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介化社会

媒介化社会

媒介化社会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6008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黑龙江社会科学、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安徽省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2008年新媒体产业国际研讨会等;媒介化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建、喻国明、孙信茹等。

媒介化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0080 占比:99.97%

总计:560221篇

媒介化社会—发文趋势图

媒介化社会

-研究学者

  • 孟建
  • 喻国明
  • 孙信茹
  • 胡翼青
  • 赵元珂
  • 赵宇华
  • 刘一川
  • 周琼
  • 唐濛
  • 宋兴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兵杰
    • 摘要: 随着新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入,我国步入媒介化社会,媒介成为一种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以河南暴雨救援为研究对象,发现媒介化社会呈现出应对自然灾害的独特优势,即通过对应急机制的重组,让传统社会里被忽视的“旁观的大多数”通过社交媒体汇聚,以发布者、跟进者、动员者和支撑者的身份参与到救援全程之中。同时,要注意在数字鸿沟由发展问题扩展至生存问题的媒介化社会里,应对媒介欠发达地区予以支持,避免使其沦为被“遮蔽”的对象。
    • 李港
    • 摘要: 集体记忆是人们用以在特定时空识别、定位、认同、区分自身坐标点的共享手段,任何社会集体身份形成及边界划分的基本条件需要通过建构并延续集体记忆来实现。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渗透,社交网络、搜索引擎、视频博客等互联网产物早已成为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标准参考点[1]。用户往往通过媒介来接受信息、观念以及形象,其可作为大多数人建立彼此共同的过去及当下社会坐标的关键来源,它能够确定我们是谁、身在何处的坐标位置,并成为未来归属问题的重要凭证[2]。
    • 厍文妍
    • 摘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兰州暴发以来,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元、更便捷的渠道获取各类疫情资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然而,在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媒介化社会中,人类对媒介技术的掌握未必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相匹配,与德尔塔变异毒株伴随而来的“信息疫情”同样使人惶恐。如何让公民提高辨识能力,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不会被轻易“带节奏”,杜绝信谣、传谣,就必须重视并加快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通过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形成媒介素养教育合力,帮助公民在信息的接收端构筑起防火墙,减少“信息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 吴洁
    • 摘要: 媒介技术全方面发展的当下,社会的媒介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阐释了布尔迪厄场域视角下媒介化社会的发展概况,在尝试归纳媒介化社会的内外流变与现实挑战的同时,明确了应重视新闻伦理建设和重塑边界的媒介化社会发展新规,并对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 冯巍
    • 摘要: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浙江省杭州市部分大学生体育网络媒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育网络媒介使用频率为平均每周2.3次,每次使用时间为30min~1h之间;大学生体育网络媒介使用目的主要为锻炼身体、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关注体育赛事与明星和消遣娱乐等;大学生体育网络媒体的使用内容主要为体育运动类APP课程、体育在线课程、体育赛事转播以及体坛资讯等;体育网络媒介的使用对于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有积极的影响。应从学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科学健身信息传播效果、体育运动类APP爆发式增长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对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网络媒介使用进行反思。
    • 周雯
    • 摘要: 随着2021年3月Roblox上市、脸书(Facebook)改名为“Meta”、腾讯代理《罗布乐思》(Roblox)、字节跳动收购Pico等一系列互联网行业的变动之后,“元宇宙”概念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元宇宙是什么,业界与学界均展开了丰富讨论,认为其是“赛博空间”[1]“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2]“虚拟和现实呼应共生的社会”[3]“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4],其第一个阶段可以被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5]“一个无比巨大的虚拟世界”[6]等。
    • 常启云; 刘雨
    • 摘要: 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习"党史宣教主要受众的青年群体,其媒介使用习惯更为契合数字技术场景。"青年大学习"的党史传播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游戏化参与、IP嵌入、柔性表达等三个侧向的路径转型,通过主流话语的下场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上升。建议从技术赋能、IP聚力以及强化内容引领三个层面对当前的党史传播路径进一步优化。
    • 金石明; 刘志刚; 袁进涛
    • 摘要: “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当下,人们已经进入深度的媒介化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被披上了浓浓的媒介色彩。人类的工作、生活等一切互动不仅是以媒体为工具而且受媒体所支配。在“Z世代”社会关系当中,人们传播、接受信息的方式、渠道被无限扩容,网络司法拍卖的信息流则显得过于窄小。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探索构建了以“电视+移动直播平台+新媒体矩阵+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为核心的“放心云法拍”司法拍卖新模式,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彰显着全社会司法公正追求中的媒体力量。
    • 高宛玉
    • 摘要: 媒介影响社区教育发展呈现出媒介化社会与社区教育互动的议题,如作为分析性语境的媒介化社会理论、社区教育的知识主体性、媒介化社会与社区教育的相互意义等。在媒介技术的冲击下,社区教育现代化面临蕴含媒介治理的社区教育现代化诉求需要时间化解、对现代性的单向度理解导致技术悬浮、媒介技术主导的认知系统限制社区教育想象力的现实境遇。社区教育与媒介的耦合将释放出设置和拓展社区教育话语空间的媒介议程、塑造虚实结合的社区教育场景与格局、整合共享海量且适切的社区教育资源、以媒介动员增进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情感认同等可能空间。
    • 余林星
    • 摘要: 中国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媒介场正全景式塑造着社会结构和生活场域,从而内在化形塑个体的价值系统和主观福利。过往研究重点关注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鲜有探讨社会信任的作用机制。文章以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为视角,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媒介使用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传统媒介不仅直接显著提升民众幸福感,还通过培育社会信任而提升其幸福感;新媒介不仅不能直接提升民众幸福感,还通过侵蚀社会信任而降低其幸福感。上述结论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分别在幸福感的媒介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建构效应或解构效应,并揭示了社会信任在二者间的中介机制。因此,新闻主管部门在信息治理进程中,既要充分释放传统媒介的天然优势,又要推进网络舆情治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最终消除新媒介导致的幸福流失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