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99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新经济、现代商贸工业、当代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2008年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等;开平碉楼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万胜、杜凡丁、钱毅等。
开平碉楼
-研究学者
- 张万胜
- 杜凡丁
- 钱毅
- 丁浩
- 叶娟
- 吴就良
- 张国雄
- 张复合
- 张梦
- 影洪
- 李日明
- 梁江川
- 梁锦桥
- 洪鸿
- 祝兰芳
- 谭金花
- 闫琰
- 陈昕
- 饶云
- Abby Liu
- robertshen
- 三目(摄影)
- 中共开平市委宣传部
- 乔安
- 乔颖
- 于莉
- 任宣
- 任文
- 何连山
- 何颖敏
- 余伟楚
- 倪珊珊
- 倪畅
- 关羡荣
- 冯倾城
- 刘典财
- 刘小方
- 刘小蓓
- 刘沛林
- 刘火雄
- 刘焕婵
- 初腾飞
- 千庆兰
- 单贺飞
- 卢伟
- 叶克飞(文/图)
- 吴招胜
- 吴珊
- 吴钩
- 吴靖
-
-
欧阳曦;
罗礼楹;
黄晓琳;
邹阳
-
-
摘要:
设计说明:这是一套印章文创作品设计,其名称为--碉楼·邑印。印章的主题以碉楼为主,印章的外观以及图案参考了开平碉楼中的瑞石楼、中坚楼、南楼、养闲别墅、升峰楼、方氏灯楼等六栋楼的外观和江门市市花三角梅等设计元素。印章外观的上半部分采用了碉楼外观的设计元素,并对其中的线条以及形状作出了适当的简化,印章底部的图案由碉楼和三角梅的剪影构成。
-
-
-
-
摘要:
司徒惠霞,女,出生于广东开平碉楼之乡——古镇赤坎。自幼受老一辈艺术家司徒乔、司徒杰等影响,酷爱绘画造型艺术,尤其对油画、水粉、水彩、白描、国画人物痴迷。她的绘画作品讲求结构及用色、用光、笔触,工写并用,形神兼备。被多家艺术机构聘为艺术顾问、常务理事、首席专家、副秘书长等职。
-
-
赵浩男
-
-
摘要: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这种特殊的交融促使其得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建筑装饰艺术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开平碉楼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现代设计最好的样本,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其他多元的文化,是提升我们民族文化魅力的最佳方式。开平碉楼融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精髓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逐步提升我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
-
单贺飞
-
-
摘要:
目的探索江门世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转化的新思路,践行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江门承担与港澳地区文化创意合作与开发任务的分工。方法与澳门高校紧密合作,开展专业培训课程,以开平碉楼为例,从人文视角开展设计研究,梳理开平碉楼的文化脉络,把世遗文化的元素和其背后的文化融入文创产品中,提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当地文创产业结构的变革。结果两地高校构建了稳定的科研团队,开设长期有效的设计培训课程,与景区建立了研究协作关系,帮助景区构建了一套产销研的商业模式。结论以跨区域高校合作为平台,以文创产品为抓手,依托江澳两地的资源优势,可以构建江门世遗文化全新的品牌形象,最终推动开平世遗文化的活化。
-
-
-
柏文峰;
迟辛安;
周来
-
-
摘要:
现场调查表明,开平夯土碉楼普遍存在墙体开裂、风雨侵蚀、屋面和楼面坍塌、工作环境潮湿导致夯土墙起壳剥落等问题,结构安全状况堪忧,不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营造正常的夯土墙使用环境、恢复结构整体性、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方面提出抢救式保护方案,希望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为后期预防性保护创造条件.在满足可逆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提出应对减轻楼面荷载以及增加楼面荷载情况的结构方案,以满足夯土碉楼活化利用的结构安全需求.
-
-
钱静茹
-
-
摘要:
创作背景及理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建筑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到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尽管有的已经破败或只留下遗迹,但仍旧熠熠生辉、珍贵无比。广东开平市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本设计运用当代美学理念和手绘艺术方式对开平文化进行描绘与宣传,旨在通过文创设计展示,让人们了解开平文化、认识开平碉楼,从而更好地对其保护和传承。
-
-
-
樊文军(摄影)
-
-
摘要:
位于广东的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在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举目皆是,在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1800多座。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
时旺弟
-
-
摘要:
目的基于对五邑华侨需求的准确挖掘,探索五邑侨乡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该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市场调查总结五邑侨乡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机遇;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与五邑华侨特殊的文化背景,分析五邑华侨对文创产品的需求;运用诺曼设计心理学的三层次理论,设计三款符合五邑华侨需求的开平碉楼文创产品。结论准确把握五邑华侨需求是有效创新五邑文创产品设计的前提,亦有利于五邑文创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推广。诺曼设计心理学的三层次理论有助于打破目前五邑侨乡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图形套用生硬与产品实用性低等问题,可有效提升五邑侨乡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层次。
-
-
-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开平侨乡村落空间的演进,特别是对碉楼与村落空间关系在近代的变化进行研究,揭示华侨经济、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正是这种空间演进的社会根源.接下来,本文对近代开平碉楼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阐明近代开平碉楼一方面继承了当地传统民居空间的部分特征;另一方面根据华侨的要求进行近代化的问题.
-
-
-
-
-
钱毅;
杜凡丁
- 《200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2004年3月到2005年4月清华大学与开平市政府联合对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境内的碉楼遗存进行建筑普查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研究工作方法,对普查结果进行总结.同时,参照中日双方20年来近代建筑普查的经验,以开平碉楼普查为例,试图总结近代建筑普查的方法,并着重探讨普查中有关建筑分类及价值评价方法等问题.
-
-
-
-
郑濡蕙
- 《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从思想文化角度,尤其以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的历史作出发点,分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广东开平蓬勃发展的碉楼呈现这特色的文化背景,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归侨对外来文化和本身传统文化的态度.本文希望以技术为主导的碉楼保护复修方案作一项文化方面的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