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巴黎手稿》

《巴黎手稿》

《巴黎手稿》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美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专利文献669954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现代哲学、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学理论等; 《巴黎手稿》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德清、张秀琴、王浩斌等。

《巴黎手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69954 占比:99.97%

总计:670126篇

《巴黎手稿》—发文趋势图

《巴黎手稿》

-研究学者

  • 周德清
  • 张秀琴
  • 王浩斌
  • 刘祥乐
  • 朱立元
  • 杨庙平
  • 贺天忠
  • 赫雪
  • 陆晓光
  • 万庆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云箭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Marx)于1844年旅居巴黎时写成,故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系马克思青年时期作品。马克思在世时《手稿》并未出版,直到1932年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es Gesamtausgabe,MEGA)第一部分第3卷中出现。因《手稿》属马克思未竟之作,故其欲以表达的核心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学界目前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通过“人的解放”贯穿全文,其支配性概念是“异化劳动”,且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统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伦理学贯穿全文,第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和共产主义等学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论证和阐述,包含马克思后期重要思想的“萌芽”。
    • 钱勇
    • 摘要: 马克思1843年10月下旬离开德国至1845年2月初移居布鲁塞尔,这段时间他一直住在巴黎近郊,被称作马克思的“巴黎时期”。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巴黎时期他开始研究国民经济学,因为发现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 王超群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论述的重要思想代表了马克思从哲学领域逐渐深入到经济领域,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等诸多重要思想成果。《手稿》也系统阐述了有关异化劳动理论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以往的经济学所表述的规律并非是真正的劳动的规律,而是异化劳动的规律,并提出异化劳动的解决的最终奥义——共产主义。
    • 王义真
    • 摘要: 巴黎手稿的别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由马克思于1844年间创作而成,虽然这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但它在实践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哲学实际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这一点在巴黎手稿中得以体现,马克思基于对历史文献以及黑格尔等人思想观点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实践思想,主要聚焦于对象性活动思想和异化劳动理论两方面。本文从分析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实践观的缘起入手,重点论述实践观的表现,最终探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的意义和地位。
    • 董圆圆
    • 摘要: 《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人本思想是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与“政治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阐发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解,认为共产主义是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解的人、与社会统一的人。《手稿》表明了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蕴,对新时代人本思想的发展充满价值意蕴: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为深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 李海艳
    • 摘要: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美”的著名论断,阐释劳动与审美的关系。劳动作为美的根源,并不属于美的创造者——劳动者,而是属于非生产者的资本家,正如劳动变为压迫工人、剥削工人的工具一样,美也成为异样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是通过批判异化劳动下的畸形之“美”,并揭开了蕴含着真正美的劳动形态即本真劳动,并借此来论述劳动所具有的审美意蕴。
    • 黄正元
    • 摘要: 《巴黎手稿》笔记本Ⅲ补充[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中插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这么做,其动因是什么?将马克思人生理想、阶级情怀、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原因、马克思研究国民经济学和考察工人运动的重大发现、唤醒工人的需要等等因素一并联系起来考察,就能明白——马克思贯穿《手稿》的主线是唤醒工人觉醒、促进工人解放,那么就能理解马克思笔记本Ⅲ这么安排,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 冯凯
    • 摘要: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描绘了马克思文化思想发展的图景。马克思围绕文化思想这个关键课题,以文化为总抓手,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目的审视文化问题,把文化纳入时代这一范畴之中思考,阐明了文化的起源、本质、动力等问题。通过对学界已有成果的梳理,尝试以文本文献学的思路分析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文化思想,阐明其内在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有助于为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深层次揭示其内在演进机理,构成切近马克思的合理路径。毋庸讳言,《巴黎手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 刘震
    • 摘要: 消费本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手段,但是随著经济的发展,物并没有很好的服务与人,却成了控制人奴役人的手段。迫使人类走向了被奴役的道路。本文主要基于个人自由和交往异化两方面阐释了《巴黎手稿》的消费思想。揭示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大资本者如何通过制造新的需求、欲望来控制人与奴役人。《巴黎手稿》的消费思想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 姚远
    • 摘要: 工业问题是一个既关乎现代市民社会又关乎国民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缺少相关考察的《巴黎手稿》无法妥善兑现其理论意图.1844年的文本群(包括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和《德法年鉴》文章,以及恩格斯和格奥尔格·韦伯的材料)中浮现的若干线索,一致指向工业问题.经过重构的《巴黎手稿》工业形象表明,马克思深知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性,即工业相比农业来说具有远为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它既是生产力的广泛联合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此外,工业最紧密地结合了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其典型表现就是机器(特别是蒸汽机)的大量引入,工业由此得以充分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并彻底重塑其生产空间和生产者.马克思同样深知工业劳动乃是异化劳动的发达形态.他凭借鲜明的历史意识并在法德学者的提示下发现,为英国带来繁荣与灾难的普遍工业劳动,是异化的当前极致形式和朝向异化扬弃阶段的转折点,而色诺芬笔下的农业劳动图景恰好构成非谋生活动的原型.与此相关,《巴黎手稿》中的黑格尔主义批判部分,是一种有意识但并非有计划的试探,旨在有助于理解和证成现代工业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