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急进高原

急进高原

急进高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特种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440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中国健康教育、中国中医急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等; 急进高原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荣、贾正平、李文斌等。

急进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2.33%

专利文献>

论文:4402 占比:97.67%

总计:4507篇

急进高原—发文趋势图

急进高原

-研究学者

  • 王荣
  • 贾正平
  • 李文斌
  • 谢华
  • 肖永良
  • 于晟
  • 哈英娣
  • 张娟红
  • 胡军
  • 赵红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雪; 王荣; 霍妍; 赵安鹏; 李文斌; 封士兰
    • 摘要: 目的:高原环境具有低氧分压的特点,氧分压降低导致肺泡携氧量降低,组织可利用氧气减少,从而引发机体组织损伤。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剂,能够增加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组织中的释氧量。本研究旨在探讨西洛他唑的抗缺氧活性及在急进高原缺氧模型中的抗缺氧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西洛他唑低(6.5 mg/kg)、中(13 mg/kg)、高剂量(26 mg/kg)组和对照组,采用常压密闭缺氧实验,考察西洛他唑的抗缺氧活性,筛选最佳给药剂量。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模型组、乙酰唑胺(22.33 mg/kg)组和西洛他唑(9 mg/kg)组,急进4010 m高原缺氧3 d后,采集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气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测定主要组织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谷胱甘肽(glutataione,GSH)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西洛他唑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其中中剂量组存活时间最长,延长率最高(29.34%),中剂量为最佳给药剂量。与缺氧模型组相比,西洛他唑组大鼠Hb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P50)升高1.03%,Hb含量、红细胞比容分别降低8.46%、8.43%;血浆中IL-6、TNF-α水平分别降低50.65%、30.77%;心肌、脑、肺、肝、肾组织中MDA含量分别降低37.12%、29.55%、25.00%、39.34%、21.47%,SOD活力分别升高94.93%、9.14%、9.42%、13.29%、20.80%,GSH含量分别升高95.24%、28.62%、28.57%、20.80%、44.00%。HE染色结果提示西洛他唑组大鼠缺氧后心肌、肺、肾组织损伤较缺氧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西洛他唑对急进高原缺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缺氧所致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其具有明显的抗缺氧活性。
    • 次仁德吉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为急性高原反应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9月首次来到西藏拉萨的来自平原地区的300名新生作为对象,前3天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情况。结果男生的身高和体重、BMI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第一天38%,第二天37%,第三天35%,急进高原与过来后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进高原是学生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因素,要注意渐进式进入高原地区,提倡乘汽车、火车等方式缓慢进入,以有效防止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 管亚东; 印中鹏; 郑海宁
    • 摘要: 目的:建立预防急进高原汽车司乘人员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技术方法。方法:设计车载持续氧疗装置的组成部件及其技术参数,建立使用管理方法。结果:使用该持续氧疗装置自驾急进高原,数次安全穿越多条青藏高原国道,司乘人员未发生AMS。结论:急进高原司乘人员使用车载持续氧疗装置并适当管理,能有效预防AMS,提高高原旅行司乘人员和驾驶车辆安全,可广泛应用各种场景的汽车驾乘人员急进高原
    • 崔欢欢; 刘燕青; 马福才; 张德平; 张琳琳; 侯世科; 樊毫军; 刘子泉
    • 摘要: 急进高原是指由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海拔2500 m以上的高原地区.常会引起人体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受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对急性缺氧引起的心、肺、脑损伤发病机制和防治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急进高原导致的高原病.现分别对急进高原缺氧引起的心、肺、脑的疾病发病机制及抗缺氧药物和装备等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从而为进一步探索缺氧损伤发病机制以及研制有效的抗缺氧新药奠定理论基础.
    • 石建国; 鲜文; 陈想贵; 陈俊; 付长怀; 宋光兰
    •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舌下微循环和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HAPE患者随机分为HAPE组(14例常规治疗)和MV组(16例机械通气治疗),随机选择平原急进高原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健康志愿者20名为对照组.对MV组和HAPE组治疗前、治疗后、治愈后及对照组行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循环流动指数(MFI)及右心房左右径、右心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血气分析的检测.同时观察MV组、HAPE组肺部啰音、肺部阴影消失时间、临床治愈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pH值增高;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血乳酸(Lac)增高(P<0.01).与HAPE组相比,MV组治疗后2 h和6 h能更快的缓解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及降低血乳酸(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TVD、PVD、PPV、MFI值明显降低(P<0.01).MV组治疗后24 h TVD、PVD、PPV、MFI值升高,优于HAPE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MV组、HAPE组治疗前右心房左右径增大、右心室前后径增大、主肺动脉内径增宽、肺动脉收缩压增高(P<0.01).MV组、HAPE组治疗后右心房左右径、右心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与治疗后24 h相比,MV组优于HAPE组(P<0.05).与HAPE组相比,MV组能缩短肺部啰音及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P<0.01).结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缓解低氧血症,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及右心功能衰竭,从而缩短HAPE患者的临床治愈时间.
