美日关系的不对称性强化,日本将丧失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机会,并将成为中国建立地区主导秩序的阻力,中日关系将继续维持政冷经热。
    • 杨鲁慧; 石敏
    • 摘要: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后,中日两国由此进入了战略磨合期与相互适应期,如何塑造与中国的关系成为日本外交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次执政的经历及其前后对华大相径庭的外交政策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安倍第一次执政期间积极改善对华外交,主张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然而时隔5年再次执政,却不断展现强硬的对华态度和立场.安倍对华政策调整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两面性、依赖性、务实性,为日本国内和中日关系带来了深远的政治经济影响.对比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对我国认识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特征、本质、动因,正确把握和处理中日关系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