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687篇;相关期刊1099种,包括国际展望、台湾工作通讯、统一论坛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等;台湾问题的相关文献由28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家泉、李永刚、苏格等。

台湾问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2 占比:36.9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6687 占比:62.91%

总计:10629篇

台湾问题—发文趋势图

台湾问题

-研究学者

  • 李家泉
  • 李永刚
  • 苏格
  • 宫力
  • 杨亲华
  • 刘红
  • 辛旗
  • 王在希
  • 时殷弘
  • 江泽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鹏; 谢银萍
    • 摘要: 美国的台海政策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上尚未实现"拨乱反正",特朗普政府"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在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中仍有体现。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美国台海政策均表现为打"台湾牌"的力度加大,美台勾连加深,"以台制华"意图越来越明显。特朗普政府对台赤裸裸的利益导向更为明显,规则意识下降和冒险冲动上升;拜登政府虽在策略手段及管控极端冲突等方面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并未改变"以台制华"的战略思维。美国政府的上述做法,只会导致台海局势持续复杂严峻,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大,不符合美国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拜登政府唯有"拨乱反正",对"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台海政策进行全面检讨和调整,才能够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实现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 项文惠
    • 摘要: “台湾问题”一词是美国驻华代办彼得·巴驾于1857年提出的,在经历了含义从广义到狭义的转变后,主要指对台湾地区的收复问题。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形成的两岸政治对立,以及美国的介入,是“台湾问题”概念正式形成的标志。之后,这一概念由官方向社会、学界传播,逐步地“大众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而且在出现“台海问题”“海峡两岸”“两岸关系”等概念的同时,不断被注入新的含义,成为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 杨伯江
    • 摘要: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政府就“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成协议,就废除“日台和约”、日台关系的处理方式达成谅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下,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所有问题。此后,受国内政治及战略利益影响,日方不忠实履行协议、违背联合声明宗旨和精神的动作时有出现,导致中日之间“台湾问题”反复凸显。由于《中日联合声明》没有触及日美安保体制、“台湾条款”等,这就为日本借由强化日美军事合作介入台海局势留下了空间。日本涉台政策受到“复合逻辑”的支配。鉴于无法正面挑战《中日联合声明》,日本遂将日美安保体制的运用作为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路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日美“以台制华”的共同利益增强。加之国内相关法制的调整,日本干预台湾问题的动机、能力无疑都在增大。
    • 汪曙申
    • 摘要: 21世纪以来,历经“9·11”恐怖袭击、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美国欲维持全球霸权的野心与其国家战略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拜登政府上台后,在对华政策上提出“对抗、竞争、合作”三分法架构,为中美冲突设置“护栏”的同时,推行全方位“激烈竞争”政策。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框架下,拜登政府力图在修复失衡和维系现状中,推进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所谓“实质关系”,增进美国战略利益。新时代,中美两国在台海地区的战略博弈将对岛内国民党、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产生复杂影响。
    • 周叶中; 段磊
    • 摘要: 探索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理论方案,是牢牢把握国家统一进程主导权主动权,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重大且紧迫的课题。应当对事关实现总体方略的中国国家统一性质、统一过程和统一制度三大重要问题予以探讨。“统一性质论”回答“实现何种统一”的问题,在形成主客观相结合的主权、政权、认同“三要素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中国的统一应包含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解决政权对立与消除认同冲突三个方面;“统一过程论”回答“如何走向统一”的问题,在对统一状态进行静态描述、对统一路径进行动态规划基础上,提出中国应按照先解决政权对立、再着手处理认同冲突的步骤推进统一过程;“统一制度论”回答“以何种制度实现和保障统一”的问题,在形成对国家统一制度表征及其回应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可通过“吸纳”或“替代”方式解决制度冲突,以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保障政权统一,以认同凝聚和塑造机制消解认同冲突,从而确保统一后国家长治久安。
