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受史

接受史

接受史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90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江汉论坛、江淮论坛、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接受史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文忠、李金坤、杨再喜等。

接受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11.5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590 占比:88.37%

总计:2931篇

接受史—发文趋势图

接受史

-研究学者

  • 陈文忠
  • 李金坤
  • 杨再喜
  • 温庆新
  • 刘招成
  • 刘泽海
  • 吕辛福
  • 周德清
  • 何平
  • 何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双
    • 摘要: 谢朓是南朝齐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影响极为深远。近20年来关于其诗歌的研究硕果颇丰,但多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征,而从接受史角度作专门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在对谢诗的接受研究中,以唐代的谢诗接受研究为主,文章数量最多且最成体系;其次是唐前,宋代和明清时期的谢诗接受研究最少。至于谢诗在其他历史时期的接受研究,目前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 李雅静
    • 摘要: 乾元元年春,贾至作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等人皆应诗而和。这组唱和诗以朝会为题材,以七律为体式,在当时可谓发端之作,在后世更是声名不断、嗣响不绝。追索其传世过程可知,别集并载作为重要的存录方式,使四诗裒聚一处,在选本之外开拓出共时传播的新路径;历代诗话聚焦次第评定,相继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批评场域,推动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不断深入;名家手笔共同呈现的壮丽气象,牵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颂盛情结,并催生了文学、书法和楹联等不同领域的追摹风尚。正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合力强化了诗歌的历史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同题共作在接受史上区别于独吟诗歌的一些特性。
    • 牛军
    • 摘要: 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先秦名家是中国思想史中独树一帜的思想流派。公孙龙子名实之论背后隐含着与印度佛学,西方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现象学对话的契机。尤其是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风潮下,公孙龙子的学说获得了新的阐释。《公孙龙子文献撮要》一书就呈现了《公孙龙子》接受史的整体风貌和其由奇僻之说到可贵精深之语的转换过程。
    • 徐晓聪; 郑洪
    • 摘要: 宋元以来,医学文本逐渐成为医者习医的主要知识来源。明初医家刘纯续增的《玉机微义》以折衷为宗旨,对以朱丹溪为主的金元医学进行集结,一方面顺应了元明时期中医学术理论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儒医群体对新兴的金元医学知识的需求。《玉机微义》全书知识内容广博,多次重刊,为寻求施治之资,弥补地方医疗资源不足,无形中扩大了医学折衷思想的传播与接受。同时,医学折衷思想也影响了明代医籍的编著。《玉机微义》尤其在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为核心的丹溪学派文本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考察寒凉与温补的学术争议。
    • 单芷君
    • 摘要: 韦庄《又玄集》编录于晚唐五代,是首次选录李商隐诗的唐诗选本,对李商隐诗歌传播与接受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又玄集》作为今见首个选录李商隐诗的唐诗选本,促进了李商隐诗的传播与接受,并为后世李商隐研究的开展创造条件。其次,《又玄集》所选李商隐诗均为七言律绝,体现出韦庄对李商隐近体诗艺术成就的认识,抓住了李商隐诗的主要诗体特征。再次,《又玄集》从其“清辞丽句”的选诗标准出发,选录了四首情感色彩淡远冲和之作,忽略了李商隐诗直面现实、讽喻悠远的一面,对李商隐诗歌接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韦庄《又玄集》对李商隐诗的选录具有开创性,对李商隐诗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价值。
    • 宋力
    • 摘要: 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李成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其誉为“百代标程”;但明代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却没有提及李成,同代的詹景凤更是明确地将他划归“行家”之列。这个认识过程基本勾勒出了业界对李成画风的评价脉络。从接受史的角度看,李成画风的严谨工细特点以及文人画系统价值偏向和山水审美观的变化,是导致李成由“百代标程”落入“行家”评价的主要原因。
    • 温庆新
    • 摘要: 作为《红楼梦》版本形态重要一类的评点本,不仅是评点者表达自身阅读见解和建构自身阐释逻辑的重要体现,而且是评点者在《红楼梦》原文基础上建构的一套全新的文本语义系统。不论是以评点“自适”“自乐”,抑或是建构评点语义系统时的“排他”性,皆带有评点者面向其他读者说教的推销意图,有效限定其他读者从评点本中进行阅读体验的认识视角。评点者基于自身的阅读习惯与个人体验来扩展《红楼梦》的文本意义时,仍希冀借此消解其他读者之于《红楼梦》文本的陌生感或隔阂感。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的《红楼梦》评点本研究,有助于扩展《红楼梦》文本的审美价值与流传范围,亦可细致探讨《红楼梦》在评点阐释不断加身的格局中如何获得被重新认识的机会,以便探讨其与不同时期的读者之间的互动情形。
    • 万静
    • 摘要: 在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的研究当中,清代大诗人黎简一直是被遗漏的一位诗人,但细读其诗,发现他对李商隐有着非常全面而深刻的接受,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对李商隐的热情赞美、同题仿写、诗句化用上,还体现在他“取艳于玉溪”,其艳经历了一个由明艳到香艳到凄艳再到秾艳的变化过程。同时由于二人婚姻爱情经历的相似使黎简对李商隐有了更深层次的接受,使他的诗在人生的特定时期带有与李商隐相似的感伤情调。在写作手法上他学习李商隐的创意与构思、章法与句法、意象和词汇,并由此创作出了不少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故在李商隐诗歌接受史上黎简是不应被忽略和遗忘的重要诗人。
    • 曾诗蕾
    • 摘要: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文人理想的空间,本文借助接受美学、图像学知识,分析文人画册《红楼梦图咏》中诗歌与绘画对于“精神大观园”的共造。在性质上,《红楼梦图咏》是图、文一体的文人唱和集,是对《红楼梦》“一次接受”和“二次接受”的集合体。在空间建造上,改琦通过人物选择,划定了自己的大观园;通过场景选择,突出该人物最重要的特质。在选取与放大之中,改琦为文人们搭建了一个更为洁净、不朽的“精神大观园”。《红楼梦图咏》性质、群体、创作方式的特殊,使得它成为《红楼梦》接受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作品。
    • 任莹
    • 摘要: 贾岛作诗《寻隐者不遇》,以寻隐为题材,以五绝为体式,意境幽深,情志高远。追索其传世过程,可知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自被明代的选家发现,才得以重新审视其价值。历代诗文评论著作对其相继展开讨论,展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接受历程,加深了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讨。诗歌呈现的高绝风尘之气,引起了文学、戏曲、绘画等不同领域的追摹。正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促成了诗歌的经典化,也强化了《寻隐者不遇》的历史影响,使其声名不断、嗣响不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