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248篇;相关期刊642种,包括求实、领导决策信息、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比较法学与世界共同法国际研讨会等;中国问题的相关文献由926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庆祥、王伟、龙应台等。

中国问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8 占比:10.4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248 占比:89.53%

总计:10330篇

中国问题—发文趋势图

中国问题

-研究学者

  • 韩庆祥
  • 王伟
  • 龙应台
  • 张艳涛
  • 王海滨
  • 许章润
  • 丰子义
  • 吴炫
  • 李希光
  • 熊培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赟
    • 摘要: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集中体现了梁漱溟一生的问题意识,中国问题必须作为世界历史秩序的重要部分来理解。“中国问题”在当时语境中虽然是民族自救的问题,但这一民族自立却与如何完成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在东方老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逢之后,以创造方式为人类历史开前途结合在一起,因而,形式上只是国际竞争中民族兴亡问题,骨子里却是人类历史文化大转变问题。百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历史能否从帝国霸权的机制中突围,已经愈发与中国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否真正实施中华文明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 李庆本
    • 摘要: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阐释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要突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西二元平行比较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有机结合起来,遵守居间之中道。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学性,而不是追寻仅仅基于西方文学基础上的文学性,理应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学术追求。
    • 周洪波
    • 摘要: 证明对象是诉讼证明活动的聚焦点。此聚焦点是否明晰,决定着诉讼证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展开。法律要件事实构造与诉讼认知构造是形塑证明对象的基本因素。从第一个维度来看,法律要件事实作为证明对象具有指向特定性、初步指引性、局部性、复数性和细分性等特征。从第二个维度来看,基于诉讼认知的推理构造,证明对象可以分为基础性的法律要件事实与派生性(或证据性)的待证事实、待证事理。基于诉讼认知的制度构造,即诉讼模式的不同以及对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的不同规定,对法律要件事实被纳入证明对象的范围及其分类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以此观照,我国在证明对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 王培峰
    • 摘要: 特殊教育知识适用性是哲学认识论的问题。适用性的证成关系到特殊教育知识在学理上的合法性。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知识建构存在某种程度的学理性紧张,知识适用性问题突出。特殊教育知识适用性是指不同质的概念、范式、方法、技术等知识运用于特殊教育知识领域,并按照特殊教育领域应用目的,达致性状协和一致的可能性状态。特殊教育知识适用性证明,以“合目的性”原则为认识论的核心准则,构成特殊教育知识建构逻辑的一个前提性的先验认识论原则。任何一种认识、理论或做法进入到特殊教育知识谱系中,都必须接受这种知识适用性的证成。特殊教育知识的适用性分为工具适用性和规范适用性两个维度,以及在不同理论范式、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国家地区和在特殊教育体系内部知识迁移演化四个特殊教育知识适用性问题域。就我国当前而言,基于“中国问题指向的理论范式和实践逻辑”认识论准则,是解决我国特殊教育知识适用性问题的关键,应成为新时代每一个特殊教育研究者自觉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使命。
    • 杨健民
    • 摘要: 我们已经进入到新时代,这是一个具有新的历史方位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实践也由此展现出多重的意义.新的理论自觉要求当代中国学者必须具有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的中国语境问题,则要求中国的学术说中国话,将学术思想转化为现实实践,同时将现实实践提升为学术思想,从而体现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问题与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在不断回答中国的问题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一定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南,只有它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以当代中国学术体系去看待中国问题,既要认真地、合理地汲取西方的理论,又要有属于自己的"阐释原则",在深入反思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建构出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
    • 杜敏菊; 易军
    • 摘要: 法律人类学为法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新的进路,但其在中国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亟需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命题和重要理论进行梳理,方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实践.《法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法律人类学提供了“整体论纲”,从学术史中考察学科发展状况,以研究范畴为中心呈现学科理论观点,通过社会变迁和经典著作阐释学科方法论,并用中国问题打开法律人类学学以致用之门.该书的出版与传播将引领更多有识之士领会法律人类学的学术魅力.
    • 路宽
    • 摘要: 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大历史观为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方法.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审视和研究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史"等中国问题,有利于我们明晰中国问题的历史路标,洞察中国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当前状态和未来走向,把握中国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寻找解答中国问题的方案.
    • 马勤勤
    • 摘要: 《晚清政治小说:一种世界性文学类型的迁移》立足于"世界视角",重新审视了"政治小说"这一文类的世界性迁移,对"政治小说"的内涵与边界、价值与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义.该书对政治的"性别"维度解析富有特色,特别是传统"才子佳人"模式在政治小说中的消解,证明"现代性"与"性别"问题紧密相关.作者发掘出一种政治小说研究的新范式,并为更广义的跨文化研究开出了新的方向;但在具体研究中,尚须先厘清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便更好地思考如何从"世界视角"走向"中国问题".
    • 孙东山
    • 摘要: 海洋治理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当下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西方海洋治理经历了权力控制、权利分配、责任治理三个阶段,其主导的海洋治理秩序给中国海洋治理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处理与周边国家海洋冲突时,中国面临全球海洋治理机制不完善、域外大国介入和域内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弊病.为此,中国应当从责任意识出发,寻求多元共治模式,从而改变海洋治理的被动局面,进一步主动塑造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 于志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发展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在此历程中留下了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探寻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等光辉足迹.中国共产党运用"现代化范式",把握解决中国问题的内在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内在结合,肩负起解决中国问题的历史使命,建立起不同于其他东亚国家的独立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