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政府
尼克松政府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美洲史、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451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国际展望、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冬季世界史论坛等;尼克松政府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梅、李华强、杨建国等。
尼克松政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451篇
占比:99.25%
总计:21613篇
尼克松政府
-研究学者
- 张志梅
- 李华强
- 杨建国
- 赵学功
- 赵璐
- 马廷中
- 刘绪贻
- 张保军
- 张威1
- 忻怿
- 李云鹏
- 林海东
- 温强
- 王成至
- 詹欣
- 黄忠
- Tom Waldron
- 丰君子
- 于媛媛
- 于玫
- 于金辉
- 仁美
- 任晓玲(编译)
- 余晓红
- 佩妮洛皮·寇吉亚诺·哥德堡123
- 侯明
- 冀伯祥
- 刘仲敬
- 刘健
- 刘娜
- 刘建飞
- 刘末
- 刘磊
- 刘荣荣
- 力文
- 卞庆祖
- 卢羿
- 史宏飞
- 叶江
- 吕桂霞
- 吕菲
- 吕迅
- 君水
- 吴之如
- 周克冰
- 周文星
- 哈冠群
- 哈建伟
- 唐纹瑛
- 基辛格
-
-
孟秋
-
-
摘要:
尼克松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曾说过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尽管美国从美元体系中获取了无穷好处,但它不仅对这种曾获得的好处视而不见,而且当下更倾向于对自己货币政策在全球制造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因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而滥发的美元,在2022年将被美联储用“加息”这一招关闭闸口,导致美元升值,相应国家的本币贬值。
-
-
崔世委;
鲁俊
-
-
摘要:
二元化学武器是一种新型和特殊的武器形式,在尼克松政府时期,二元化学武器的研究尚处于研制阶段。尼克松政府希望借助二元化学武器来增强美国的国家化学战争能力,虽然在整个尼克松政府时期,针对二元化学武器展开了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但二元化学武器因为技术的限制和政策的不清晰都没能大规模付诸生产。尼克松政府的这种二元化学武器政策在福特和卡特政府时期也依然如此,探讨和认识尼克松政府的二元化学武器政策依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完整地认识冷战时期美国的化学武器政策。
-
-
忻怿
-
-
摘要:
1970年代初,为"联华制苏"进而助推美苏"缓和",尼克松政府制定"有限武装扶华政策",谋求有限提升中国军力,搭建美中制苏安全协调关系.鉴于维护美苏"缓和"而尚不对华售武,美国鼓励英国开启对华技术转让及军售.英国政府基于经济与安全双重利益,于1975年底正式售华比较先进的"斯贝"MK202型军用涡扇发动机.英国对华军售的历史性实践,凸显冷战逻辑巨变."斯贝"军用发动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首次引进的西方军用装备,从"安全"的角度标注起中西方制苏安全协调关系的实质内涵,凸显其间中国对外战略转轨.售华"斯贝"背后的"有限武装扶华"理念,一直指导着后来西方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对华规模化军售的历史实践,其亦引导了美欧发展对华安全关系背后的相关复杂战略思考.
-
-
-
-
杨建国
-
-
摘要:
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由沙特领头的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亲近、偏袒以色列的西方工业石油消费国实施石油禁运.为尽快解除禁运,尼克松政府针对沙特进行重点渗透和突破,采取以“威胁施压+引诱吹捧”为鲜明特色的能源外交政策,最终基本依照美国提出的核心条件,禁运得以解除.这有助于深刻洞悉尼克松政府看待和处理事关美国安全和海外信誉的能源保障问题,尤其是重点针对沙特推出石油政策的动机目的、方式手段以及后果影响.
-
-
-
-
王雯菲
-
-
摘要:
研究美国外交、财政档案,发现:受制于国际收支逆差及黄金外流影响,尼克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积极推进特别提款权落实、中断黄金与美元的自由兑换、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自由浮动美元.这些政策表明,尼克松政府内部支持黄金—美元脱钩及浮动汇率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影响总统决策.但是该政府在国际货币领域采取的行动缺乏协商,以致遇到国内如美联储、国外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反对.所以,国际货币关系的处理既显示出不同利益的诉求,又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探讨尼克松政府内部针对国际货币领域的讨论及改革手段,有助于透过货币问题解读这一时期美国与盟国的关系.
-
-
哈冠群
-
-
摘要:
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重要转变.尼克松在执政初期,专注于全球性冷战议题,交予伊朗处理海湾地区事务,遂无意干预伊拉克库尔德问题.随着1970年代初中东局势趋于复杂,苏联意图将伊拉克扶植为地区代理国.出于地区策略的考量,尼克松政府决定援助伊拉克库尔德人,旨在削弱伊拉克复兴党政府,防止苏联在中东扩大影响力.在实施援助行动期间,基辛格无视伊拉克政府有意改善与西方关系的行动,坚决执行援助政策,同时又始终遏制库尔德人的建国倾向,避免其自治行动引发地区动荡.在美苏关系趋于平缓与中东形势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体现海湾地区对冷战形势的特殊地位,成为美国对中东地区策略的缩影.
-
-
史宏飞
- 《第六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冬季世界史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罗马尼亚渠道从开通到关闭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分析罗马尼亚渠道最终关闭的原因.罗马尼亚的特殊外交立场使其成为中美解冻初期的主要沟通渠道之一,而其与苏联的地缘关系也成为渠道关闭的因素;20世纪70年左右周边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谋求打“美国牌”以制衡苏联.但由于对苏联-东欧阵营国家的不信任和担心苏联对罗马尼亚的渗透,中国也选择在中美解冻的关键阶段关闭了罗马尼亚渠道;罗马尼亚渠道的几次表现客观上不如巴基斯坦渠道,以及可能觉察到罗马尼亚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为关注自身的国家经济利益,尼克松政府最终也放弃了继续使用罗马尼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