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章
小叶章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0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生态学报、中国草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2008年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主要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等;小叶章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倪红伟、王继丰、付晓玲等。
小叶章
-研究学者
- 倪红伟
- 王继丰
- 付晓玲
- 刘景双
- 徐明怡
- 刘赢男
- 王建波
- 宋长春
- 付晓宇
- 张玉
- 柴春荣
- 赵光影
- 曹宏杰
- 王丽媛
- 王洋
- 窦晶鑫
- 钟海秀
- 冷海楠
- 孙志高
- 崔国文
- 苗树君
- 马克平
- 曲永利
- 胡金明
- 刘德燕
- 吕宪国
- 张荣涛
- 柴凤久
- 王明君
- 吴正方
- 李有志
- 杨涛
- 杨立宾
- 杨青
- 沙伟
- 王丽
- 王玉林
- 秦胜金
- 肖文一
- 许嘉巍
- 赵魁义
- 邢军会
- 郭宝华
- 隋心
- 韩大勇
- 马龙
- 黄继山
- 于君宝
- 于洪贤
- 付小玲
-
-
王建波;
付晓玲;
王继丰
-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水分对三江平原湿地优势植物小叶章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5种水分处理(模拟典型草甸,TM;模拟沼泽化草甸,WM;模拟沼泽,M;极度水淹,EF;极度干旱,ED)对小叶章生长、叶片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M处理相比,WM处理生长指标、叶片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M处理小叶章生长指标、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低于TM和W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显著高于TM和WM处理;EF和ED处理小叶章生长指标、净光合速率(P_(n))、G_(s)、T_(r)、F_(v)/F_(m)、Φ_(PSⅡ)、ETR及qP均显著低于TM和WM处理(PEF处理。说明水淹或干旱处理下小叶章光合速率的降低均是由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小叶章通过调节PSII功能能来适应水淹和干旱的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
-
王建波;
付晓玲;
刘赢男;
倪红伟
-
-
摘要:
为揭示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特征,采用盆栽控制实验,比较了小叶章在5种水分处理下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典型草甸(TM)、沼泽化草甸(WM)小叶章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并且保持较高的光饱和点(LSP),说明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提高小叶章对光照的适应能力和光合潜力。模拟沼泽(M)、极度干旱(ED)和极度淹水(EF)胁迫条件下,小叶章A_(max)和AQY显著下降,表明干旱和水淹胁迫条件下均降低了小叶章的光合能力。
-
-
王梓贞
-
-
摘要:
过度放牧会破坏小叶章草场的生产力、群落特征、营养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造成生态系统紊乱和生产力衰退,更加严重的会导致小叶章草场退化甚至丧失畜牧功能。本文就放牧强度对小叶章及草场综合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探讨利用最佳放牧强度激发小叶章草场生产潜能的途径,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小叶章草场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
宗瑾;
曹光兰;
金雪梅;
金日;
朱卫红
-
-
摘要:
该研究以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叶章适宜生境进行建模,模拟适生区变化,运用Jackknife(刀切法)评估环境变量,并进一步模拟未来小叶章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汪清县是小叶章当前和未来适宜分布区最大的区域,但在未来情景模拟下,小叶章适生区在2050 s低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2070 s高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小叶章适生区整体呈减少趋势;通过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是影响小叶章适宜生境变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减缓湿地退化提供科学依据。
-
-
关玉梅
-
-
摘要:
父亲说,小叶章的骨头最硬。40年后,我长到父亲当年说这话的年龄时,才慢慢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小叶章是一种草的名字,禾本科植物,六七十年前,农村普遍用它做泥草房的苦房草。此外,也可做牲畜饲料和烧火引柴。在我眼里,小叶章是农耕村落中泥草房的标志性符号,它是有灵魂的。
-
-
-
WU Yining;
XU Nan;
ZOU Hongfei;
ZHONG Haixiu;
WANG Jifeng;
SUI Xin;
ZHANG Rongtao;
LI Jinbo;
WANG Liyuan;
ZHANG Yu;
WANG Shibiao
-
-
摘要:
以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沼泽(常年积水)、沼泽化草甸(季节性积水)和草甸(地表无积水)3个不同水分梯度下湿地类型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分梯度下湿地小叶章叶片的PSII功能变化.结果表明,与沼泽小叶章相比,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光合性能指数(PIABS)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的PSII光化学活性明显高于沼泽小叶章.通过对不同水分梯度下小叶章叶片OJIP曲线标准化后可以发现,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PSII供体侧OEC活性有所增加,PSII受体侧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高于沼泽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在较高光强下也明显高于沼泽小叶章.另外,通过对不同水分梯度下小叶章叶片PSII光能利用情况可以发现,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PSII吸收光能以无效热能形式的耗散比例及分配到失活反应中心的比例有所降低,而将吸收光能更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中心,以提高其PSII反应中心光化学功能.季节性淹水及地表无积水的沼泽化草甸和草甸小叶章叶片的PSII功能无明显差异,说明小叶章叶片光合PSII功能对不同水分梯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
刘赢男;
刘中庆;
柴春荣
-
-
摘要:
小叶章是东北地区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的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沼泽植被中的优势种、亚优势种或重要的伴生种.从不同层面开展小叶章研究对揭示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50-2018年CNKI总库中的53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小叶章研究动态、作者群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小叶章的研究始于1965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地区,围绕物种多样性、氮沉降、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干扰强度等方面展开.(2)小叶章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四个研究学者群,刘景双、宋长春、吕宪国、倪红伟、孙志高等是主要作者.(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是主要的研究机构,并对小叶章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4)《黑龙江畜牧兽医》 是小叶章相关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生态学报》和《环境科学》是刊载小叶章研究论文重要的核心期刊.
