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射频热凝术

射频热凝术

射频热凝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3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82882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6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14年度学术会议暨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等;射频热凝术的相关文献由1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倪家骧、吴承远、刘玉光等。

射频热凝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82882 占比:99.87%

总计:383371篇

射频热凝术—发文趋势图

射频热凝术

-研究学者

  • 倪家骧
  • 吴承远
  • 刘玉光
  • 徐淑军
  • 孙召花
  • 孟凡刚
  • 杨利学
  • 黄冰
  • 史有才
  • 王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喻燕波; 王志剑; 赵勇; 邱觅真; 俞志强
    • 摘要: 目的比较射频热凝术联合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与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33例,B组32例。A组予以射频热凝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B组予以单侧开窗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前,且A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侧开窗减压术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低等优点,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罗格; 谢可越; 朱建军; 黄冰; 姚明
    • 摘要: 腰交感神经驱动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包括雷诺病、多汗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微创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化学性腰交感神经调制术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1-4]。化学性腰交感神经调制术通过注射无水乙醇或苯酚实现神经毁损[5],但因可控性差,其扩散后产生的并发症多且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6];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是利用射频针裸端产生超过90°C的高温实现靶神经毁损的微创技术,局部热凝范围小而精确,可控性强,手术相关并发症少,且CT引导是实现精准定位的重要辅助手段。
    • 王佳; 韩俊; 朱翔; 马建兵
    • 摘要: 目的:评价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cerebr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患者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术后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3例ITN患者,患者在PRT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行rs-fMRI检查及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统计相关资料,对PRT术前组及PRT术后组不同脑区的ReHo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RT术后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较术前组显著降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PRT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双侧前扣带回ReHo值增大,而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中回及岛叶区域ReHo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对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有一定价值;部分疼痛相关脑功能区ReHo值的改变,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疗效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金晶; 曹新宇; 常成
    • 摘要: 目的 观察隐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效果。方法 收集某医院疼痛科就诊的经Kellgren-Lawrence(K-L)分级量表评估级别2级及以上患者,治疗组给予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并外涂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对照组仅给予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注射治疗。治疗时间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 d、1、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关节疼痛状况,及日本膝关节骨关节炎功能评估量表(JKOM)评估关节功能;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VAS及JKOM评分对比早期患者情况优于晚期患者P 0.05;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早期及不耐受药物者优效8/13(61.5%),良效5/13(38.8%),优良率13/13(100%);晚期及不耐受手术者优效7/32(21.9%),良效20/32(62.5%),可效5/32(15.6%),优良率27/32(84.4%);对照组早期及不耐受药物者优效8/14(57.1%),良效6/14(42.8%),优良率14/14(100%);晚期及不耐受手术者优效5/30(16.7%),良效18/30(60.0%),可效7/30(23.3%),优良率23/30(76.7%)。早期及不耐受药物疗效优于晚期及不耐受手术者。结论 隐神经射频热凝联合臭氧局部注射加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具有较好改善的效果。
    • 张玲阁; 李洁; 李继宏; 汤宏超; 刘玉学
    • 摘要: 目的评价3D打印模板引导射频热凝术联合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3D打印模板引导射频热凝术联合注射阿霉素为研究组(n=25),以3D打印模板单纯辅助射频热凝术为对照组(n=25),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疼痛情况,即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Brisman三叉神经疼痛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VAS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研究组的有效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复发1例,术后6个月时复发2例,术后12个月时复发4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3D打印模板引导射频热凝术联合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痛,可增强治疗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赵亚琴; 谢可越
    • 摘要: 目的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叉神经V3支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9月接受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V3支下颌神经疼痛患者123例,男50例,女73例,年龄34~94岁,ASAⅠ或Ⅱ级。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价复发情况,以NRS较术前基线下降≥50%作为未复发的标准,以术后1年为观察点,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有无合并症、有无既往手术史、术前疼痛分级和病程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20的变量,采用双向逐步回归法进一步筛选对结局有重要贡献的变量,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以及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并采用Brier得分量化校准度评估,绘制列线图预测个体复发风险。结果术后1年复发17例(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和病程是术后1年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6.843,95%CI 1.425~32.854,P=0.016)和病程≥5年(OR=4.002,95%CI 1.265~12.661,P=0.018)是影响术后1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球囊压迫术(OR=0.195,95%CI 0.038~0.991,P=0.049)是术后1年复发率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65岁、病程≥5年发生三叉神经V3支术后疼痛复发的风险相对更大,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术式的优缺点,应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汪洋; 李亦梅
    • 摘要: 目的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RFT组和PMC组,每组40例。RFT组患者给予CT或C臂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PMC组患者给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前、术后第3天及1、3个月,应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唇疱疹、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等并发症及三叉神经痛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1、3个月时疼痛NRS评分、睡眠质量PSQL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PMC组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RFT组(χ^(2)=5.783、3.516、6.719,P0.05)。结论PMC和RFT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与RFT比较,PMC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术后患者面部麻木、听力减退及眼部不适的发生率较高。
    • 张彦芳; 薛朝霞; 胡珊; 李晓洁; 谢浩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RFT)与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PTN患者10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射频热凝组(RFT组,n=48)和球囊压迫组(PBC组,n=56)。通过电子病历、电话随访获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术后1、3、6、12月有效率,术后单发面颊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角膜不适、口唇疱疹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小于12个月与大于1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147,P0.05),术后12月PBC组有效率高于RF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6.005,P=0.014)。RFT组术后单发面部麻木、咀嚼肌力下降、口唇疱疹及角膜不适发生率均低于PBC组(χ^(2)=5.992、13.691、4.321、5.286,P0.05)。结论RFT和PBC均能有效治疗PTN患者,PBC远期疗效优于RFT;RFT术后不良反应少,但短期复发率高于PBC。
    • 徐幼苗; 杨旭; 刘悦; 李丽梅; 刘婷婷; 王维彬; 张志利
    • 摘要: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10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231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组(45例)、热凝组(101例)与消融组(85例),其中药物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治疗,热凝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消融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六维度生活质量简式量表(Short Form-6 Dimensions quality-of-life scale,SF-6D)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1月后、3月后、6月后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同时记录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与术后并发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麻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VAS和SF-6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比较,热凝组和消融组VAS和SF-6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凝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比较,消融组VAS和SF-6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热凝组和消融组治疗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凝组术后麻木25例(24.8%)、头晕12例(11.9%)、恶心呕吐7例(6.9%)、感觉减退或肌无力5例(4.9%),而消融组分别3例(3.5%)、8例(9.4%)、7(8.2%)、2例(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术后麻木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11,95%CI:0.031-0.404,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明确,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可有效降低术后麻木发生的风险。
    • 胡鉴瑜; 李京霞; 刘东; 焦世华; 苏玮; 汤芹芹
    •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开始至2021年8月。选取包含RFT与MVD治疗TN的临床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共2698例TN患者。Meta分析显示,MVD组的有效率高于RFT组[OR=0.45,95%CI(0.30,0.69),P=0.0002],MVD组的治愈率高于RFT组[OR=0.26,95%CI(0.16,0.42),P<0.00001],RFT组有更高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OR=2.84,95%CI(1.28,6.30),P=0.01]及复发率[OR=3.56,95%CI(2.25,5.63),P<0.0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64,1.30),P=0.61]。结论:TN患者进行MVD手术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复发率更低,而RFT创伤小,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治疗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