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结构
巨型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58837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建筑钢结构进展、建筑结构学报、建筑技术开发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2010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首届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研讨会等;巨型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柏鉴、周绪红、董石麟等。
巨型结构—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58837篇
占比:100.00%
总计:1758919篇
巨型结构
-研究学者
- 唐柏鉴
- 周绪红
- 董石麟
- 贺拥军
- 顾盛
- 阮含婷
- 李正良
- 丁翔
- 何成元
- 吕西林
- 张耀春
- 李红明
- 李鑫
- 杨洪
- 梁俊杰
- 蓝宗建
- 谭华
- 邹昀
- 郭建鹏
- 陆卫明
- 陈枫
- 陈麟
- Claudia Palese
- Gao Jiling
- Jorge Lassig
- Sha Guangjing
- Wang Bin
- Wang Wenda
- Wang Xiaobo
- Zhou Kan
- 仓慧勤
- 仲德岜
- 任咏芳
- 伍湖深
- 俞建国
- 冯若强
- 刘云博
- 刘和平
- 刘星
- 刘洋
- 刘琼祥
- 台登红
- 吕志涛
- 吴学平(编译)
- 吴族平
- 周云
- 周侃
- 周健
- 周建龙
- 周慧
-
-
李云;
刘洋;
邹培;
贺傅江山;
冯若强
-
-
摘要:
为满足km级超高层在高地震设防烈度下的抗震性能要求,提出一种以格栅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km级巨框格栅式双钢板剪力墙体系,围绕该体系的弹塑性抗震性能展开了研究,建立km级巨框格栅式双钢板剪力墙体系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模型,使用SAUSAGE计算该模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变形分布、结构整体屈服机制、层间剪力分布规律及构件损伤分布模式等。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9,连梁先于其余构件屈服,层间剪力主要由剪力墙承担,巨框格栅式双钢板剪力墙体系能够满足km级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
-
张耀康;
周健;
顾乐明;
周慧;
吴族平;
许静
-
-
摘要:
对矿坑进行生态修复利用的长沙冰雪世界工程,原为水泥采石场,主要建筑功能为室内滑雪场和屋顶露天水乐园,由于建造难度大,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之一。工程具有基础条件复杂、结构形式特殊、楼盖跨度大且荷载大、施工和地质条件限制多等特点,采用支承于坑底与坑壁的巨型结构形式。介绍了这一特殊项目的主体结构与坑底及坑壁关系、超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重荷载钢屋盖结构设计、受地质条件影响的动态设计调整等若干关键问题及设计措施。通过多种结构方案比选、大跨度混凝土与钢结构技术应用、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较好地实现了从坑底悬浮雪乐园和屋顶水乐园结构的建筑设计意图。
-
-
李建伟;
张庆林;
黄国辉;
谢智聪;
陈才华
-
-
摘要:
中海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采用8根巨柱的巨型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建筑外立面沿高度锥形收进。巨柱双向内倾,角部两巨柱最小距离控制不小于9.4m,相对应角部结构最大净悬挑12.45m。为保证楼面结构具有足够的冗余度,采用两阶段方法进行设计。建筑角部与悬挑部位舒适度控制尤为重要,结合幕墙龙骨位置,创新性地采用振动杆技术,通过串连避难层之间8层楼面的方式大幅改善楼盖舒适度,在实现超长结构悬挑、营造角部无柱空间、保证绝佳视觉体验的同时也确保了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
-
张慎;
孟仲永;
程明;
李霆;
许敏;
熊森;
陈元坤
-
-
摘要:
湖北省科技馆采用巨型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存在尺寸突变、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等不规则项,属于超限结构。为改善结构抗震性能,采取混合减震措施,在结构内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和防屈曲耗能钢板墙2种消能减震器。采用ABAQUS软件对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及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罕遇地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和防屈曲耗能钢板墙混合减震效果,并给出定量评估,包括结构位移响应、构件损伤、能量耗散分布等。分析结果表明:2种消能减震器布置于结构薄弱位置,在提供结构刚度的同时,罕遇地震作用下作为结构第一道抗震防线,防屈曲耗能钢板墙产生良好的屈服塑性变形,屈曲约束支撑滞回耗能显著,有效保护了主体结构。
-
-
宋神友;
聂建国;
徐国平;
樊健生;
唐亮;
郭宇韬
-
-
摘要:
沉管隧道在近年来修建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尤其是大型海底隧道.为研究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文中综述了沉管隧道的历史,总结出其结构形式经历了钢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3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以配置横纵向隔板与加劲肋为特征的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优点突出,是未来大型沉管隧道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化研究与探讨.目前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面外性能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已有设计方法应用了混凝土规范但较为保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进行3个抗弯梁式试验与3个抗剪梁式试验.试验研究发现已有抗弯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其考虑受压翼缘局部屈曲的构造要求可进一步放宽;已有抗剪设计方法低于试验值较多,偏于保守.基于理论分析,文中进一步提出考虑钢-混凝土组合抗剪机制与工字钢腹板抗剪机制两种机制相结合的抗剪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且有一定富余.