-
-
钟海秀;
伍一宁;
张荣涛;
王继丰;
倪红伟
-
-
摘要:
植物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5N)是综合反映N循环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NH4NO3喷洒模拟氮沉降的方法,研究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叶片δ15N的变化,同时分析δ15N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氮沉降的增加δ15N呈显著性升高,δ15N与土壤全氮、 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
-
-
柴春荣;
杨基先;
倪红伟;
韩大勇;
张荣涛
-
-
摘要:
为研究不同雪被厚度小叶章种群分株生长的数量特征,试验采用人工堆雪(雪被厚度0、20、50和100 cm)和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密度和高度的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个雪被厚度小叶章种群均4月10日左右返青,分株密度和高度均持续增加到生殖生长初期的7月末,6、7月份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7、8月份间差异均没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个雪被厚度分株密度以0cm最高、依次是20cm、50cm、100cm最低,分株高度以100cm最高、 依次是20cm、0cm、50cm最低.因此,4个雪被厚度小叶章种群在分株密度和株高数量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一致的生长节律,并且随着雪被厚度的增加分株密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
-
YIN Xiujie;
殷秀杰;
CUI Guowen;
崔国文;
HU Guofu;
胡国富;
LI Jingxin;
李景欣;
HONG Ruimin;
洪锐民;
WANG Mingjun;
王明君
- 《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
| 2012年
-
摘要:
试验旨在探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应用于预测小叶章营养价值的可行性,利用TQ Analyst分析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方法建立小叶章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粗蛋白的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523、SD/RMSEP达到3.51;粗脂肪的预测相关系数0.9537、SD/RMSEP达到3.05;中性洗涤纤维的预测相关系数达0.9555、SD/RMSEP达到3.12;酸性洗涤纤维的预测相关系数0.9520、SD/RMSEP达到3.15.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法能同时检测小叶章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检测误差小、结果准确可靠,与化学分析方法无明显差异且重现性好,可应用于小叶章营养价值的快速定量检测。
-
-
万忠梅;
宋长春
- 《2008年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主要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湿地,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在近表土层(0~30 cm)的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探讨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含量最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MBC、MBN、DOC均显著降低。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蔗糖酶与MBC、DOC相关系数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与MBN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不同土壤酶对湿地土壤活性碳表征指标转化循环的贡献不同,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有显著的影响,以蔗糖酶对活性有机碳库影响最为显著。
-
-
刘德燕;
宋长春
- 《2008年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未来主要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选取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连续施氮[24 g/(m2·a)]3 a的小叶章立枯物(N24)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立枯物(CK)的差异;并采用分解袋法对此2种小叶章枯落物的早期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小叶章立枯物的氮、磷含量均高于CK,但碳含量显著降低。施氮处理下形成的小叶章枯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CK,分解160 d后两者的失重率分别为初始值的31.13%(N24)和28.50%(CK)。分解过程中,2种处理下枯落物有机碳的绝对含量都表现为净损失;其氮、磷浓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分解160 d后均发生了氮、磷的净释放,其中,N24的氮、磷净释放量分别是CK的64.91和2.11倍。外源氮输入影响下小叶章枯落物C/N和C/P值的降低,加快了该枯落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CO2的排放;而该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释放量的增大,还可能会影响土壤其它营养元素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