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对日政策

对日政策

对日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59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国际问题研究、瞭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第7届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研讨会等;对日政策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志勇、林晓光、石善涛等。

对日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18.1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759 占比:81.18%

总计:935篇

对日政策—发文趋势图

对日政策

-研究学者

  • 宋志勇
  • 林晓光
  • 石善涛
  • 袁成亮
  • 北婴
  • 张同侠
  • 张晓峰
  • 戴东阳
  • 汤重南
  • 王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恺
    • 摘要: 1894年12月13日,“甲午战争”的硝烟已然延绵到了地处中国境内的海城。为了争夺这座辽南要冲,中、日两军在缸瓦寨一线展开前所未有的鏖战。最终8本陆军以“莫如--拥而上”的400米白刃冲锋,先后突破清军的两道防线,奠定了胜局。但就在日军感叹自己的对手同样“不轻露屈挠之色”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在铩羽而归的清军骑兵之中有一个年轻的哨长,正在为没能守住自己的故乡而苦恼。他,就是未来的“东北王”——张作霖。
    • 丁高杰
    • 摘要: 东京审判期间,美国当局对受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日本战犯,采取了纵容式的袒护措施.美国蓄意包庇日本战犯,既是战后携手日本政府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要求,又是稳定战后日本国内局势,巩固占领统治的需要.然而,这种违背《波茨坦宣言》精神的错误做法,不仅遭到了盟国舆论强烈的抗议,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今天日本的政治走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沈成飞
    •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出于民族义愤起而向政府请愿示威,要求强力应对日军之入侵,蒋介石政府一时陷入被动.蒋介石为了维护政府形象、争取时间压制地方军人、控制内部派系纷争及大举武力“剿共”,对学生运动采取软硬兼施之措施,但说教之余内心已充满厌恶.他在激烈指责共产党鼓动学生反对政府之不良用心时,亦对地方派系和党内“学生同情派”极表不满.蒋介石希望以其威望左右学生运动的努力无法达到预期之结果后,对学生“指手画脚”之行为再不愿容忍,这自然使蒋介石政府和学生日渐疏远,两者之关系也慢慢失去弹性.
    • 刘晓恒
    • 摘要: 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现象.它必然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依靠,即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而在北洋政府的对外交往中,日本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总结北洋政府初期的对日政策,并分析该等政策矛盾性以及形成原因.
    • 王红
    • 摘要: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 周琴语
    • 摘要: 一、交锋前的准备西安事变之后,中共正确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和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认为西安事变说明国民党内部一部分爱国将领不满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如果采取武力方式解决问题,势必加剧国内现有矛盾而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应该采取和平谈判方式解决问题,周恩来和蒋介石直接或间接的交锋由此展开。
    • 张经纬
    • 摘要: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 and Japan after WWII had been the major element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Eastern Asian region.The focus of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Japan at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of WWII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transforming to supporting.The transition had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ason,went through a tortuous transformation process.The direct result set a base for the following US-Japan relationship and now has a major effect upon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ern Asian region.Those elements affected US to change its policy towards Japan in the early years after WWII are not so important as analyzed by thos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but all of which have a logical connections,some coming first,other following afterwards,or some being primary and other being secondary and finall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In the process of changes in US policy towards Japan,disputes in ideology and gambles on national interests between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interacted honestly and straightforwardly,sometimes agreed with each other,sometimes departed from each other,aiming at their own individual national interests.All of these ar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predicting the trend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of Eastern Asian region,and for the fundamental key and policies in correctly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af-fairs of that region.%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动,始终是影响东亚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重心经历了从改造到扶持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经历了曲折的转变过程,转变的直接结果奠定了之后的美日关系,且至今仍对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存在着重要影响。战后初期影响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诸因素,并非先前中外学者所分析的平行并重,而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诸因素形成一个逻辑因果链,最终导致“旧金山体制”形成。在美国转变对日政策过程中,意识形态分歧和美苏大国间国家利益的博弈互为表里,时而契合,时而背离,但最终依归是各自的国家利益。所有这些对于预判目前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和趋势、对于确立处理该地区国际事务的基调和对策是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