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教育、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54323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学理论、广西社会科学、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治河、冯石岗、樊美筠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4323篇
占比:99.96%
总计:454514篇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研究学者
- 王治河
- 冯石岗
- 樊美筠
- 武端理
- 王洋
- 何跃
- 吴伟赋
- 李玲
- 李飞翔
- 杨富斌
- 柯进华
- 何浩
- 冯佳佳
- 冯建
- 刘魁
- 吕川
- 吴文权
- 大卫·格里芬
- 孙德忠
- 廖新丽
- 张焕珍
- 杰伊·麦克丹尼尔
- 王嫣然
- 王柔健
- 董慧
- 郑菊
- 郭海鹏
- 闫顺利
- 陈仕平
- 高茜
- HE Yue
- WANG Shuang
- Yu WeiWei
- 于童童
- 但昭明
- 何慧丽1
- 余娟
- 余敏
- 余维维
- 克利福德·柯布
- 克里斯托弗·琼斯
- 克里福·柯布
- 兰晶
- 冯梅
- 刘宝福
- 刘巍
- 刘建涛
- 刘志礼
- 刘敏
- 刘旭
-
-
黄毅;
王治河
-
-
摘要:
生态社区建设并非仅仅为社区居住者提供舒适、环保、美观的居住环境,它更是共同体的创建,是对工业化消解社区生命力的重建,是倡导人人参与、在合作中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活方式和理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过程哲学为基底,强调人与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关系性、生成性和有机性的;特别是其对内在性关系的理解,即将工业文明范式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引向生态文明范式下“共同体中的人”的假设,使健康活泼的社区氛围、团结友爱的社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得以在生态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深度有效的推进。山西永济蒲韩生态社区建设实践,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下的“块茎理论”运用其中,使生态社区建设从理念、设计到落地真正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
-
王若
-
-
摘要:
乡村幼儿教育优质发展的“复制城镇”思维,迷失了自身内生发展的“土地”,退却为“离土”教育。而怀特海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作为21世纪新兴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潮,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理论引入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厘清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维度在“离土”问题下表征出的“脱土”“离根”“复制”等现象,找寻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地方归属的“爱土”、文化认同的“归根”、伦理回归的“爱育”教育路向,从而优化乡村幼儿教育内生发展。
-
-
尚真洁
-
-
摘要: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透过批判现代性的机械论及人类中心主义,积极建构了一种以过程哲学为基础且强调有机整体性思维的生态理论:在本体论上以“事件”思维重建万物的内在本质联系,继而突破了二元论及机械论将人与自然分离的困境,澄清了自然与人的内在关联性以及自然在有机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伦理上通过呈现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冷漠与掠夺;在行为实践上倡导以“创造性”的绿色生活方式替代消费主义的生活习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种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范式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在一方面显明了两者的生态思想对于治理世界生态危机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价值。
-
-
吴燚盛;
陈云
-
-
摘要:
生态后现代主义通过汲取怀特海过程哲学理论精髓、反思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生态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态理论。生态后现代主义根植于整体主义生态思想,注重整体内部的和谐共生,培养对自然复魅的生生意识,探索以共同福祉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推进方案。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观点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客观存在,表现为浓厚的神学色彩、资本逻辑的思维桎梏和乌托邦式的未来预言。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作批判性反思,以便更加辩证和理性地看待生态后现代主义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西方绿色思潮。
-
-
杰伊·麦克丹尼尔;
小约翰·博斯维尔·柯布;
彭晓;
谢邦秀(翻译)
-
-
摘要:
5月29日,2021年约翰·柯布共同福祉奖颁奖典礼在线举行,该奖项是世界范围内生态哲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获此殊荣。在颁奖仪式上,杰伊·麦克丹尼尔博士致辞,总结了俞孔坚的景观设计思想和实践;小约翰·博斯维尔·柯布及其他多位学者也对俞孔坚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是对这些致辞和评价的记录和补充。致辞嘉宾表示,俞孔坚的作品体现的是一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途径,将现代的理想生活方式与过去的智慧相结合,指向一种更绿色、宜居的未来。他们认为,在当前生态危机背景下,俞孔坚的景观设计思想和实践的确是一门"生存的艺术"。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俞孔坚将传统知识融入其前瞻性思想,帮助人类和地球设计了一种更具光明前景的未来。本文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如何通过审美、规划和设计观念的转变"落地",以及俞孔坚的景观设计思想和实践探索是如何帮助中国在世界生态文明转型中确立其引领地位的。
-
-
汪文勇;
苏扬
-
-
摘要: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之一,它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超越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足。在世界观上,它是以内在关系为基础的有机整体论,并秉持一种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把世界看作过程中的机体,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向机体本体论的转变,使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色彩,而能真正具体体现怀特海过程哲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是其对现代哲学两个缺陷的批判。
-
-
-
-
-
-
-
HE Yue;
何跃;
WANG Shuang;
王爽;
Yu WeiWei;
余维维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抽象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有牢不可分的联系,而从超形而上学层面看,形而上学思维与抽象本体论的建构具有局限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地将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过程实在本体论确立为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这种本体论试图构筑一种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解释和概括一切事物和现象.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揭开了当代哲学超形而上学层面的序幕,过程哲学本体论并未超越黑格尔哲学,它与哲学的真正使命格格不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扬弃了包括过程哲学本体论在内的一切抽象本体论.当代是抽象本体论退场与面向实践的哲学出场的时代,包括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内的任何注重实践的哲学流派都应该搁置对过程本体论的追求,马克思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交流与发展只能以现实实践作为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