    • 赵明昊
    • 摘要: 俄乌冲突是冷战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矛盾的剧烈爆发,对国际秩序构成重大冲击。这场冲突体现了美俄战略博弈的新态势,也将对中美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影响。美国借助俄乌冲突,以“捆绑中俄”策略推升所谓“中国威胁”,操弄全球经济的价值观壁垒,打造以制裁为核心的经济战体系,美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对华施压也将趋于强化。俄乌冲突不会改变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决心,美国将利用这一冲突加快构建盟伴体系,尤其是增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军事上的进攻性能力。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进一步增强与台湾当局的军事、经贸、科技等联系,力图通过美日同盟、四边机制、美欧联动等为台湾地区构筑“国际屏障”,其在对台政策上的所谓“战略清晰”动向更趋显著。
    • 郭剑峰
    • 摘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军撤出阿富汗的行动是美国地缘战略调整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于拜登政府而言,面对美国国家能力的相对下降以及“本体安全”焦虑感的持续上升,美国总体地缘战略的适应性调整在所难免,中国台湾的工具性角色被再度放大。美国地缘战略转向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经过特朗普政府的快速推动,到拜登执政期间已渐趋成型。美国意在构建一个以对华竞争为核心、以海上联盟为抓手的印太地缘战略框架,其战略重心正由联合反恐转向大国竞争,战略空间逐步由大陆延伸至海洋。在此过程中,中国台湾的地缘战略工具性角色被充分利用。美国使用“硬介入”和“软介入”推高台海紧张局势,同时日澳等盟友亦步亦趋,联合插手台湾问题,导致台海局势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
    • 左希迎
    • 摘要: 美国战略界认为,中国过去二十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极大地侵蚀了美国在全球军事上的绝对主导地位,并导致美国对华常规威慑的可信度受到挑战。随着中国常规威慑能力上升,美国战略界鼓吹调整对华常规威慑的理念和战略,提出了“一体化威慑”概念,重视对中国施加拒止性威慑,使中国相信不会在军事行动中实现目标,以达到威慑中国的意图。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试图从加强国防科技建设、提升拒止性威慑能力和巩固亚太盟友关系三个方面着手,强化对中国的威慑效用。中美常规威慑能力的此消彼长和常规威慑战略的攻守态势转换,深刻影响着两国战略竞争的形态,也对世界和地区的安全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中美常规威慑能力的变化,不仅推动美国统筹考虑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也推动着中国重新思考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的关系,并迫使美国调整军控政策,对全球军控体系产生了长远影响。
    • 蔡亮
    • 摘要: 现阶段台湾问题在中日矛盾中的“聚旗效应”日益凸显,这主要是日本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借势而为的一种外交选择。受此影响,日本处理台湾问题的“大小前提”正在遭受结构性冲击。日本与中国保持官方往来是“大前提”,维持与台湾地区的非官方务实性接触是“小前提”。现阶段,为实现“借台遏华”的目标,日本积极跟随美国深度介入台湾问题。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价值观为切入点,积极为介入台湾问题寻找“大义名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制造国际舆论,为深度介入台湾问题造势;透过日本政界强大的“亲台”力量,屡屡掏空、虚化“一个中国”的原则。
    • 仇朝兵
    • 摘要: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特别是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以来,中美关系已进入全面竞争的新态势:贸易摩擦再起风险依然存在,美国将加大对华科技遏制力度,美国对南海问题立场清晰化,美国深度干涉香港事务,美国肆意挑起意识形态对立。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来看,美国历届政府基本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处理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仍声称坚持其一个中国政策,但具体认知出现变化。台湾地区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一中政策”的认知发生动摇,美台实质关系不断推进。从美国国内力量来看,国会在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上承担重要角色。美国国会在台湾问题上总体产生负面影响,越是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国会越用力推动美台实质关系。中美关系新态势下的台湾问题呈现相应走向:美国对台政策基本框架将保持稳定,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同时陷入消极互动,意识形态对抗色彩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中美关系新态势下的台湾问题,中国需要综合考虑、妥善应对,既展现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意志,同时用智慧和魄力化解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僵局,推动中美两国和海峡两岸走出消极互动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