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异位嗜铬细胞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406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浙江临床医学、临床麻醉学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钱江国际心血管病会议暨2011浙江省心血管病年会等;异位嗜铬细胞瘤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慧琳、傅强、刘毅等。

异位嗜铬细胞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061 占比:99.92%

总计:114152篇

异位嗜铬细胞瘤—发文趋势图

异位嗜铬细胞瘤

-研究学者

  • 于慧琳
  • 傅强
  • 刘毅
  • 刘玮楠
  • 吴海
  • 吴海英
  • 张宏
  • 张志媛
  • 李剑秋
  • 李南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陈茂刚; 王绍勇
    • 摘要: 膀胱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膀胱肌纤维间的嗜铬副交感神经节细胞,为少见肿瘤,其约占膀胱肿瘤的0.06%,占全部副神经节瘤的比例低于1%[1]。其常见症状呈多样性:尿频、高血压、血尿、心悸等[2]。现结合本院收治的2例典型病例及文献总结如下。
    • 王小磊; 张士亮; 胡耀炜; 段科行; 孟珊珊; 魏锋
    • 摘要: cqvip: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可发生于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1-2]。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约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10%,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而言,其少见且具有更高的转移倾向。我们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现报道如下。
    • 郑旭; 尚攀峰; 李佳朔; 尚义超
    • 摘要: cqvip:副神经节瘤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的肿瘤,为临床少见的内分泌疾病,大于5 cm的更是罕见。我院收治了2例副神经节瘤,且肿瘤较大、位置较特殊,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病例1,女性,39岁,因“头晕伴心悸半年余,加重20 d”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心悸、烦躁,并伴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出汗、四肢乏力及血压升高等症状,血压最高为230/120 mmHg(1 mmHg=0.133 kPa)。
    • 吴丽兰; 陈晓姗; 钟莲婷; 唐启瑛; 周建军
    •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腹膜后典型及不典型副神经节瘤(PGLs)的临床和MSCT特征,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PGLs,其中典型组14例,不典型组28例,综合分析两组之间临床及MSCT特征的差异.结果:典型组PGLs患者持续性高血压症状较不典型组多见(92.9%vs 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及不典型组PGLs发病年龄为48(16~67)岁、52(32~72)岁,患病男女比例为4/10、17/11,术中可有血压波动(35.7%v s 21.4%),病灶好发于腹主动脉右侧(64.3%v s 59.4%),多为圆形或卵圆形(85.7%v s 59.4%),易囊变(85.7%vs 90.6%),罕见钙化(14.3%vs 12.5%),肿瘤血管多见(92.9%vs 68.8%),最大径为4.8(2.5~14.0)cm、(4.9±2.3)cm.典型组PGLs病灶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平均CT值分别为(41.9±3.3)HU、(114.9±22.4)HU、(98.7±17.3)HU;不典型组分别为(39.8±5.8)HU、(128.1±45.3)HU、(106.1±27.1)H U;增强均为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模式典型组PGLs持续强化多见(64.3%),不典型组快进快出多见(63.3%).结论:持续性高血压症状在典型PGLs更多见,典型及不典型PGLs的M SC T表现趋向一致,病灶多为卵圆形或分叶状,肿瘤血管多见,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少见,强化程度无特异性,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及持续强化为主.
    • 周秋利; 华宏妹; 林方琴
    • 摘要: 分析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后发生谵妄的原因,总结护理经验.认为重视全面评估,严密观察病情,积极分析与处理相关因素,做好药物护理、疼痛护理及安全防护,主动评估病人心理状况,及时疏导,能有效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缩短谵妄持续时间.
    • 常骁; 沈诞; 年新文; 侯建国; 孙颖浩
    • 摘要: 目的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 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 刘梅华
    • 摘要: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iagnosing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by CT scan for guiding the clinical surgery and lowering the surgical risk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and CT manifestations of 10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 cases.Besides,we review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Results Al the 10 cases received plain CT scan and enhanced CT scan examination.Among the 10 cases,8 located besides abdominal aorta,1 located at the bladder and 1 located at posterior mediastinum.Plain scan revealed round or oval tumor with cystic degeneration,necrosis and inhomogeneous calcified density.Obvious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during arterial phase and thickened tortuous vascular shadow could be observed within or sur ounding the lesions.During parenchymal phase,decreased or continuous enhancement could be observed.Conclusion CT scan is of great value for judging the location and feature of ectopic pheochromocytoma.In addition,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urgical plane and fol ow-up.%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手术,降低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术前均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膀胱,1例位于后纵隔。平扫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伴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密度常不均匀;动脉期明显强化,病灶内或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影;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稍下降或持续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并对手术方案制定及术后的随访有重要意义。
    • 杨静波
    • 摘要: 目的分析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CT表现及特征。结果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70.6%(12/17)病灶长径>4 cm,64.7%(11/17)密度不均,其内见囊变坏死区,11.8%(2/17)见斑点状钙化,5.9%(1/17)见灶状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延迟扫描持续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 CT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