-
-
陆国琦;
陈刚
-
-
摘要:
苏州昆山某办公楼为带转换层的超限复杂高层,转换层以下为由筒体和桁架组成的巨型结构,转换层以上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多筒体混合结构,具有结构体系超规范、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大悬挑钢桁架转换、竖向尺寸突变等结构设计难点.针对建筑特点及结构设计难点,对工程进行结构整体设计及结构难点专项设计,并确定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化目标.结果 表明,通过合理布置结构体系,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结构的抗震性能可满足规范要求.
-
-
邓置宇
-
-
摘要:
自从超高层建筑诞生起,建筑高度记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刷新,超高层建筑外观也不断创新.但相对于建筑外观,超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态却鲜有突破,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城市规划、结构体系、经济性等条件的制约.以宁波环球航运广场项目为例,设计以建筑外部体量的“纵向”和建筑内部空间的“横向”之间相互对比的角度切入,结合独特的巨型结构体系,采用了突出建筑空间的“水平向”的设计方式来探索超高层建筑空间形态的更多可能性.这一新的探索与突破丰富了建筑空间形态和建筑外貌,给今后超高层建筑设计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
-
孙欣;
童芸
-
-
摘要:
现代主义运动作为与传统文化决裂,塑造新型文化的开端,曾经以革新者的姿态,重塑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设计大师们如虔诚的传教者一般,积极建立自己的价值与理念体系,并以体量庞大的设计实践方案在大地之上下定注脚.为了赋予当时的新材料与新技术以适宜的美学形式,他们抛弃个人渴望,投身于技术与功能的逻辑关系中.然而就本质层面而言,这种以物质性为统领的设计体系,显然忽略了社会的复杂性与资本的力量,从而使其民主主义的出发点日益站不住脚.尤其在后期的巨型结构景观中,设计者逐渐演变成一个专断的造物主形象,在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民主的反面.
-
-
-
-
Wang Bin;
王斌;
Wang Wenda;
王文达;
Zhou Kan;
周侃;
Wang Xiaobo;
王晓波;
Gao Jiling;
高继领
- 《第六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环带转换桁架体系是目前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常见的转换体系,是巨型结构体系加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转换桁架的施工过程存在诸多难题,可通过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性能开展全过程研究加以解决.本文建立了典型环带转换桁架的有限元模型,以某超高层建筑工程为背景,对其安装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工程中常采用的不同的施工工艺的影响,并对安装过程中结构构件的应力和位移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所本文研究的几种施工方案中,带状转换桁架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变形均处于弹性状态,最大应力比均在0.3以下,最大变形小于跨度的1/400,满足的规范要求.在安装过程中,以单片桁架整体安装为主的方案的应力和变形最小,以分单元安装为主的方案的应力和变形最大.
-
-
Sha Guangjing;
沙广璟
- 《第四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
| 2014年
-
摘要:
近几十年来,巨型结构由于对满足结构各方面性能要求十分高效,在超高层结构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环带桁架是巨型结构的关键结构构件之一,在巨型结构中,环带桁架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作为楼板体系的转换构件,二是连接所有的巨柱形成抗侧力体系共同抵抗外荷载.环带桁架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提供的刚度大小,因此,环带桁架的刚度设计需要深入的研究以在巨型结构中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在工程实际中常用的四种环带桁架类型为:单层环带桁架、L形环带桁架、U形环带桁架及双层环带桁架.首先对环带桁架的刚度分析及设计准则进行了讨论.以729m高的苏州中南中心为案例,文章具体阐述了环带桁架的刚度分析和优化的过程.针对案例进行了抗弯刚度分析、扭转刚度分析、环带桁架上下弦杆内力分布均匀性分析及环带桁架布置偏心分析的全面考虑,从而得出了关于四种环带桁架类型分析和设计的优化建议。
-
-
谭华
- 《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
| 2007年
-
摘要:
巨型结构体积巨大,形式复杂,体系内各类结构构件及重要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分级,通过等效模型分析初步设计及全面把握巨型结构体系的受力特性。以改进巨型结构的主结构顶层以及最高子结构项层位移及加速度响应作为控制目标,运用ANSYS动力分析中的功率谱密度分析(PSD),采用Kanai-Tajimi地震激励功率谱的修正模型,研究改进巨型结构的设计参数变量如:主、子结构的刚度比PK,主、子结构的基本频率比对改进巨型结构控制效果的影响。
-
-
李正良;
陈枫
- 《第八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
| 2003年
-
摘要:
巨型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开始得到应用,本文提出连续化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巨型柱、巨型梁的等效刚度方程式,采用了较适宜的广义脉动风速样本模拟基础上的风荷载模型.然后,用随机振动理论,导出了巨型结构顺风反应的位移和加速度关系式.按振型分解法将无限自由度体系分解为若干有限自由度体系,并进行实例计算.说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
-
李正良;
陈枫;
郭莹
- 《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巨型结构正在高层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连续化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巨型柱、巨型梁的等效刚度方程式,采用了较适宜的广义脉动风速样本模拟基础上的风荷载模型.然后,用随机振动理论,导出了巨型结构顺风反应的位移和加速度关系式.按振型分解法将无限自由度体系分解为若干有限自由度体系,并进行实例计算.说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