    • 张仁静; 张晶轩; 王菲菲; 贺英; 杨国愉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方法 对某部500名急进高原新兵,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在新兵低海拔集训期、进入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1)急进高原新兵AIS总分阶段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现倒“V”型变化.(2)AIS总分在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进入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著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东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新兵(P<0.05).(5)进入高原3个月,非留守儿童新兵AIS总分显著低于留守儿童.结论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在急进高原3个阶段呈现倒“V”型变化;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留守儿童新兵易发生失眠困扰,应重点关注.
    • 朱小丽; 施雪伟; 贺艳君; 秦晓玮; 刘林林
    •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进高原行动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7年9-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新疆地区某部队医院执行急进高原卫勤保障任务的2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可便携式平板电脑实时记录医护人员急进高原前、后实施CPR时各指标的变化,在操作完成后5 min内采用疲劳量表评价其疲劳程度.结果 医护人员急进高原后与急进高原前比较,CPR操作得分降低、胸外按压质量下降、操作时间延长(均P0.05);急进高原前、后,按压深度和潮气量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急进高原后下降更为明显,按压深度自第3轮、潮气量自第4轮开始急进高原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操作结束后,急进高原后医护人员的疲劳程度评分高于急进高原前(P<0.05或P<0.01).结论 急进高原行动会加重医护人员的疲劳程度,降低医护人员CPR的操作质量.
    • 杨家树; 刘杰; 戚丽华; 黄思妺; 矫祯浩; 吴方; 李孟丽; 苟津铭
    • 摘要: 目的探讨男性官兵急进高原和高原习服后两种暴露状态下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情况,为高原心肌损伤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急进高原(海拔4300 m)和高原习服后(海拔4300 m)的新疆某部队57名官兵纳入到试验组,同时将世居平原(海拔43 m)的42名官兵纳入到对照组,利用化学发光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C反应蛋白(CR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人们急进高原状态时血液中CK、CK-MB、MYO、hs-cTnI、CRP和hs-CRP的中位数分别为:168.20 ng/L、1.20 ng/L、39.80 ng/L、1.00 pg/L、0.70 mg/L和0.75 mg/L;高原习服状态分别为:135.70 ng/L、0.90 ng/L、38.80 ng/L、1.00 pg/L、0.50 mg/L和0.40 mg/L,二者的CK、CK-MB和hs-CRP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平原对照组相比较,急进状态下的各指标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习服状态下的CK、CK-MB、MYO和hs-cTn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当机体急性暴露于高原环境导致其心肌标志物升高。而经过高原习服后炎性指标有所改善,但依然会导致其心肌标志物升高,心肌酶的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应注意心肌保护;同时该研究为机体急进高原和高原习服心肌损伤的研究提供依据。
    • 刘昌娥; 单文俊; 武聪; 孙言惠; 王昕; 金鹏; 潘元明; 陶玉荣; 马贤纵; 盛建秋
    • 摘要: 目的调查军人在急进高原过程中营养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为指导部队在急进高原过程中合理膳食、提高军人营养水平和高原习服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部自海拔2200 m急进至4500 m的60名青年男性军人为观察对象,分别在海拔2200、4500 m进行连续5 d的膳食调查。采用GJB1636A—2016称重法和体格检查法对官兵膳食营养情况、身体状况进行调查。按GJB826B—2010和GJB823B—2016进行膳食质量评价;采用GJB1636A—2016评价上臂肌围;采用握力器所附标准评价握力。抽取受试者空腹全血,进行血样生化检查,依据GJB4126—2000进行评价。结果该部军人在两海拔地区粮谷类、鱼虾类、大豆类、水果类、禽蛋、畜肉、蔬菜出现摄入不足,且缺乏程度随海拔升高而不同程度加剧,个别种类有所改善。海拔2200 m处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供应不足,海拔4500 m处能量、钙、锌、维生素B1供应不足,其余营养素供应充足。在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中,蛋白质达标,脂肪超出高限,碳水化合物偏低。在4500 m处,体格检查显示上臂肌围、体质指数(BMI)、腰围、体脂率均较2200 m处显著下降。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两海拔高度均在正常范围,但随高度上升显著下降,而血尿酸含量却随海拔增加而显著增高。结论目前高原部队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官兵饮食习惯不良等情况,且随海拔高度上升而营养水平出现显著下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