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急医学救援

应急医学救援

应急医学救援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2344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现代医院、医疗卫生装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中国·国际第12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应急医学救援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公斌、孙志宏、郭树森等。

应急医学救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344 占比:99.82%

总计:82490篇

应急医学救援—发文趋势图

应急医学救援

-研究学者

  • 公斌
  • 孙志宏
  • 郭树森
  • 孔兵
  • 刘思含
  • 刘文清
  • 张鹭鹭
  • 张义
  • 张美进
  • 刘志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云娥; 刘亚华; 朱艳秋; 汤海燕; 梁婧婧; 孙方贞; 祝成红
    • 摘要: 目的灾害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高人员救治效果及圆满完成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灾害救援演练中的护理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高急救技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灾害救援演练任务中的护理实践,包括快速展开、防护到位、优化流程、注重细节等。结果灾害护理救援演练成功实施,护理人员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救援任务。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人员编制少、护理救治流程未标准化、救治经验少、装备信息化水平不高。结论为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应积极培养“全科人才”,标准化护理救治流程,采取平战结合多形式培训方式,及研发新型救援装备。
    • 王琪鸿; 刘媛媛; 赵悦彤; 焦裕伟
    • 摘要: 为积极适应新时代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快推进我军卫勤力量转型建设步伐,积极探索陆军体系“立体多维”卫勤保障模式,有效提升未来战争卫勤保障能力,近期陆军某医院与陆航部队联合开展了一次为期七天的直升机应急医学救援训练。本文区分训练前准备、理论教学、操作演练三个不同阶段介绍了此次训练的基本情况,而后从力量编组、人员选拔、药材配备、训练筹划四个维度分析了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勤务定位,优化力量编组;层级选拔人才,注重一专多能;灵活多样组训,注重素质全面;改进药材装备,增加功能模块;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训练质效等对策建议。最后,对我军直升机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
    • 张雅欣; 孙华君; 梁黎明; 张玲玲; 王延赏; 杜汋
    • 摘要: 目的:了解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人格特征、心理复原力、知觉压力状况,探讨心理复原力在人格特征对知觉压力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为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员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知觉压力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天津市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中359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知觉压力总分为(35.15±7.40)分,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11,P<0.05)。不同性别队员在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维度存在差异。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部分通过心理复原力影响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知觉压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之比分别为63.90%、56.76%、52.08%、38.44%和66.79%。结论:应急医学救援队员普遍知觉压力较大,高复原力的应急医学救援队员察觉到较少的压力,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人格特征对知觉压力的影响是通过心理复原力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建议通过人格测评以及开展心理复原力训练等方式,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杨宏杰(摄影)
    • 摘要: 应急总医院前身为煤炭总医院,是应急管理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北京市涉外医疗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和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国际救援定点合作医院。承担应急医学救援、国际医疗救援、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任务,开展急诊急救、康复医疗、基本医疗服务等工作。
    • 胡雪军; 刘玥; 蒋伟; 杨鸽; 吴丹; 司淯宏; 李泽烨; 陈活良; 任杰; 鱼敏
    • 摘要: 目的 借鉴美国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建设先进做法,为我国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方法 通过情报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梳理分析美国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体系构成和建设特点。结果美国建立了军地一体的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体系,具备分级建设、分区部署、分工明确、模块建设、军地共建等5个特点。结论 建议通过对接建设标准、强化联合演训、统筹力量布局、协调专业整合等措施,推进我国核化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体系建设。
    • 冯剑锋; 罗焕泉; 李金炀; 连万民
    • 摘要: 文章阐述了区域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智能化在医学应急救援中应用的现状,较为详细地报告了以广东省应急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为中心的区域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平台的智能化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建设方向。
    • 杨鸽; 陈活良; 王景荣
    • 摘要: 目的 旨在分析城市现代化进程特点及给应急医学救援带来的困难,进而研究城市破坏性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对策措施.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史料查阅、访谈座谈等方式查找破坏性地震下城市应急医学救援体系遭遇的医疗资源挤兑等困境.结果 在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城市交通网络发达等特点下,遭遇破坏性地震给应急医学救援带来批量伤病员、转运受阻、指挥不畅等困难.结论 提出通过加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提高空中医疗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注重舆情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等措施应对城市破坏性地震应急医学救援对策建议.
    • 徐宇航; 陈子卓; 吴浩芝; 符海杰; 杨鸽; 陈活良
    • 摘要: 目的 旨在提出陕西省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意见建议,完善丰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法 分析陕西省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回顾陕西省历年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情况,调查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基本潜力,为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结果 近15年来,陕西省发生重大事故灾害6起,公共卫生事件221起,伤亡1481人,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1支、省级卫生应急队伍9支,专业队员230余名,省级卫生应急专家300余名参与救援工作.然而,陕西省应急医学救援队建设存在着应急医学救援制度尚待完善、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尚待加强、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不足、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结论 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法规预案、研发专项装备器材、加强专业培训等方面意见建议.
    • 宋振兴; 高树田; 张广; 王运斗
    • 摘要: 目的:通过对重症伤病员搬运与跨平台生命支持系统(transfer assistance and cross-platform life support system,TAPLSS)进行示范应用,对其保障效果和技术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在方舱医院内部将伤病员从急诊组室到手术室或ICU病房的转运过程,对TAPLSS与常规院内转运方式的功能性和操作性进行比较,并对参与试验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示范应用意见和建议.结果:相比常规转运方式,TAPLSS可以提供"无缝隙、不间断"的连续救治和监护任务,而且资源消耗少、护理过程能得到及时可靠的提示,具有显著的优势.并且TAPLSS得到了参与示范应用试验的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可.结论:TAPLSS为重症伤病员的护理过程和在方舱医院内的转运方式开辟了新途径,可使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的保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 苏琛; 孙景工; 孟洪卫; 杨淀; 谭树林; 赵秀国
    • 摘要: 目的:为满足自然灾害发生时现场紧急医学救治的迫切需求,研制一种野外核磁诊断车.方法:野外核磁诊断车采用舱车分离的结构形式,其舱体采用固定方舱结构,通过进行磁体小型化与轻量化改进、磁体抗震与抗冲击设计、梯度线圈设计以及电磁屏蔽设计研发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完成后对野外核磁诊断车进行基本性能试验和示范应用验证.结果:野外核磁诊断车的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能满足野外条件下伤病员的核磁影像诊断要求.结论:野外核磁诊断车为野外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核磁影像检查提供了技术手段,提升了野外条件下伤病员现场紧急医学救治的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