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思想
平等思想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1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228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江汉论坛、世纪桥、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中国档案学会2000年华北地区学术讨论会、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等;平等思想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晓、苏双碧、苑申成等。
平等思想
-研究学者
- 周晓
- 苏双碧
- 苑申成
- 刘琛
- 张树俊
- 梅蒋巧
- 王凛然
- 陈熙
- ■别列柳勃斯基
- 乐娟
- 乐爱国
- 于嘉龄
- 于瑶
- 于瑶12
- 任冠文
- 任玥
- 余卫东
- 侯荷婷
- 俞晖
- 关勋夏
- 刘九生
- 刘其发
- 刘坤
- 刘巍
- 刘永海
- 刘艳霖
- 刘虹
- 刘雯
- 匡倩2
- 卢华语
- 卢开宇
- 叶乐乐
- 司晓静
- 向娟
- 吴雁南
- 周亚明
- 周友光
- 唐亚武
- 唐咸仅
- 唐忠毛
- 喻立平
- 姜昱子
- 孔祥永
- 孙晓东
- 孙洁
- 宋强刚
- 宋进
- 宗鹏
- 小田(摘)
- 尹虹
-
-
王显星;
魏宝华
-
-
摘要: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平等的本质是经济状况的反映.并从三个角度依次对杜林的平等谬论进行批判:批判杜林抽象的研究对象无助于实际平等问题的解决;批判杜林抽象、先验的分析方法不能探寻事物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批判杜林平等话语只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当前,解读恩格斯平等思想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启示价值.
-
-
-
李艳庆;
张文霄
-
-
摘要: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味着社会主义平等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平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减贫行稳致远.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减贫奠定了所有制基础.邓小平平等思想之共同富裕为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中国特色减贫指明了根本道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进中国特色减贫提供了现实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中国特色减贫完善了制度保障.江泽民、胡锦涛之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减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之精准扶贫的平等思想为中国特色减贫谱写了崭新篇章.
-
-
刘琛;
田润锋
-
-
摘要:
追求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直至今日,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中,平等更加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影响并制约着平等的实现.文章从时间维度、内容维度和问题维度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厘清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进一步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
-
刘琛
-
-
摘要: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为批判杜林的庸俗社会主义观点而著,杜林用先验主义方法论将平等看作绝对的概念,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反驳了杜林的平等思想,并从平等的特点、实质内容及实现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平等的真正内涵.《反杜林论》第一次系统性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平等概念进行了论述,其平等理论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
-
王晓青
-
-
摘要:
《反杜林论》是理解恩格斯平等思想的一部基础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以鲜明的战斗风格和崇高的党性原则,将平等观念的考量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以科学批判作为反击杜林平等观的理论武器,将“消灭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价值诉求,内在地生成了其平等思想的逻辑轨迹,科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
-
-
-
-
-
俞晖;
柳筱瑀
- 《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政府传播是一种与政府相伴相生的政治现象,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性认知不够、对大众传播缺少规则约束、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潮流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淮委的政府传播应当从树立权威、公开透明、平等互动、融合运用的思路向前探索,才能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和危机.
-
-
俞晖;
柳筱瑀
- 《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政府传播是一种与政府相伴相生的政治现象,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性认知不够、对大众传播缺少规则约束、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潮流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淮委的政府传播应当从树立权威、公开透明、平等互动、融合运用的思路向前探索,才能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和危机.
-
-
俞晖;
柳筱瑀
- 《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政府传播是一种与政府相伴相生的政治现象,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性认知不够、对大众传播缺少规则约束、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潮流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淮委的政府传播应当从树立权威、公开透明、平等互动、融合运用的思路向前探索,才能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和危机.
-
-
俞晖;
柳筱瑀
- 《2015年治淮论坛暨淮河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政府传播是一种与政府相伴相生的政治现象,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政府传播存在传播主体性认知不够、对大众传播缺少规则约束、跟不上互联网发展潮流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淮委的政府传播应当从树立权威、公开透明、平等互动、融合运用的思路向前探索,才能把握机遇、化解风险和危机.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范畴,它同样内含政治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对于"需要"的阐发着眼于个体并不断对其加以充实,将个人的自然需要、发展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以及类的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界分出需要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这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透射出他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政治思想,反映出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诉求.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有助于完善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对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也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范畴,它同样内含政治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对于"需要"的阐发着眼于个体并不断对其加以充实,将个人的自然需要、发展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以及类的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界分出需要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这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透射出他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政治思想,反映出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诉求.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有助于完善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对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也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范畴,它同样内含政治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对于"需要"的阐发着眼于个体并不断对其加以充实,将个人的自然需要、发展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以及类的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界分出需要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这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透射出他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政治思想,反映出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诉求.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有助于完善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对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也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范畴,它同样内含政治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对于"需要"的阐发着眼于个体并不断对其加以充实,将个人的自然需要、发展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以及类的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界分出需要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这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透射出他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政治思想,反映出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诉求.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有助于完善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对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也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
- 《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学意义的范畴,它同样内含政治哲学意蕴.一方面,马克思对于"需要"的阐发着眼于个体并不断对其加以充实,将个人的自然需要、发展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以及类的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界分出需要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这三个层次.另一方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透射出他的自我意识及平等政治思想,反映出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政治诉求.分析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有助于完善对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思考和对其政治哲学的理论探索,也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