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惠栋

惠栋

惠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医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等;惠栋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郑朝晖、王祥辰、漆永祥等。

惠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93.4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6.59%

总计:91篇

惠栋—发文趋势图

惠栋

-研究学者

  • 郑朝晖
  • 王祥辰
  • 漆永祥
  • 王应宪
  • 钱慧真
  • 劉祖國
  • 於梅舫
  • 桑萌春
  • 樊宁
  • 谷繼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寇克让
    • 摘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人只知这句话出《论语》,不知孔子此言,实为引语。另有一事,据《史记·管晏列传》,孔子称愿为"执鞭",也就是甘愿做管子的御仆。如此崇拜,那么孔子引管子名言顺理成章。乾嘉学派之吴派代表人物惠栋,在《九经古义》中特别指出了这个问题。惠氏六世传经,惠栋及其父惠士奇声名更为显赫,《九经古义》积其家学,钩稽九经隐微,借此可略见一斑。
    • 樊寧
    • 摘要: 惠棟《春秋左傳補注》是清代《左傳》學著作中的傑出代表。目前學界往往將該書用來探討惠棟精研詁訓、尊古崇漢的治學思想及其特質,卻很少關注此思想的具體形成過程,且至今無人全面整理惠棟的《左傳》學著述。本文比勘惠氏《春秋左傳注疏》批校本、《春秋左傳補注》稿本與刻本,不僅較清晰地呈現出一條從批校本到稿本,再到刻本的縱向脉絡,展示出惠氏撰作《春秋左傳補注》的全過程,還進一步明晰惠氏《左傳》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主要歷經了兩個階段:由最初的無所專主、漢宋兼采,到懷疑、否定、批駁唐宋以降的解經之説,進而轉向廣1漢儒舊注,辨字審音,使得《左傳》的古音古義逐漸明朗,尊崇漢學之思想日趨成熟。可見不論著述宗旨、體例與考釋方法,還是其中所體現的漢學思想之脉絡,惠氏的《左傳》學思想本身即其漢學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谷继明
    • 摘要: 惠栋通过文献学考辨,指出《文言传》“利贞者性情也”的“性情也”本当作“情性也”,以此批评王弼、程颐等有“性善情恶”之嫌的“性其情”说。与此相对,惠栋斟酌《参同契》等古义,提出“推情合性”说,即情之发自然合于性,以与《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相发明。汉儒不论是董仲舒还是翼奉,皆没有“性善情恶”之说。在他们看来,情最初只是人的一种机能事实,它只有在后来的发展中,在与外物接触时,才能因人自主的选择而产生善或恶的结果。然人情就其现实而言非常复杂,情之发随时合于性,这是圣人之境地。惠栋即由此判摄古代学术,以六经的“推情合性”义为生知安行之学,以理学的克治工夫论为困知勉行之学。由此他实现了对汉学和宋学的统合,这与戴震及其后学的性情论思路有较大差别。
    • 王祥辰
    • 摘要: 惠栋作《周易述》未竟而卒,江藩则继承惠栋《周易述》经解体例,疏释《鼎》至《未济》等十五卦与《序卦》《杂卦》二传,作《周易述补》。江藩《周易述补》一方面接续惠栋汉易学脉,强调易学象数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顺应惠栋身后汉易学研究演进潮流,会通汉易诸家,更为突出虞翻义的地位。较之于惠栋,江藩建筑起更为森严的汉易体系,给予吴派汉、宋分离的明确学术宗旨。江藩《周易述补》的刊行,标志着吴派汉学进入又一个阶段。
    • 王国明
    • 摘要: 戴震虽以考据名世,然其最为看重,同时对清学影响最为深远者却是他的新义理学.其缘起于惠栋"经之义存乎训"的思想启迪,进而发展出由词明理、以训诂考据通达义理的方法论原则,并运乎此法,对程朱理学入室操戈,重构理学的思想体系,复而化方法为信仰,以德性必赖智性,重振了以荀学为代表的儒家智识传统.可以说吴派催成了戴震的思想转型,而戴震又校正了吴派对宋学取舍的分裂情状,并在吴派否定宋学的形上义理后,又建构了朴学的新义理学.具体表现为阴阳气化的天道观,血气心知的人性论,积学尚礼的工夫论.这一建构在儒家内部以荀学为方法,在思想外部又是有清以来社会文化的产物.戴震新义理学的形成,与清代荀学复兴、礼学崛起彼此关涉,互相同构进而同步共振,它们共同融汇成了清代思想史上的智识传统.
    • 林存阳; 周轩
    • 摘要: 南宋理学家陈淳的《北溪字义》专门对理学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有力地推进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并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惠栋和戴震同样运用由"概念"以通"义理"之法,先后撰成《易微言》《孟子字义疏证》,而其目的 则变为解构理学,建构自己的新思想体系,从而展现出清初以来"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特色.至清中后期,不少学者继续运用此法,赓续并推进了惠栋、戴震对思想义理的新建构.清代学者的此一持续努力,遂将思想上的关注点由形上玄远之学下移至形下日用之道,彰显出朴实考经证史的主流学术特征.
    • 赵晓翠; 崔恩帅
    • 摘要: 传统观念认为,惠栋学宗汉儒,尊汉法,崇古义,立意讲求训诂考证,有“唯汉是从”之嫌。然本文通过研究他对汉易的疏解及创新之后认为,他并非单纯复汉之古,他对《易》之经义的考辨、取舍多有个人惠见,更有自家独得之义贯穿其中。约其大端,本文将惠氏治汉易的创新之处概括为:融训诂和象数于一炉,力图揭示汉儒解经的深层含义;对比诸家之说,其自身断见;通过象数解易实现中西互通。由此可知,惠氏易学并非杂陈各家,缺乏个人断见。事实上,他虽广采先秦、两汉诸说,但其采辑乃有所依凭,有其价值判断,并能形成一家之言。
    • 丰子翔
    • 摘要: 江藩和李林松在撰写《周易述补》时,皆有借续补《周易述》之机来表达自己易学观点的目的 ,故而二书的内容和体例各有特色,且都与《周易述》有一定的差异.江氏《周易述补》时常抛弃《周易述》中的易说另立新解,却能继承不少《周易述》中的易例.李氏《周易述补》对《周易述》中的易说继承较多,但经常另行提出易例,不从《周易述》之旨.两种《周易述补》各有侧重,相形而不相掩,执二书对读,方能更好地补充《周易述》之未备.
    • 樊宁
    • 摘要: 上海图书馆藏惠栋《春秋左传补注》稿本是该书目前可见的最早文本,颇具学术价值.据稿本可知此书初名《春秋左传考》或《春秋考》,与《九经古义》初稿《九经考》是同一系列著作,皆撰于雍正十二年(1734)以前,而稿本的修订部分则完成于乾隆八年(1743)或稍后.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文藻首次付梓此书,字体清晰,内容完整,讹误较少,堪称精美.《四库全书》本以李氏刻本为底本,二者基本一致.《贷园丛书》本和《皇清经解》本皆有不同程度的墨钉与阙文,影响了版本价值.《墨海金壶丛书》本和《守山阁丛书》本则经增删改动,错讹之处较多,版本价值最劣.比勘《春秋左传补注》稿本与刻本,发现二书内容存在诸多差异,故李氏刊刻所据的底本很可能非此稿本,且多种迹象表明,李氏刻本似未经惠氏最终修订.如整理此书,应当选择李氏刻本为底本,以稿本、《四库全书》本等为参校本,还要参考南京图书馆所藏的卢文昭批校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