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年代
始建年代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地理、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4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佛教文化、南方文物、文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纪念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始建年代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酉生、李森、邓利剑等。
始建年代
-研究学者
- 方酉生
- 李森
- 邓利剑
- 郑自海
- Zhang Fan
- 三木
- 产中
- 何宗英
- 何鉴之
- 侯卫东
- 全荣
- 冈虎
- 冯建国
- 冯新生
- 刘乃毅
- 刘元树
- 刘敏
- 刘春生
- 刘晓东
- 刘松林
- 刘海文
- 刘頔
- 华尔滋
- 卜复鸣1
- 叔平
- 吕心丰
- 吳文良
- 吴兆波
- 吴榕青
- 吴迪1
- 周向永
- 周圣国
- 周文琦
- 周锡铭
- 呼林贵
- 唐德望
- 姚启龙
- 姚忠禄
- 姚锦洪
- 孔瑞平
- 孙中旺
- 孙宇
- 孙钢
- 孟凡伦
- 安明
- 安静山
- 宋玉彬
- 少布
- 崔惠华
- 师又源
-
-
全荣
-
-
摘要:
哈剌和林古城遗址位于今蒙古国境内,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囿于史料阙载,学界对于哈剌和林城的名称及始建年代众说纷纭。“和林”一词系突厥语,意为“小石块、流砂”,“哈剌和林”释作“黑石、黑岩石”等较为恰当。依据《敕赐兴元阁碑》以及其他相关的诸种文字史料记载,哈剌和林城始建年代应早于1220年,而不是1235年。
-
-
-
华尔滋
-
-
摘要:
首先此段长城可先称为“东梁村段”,至于什么时期所建,目前还没有查询到资料,几次考察在当地都没有看到文保碑其它保护标牌,长城资源调查及认定结果也没有这段长城的信息,现在想求证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说的不对的地方望批评指正,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信息资料,此先谢谢。
-
-
-
-
摘要:
大同皇城戏台位于大同市城内皇城街北口,又称代王府戏台。始建年代不详。戏台台口正对南面的九龙壁,据九龙壁院内的石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代王"持节就藩",清顺治六年英亲王阿济格平姜瓖时,代王府被毁,片瓦未存。这座戏台应为清顺治六年后,在代王府废墟上为酬龙演戏修建而成,后经多次修缮。现存的皇城戏台,其建筑结构有晚清风格。它坐北向南,与一般的戏台座向方位相反。戏台台宽9.6米,台深6.1米,后台进深3.6米,有砖木结构的壁墙分成前后台,左右设有上下场门,前台顶部为卷棚歇山顶,后台顶部为硬山顶。
-
-
冯建国
-
-
摘要:
东岳庙的始建年代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根据《万泉县志》记载:“飞云楼在解店镇,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传为鲁班所做。”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古庙的石碑上记载:“邑志不载创始之年,惟见大元大德重修之,天顺改元又重修之。”而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飞云楼记》中又这样描述:“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日解店,镇之东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汾阴,即有此庙。”
-
-
-
-
支运亭123
-
-
摘要:
沈阳是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故宫是创建在已被掩埋了2200多年古城遗址之上的一座清代皇宫。沈阳故宫最早的始建年代是何年?一直以来由于官方史料无载,便把后金于天命十年春从辽阳迁都到沈阳的时间当作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暂定为公元1625年。
-
-
卜复鸣1
-
-
摘要:
苏州网师园东宅西园,宅园一体,布局紧凑,结构精巧,被誉为苏州园林中小园林的极则,''以少胜多''的典范。然而,对网师园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它的建园年代,至今也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说法。本文不揣简陋,略作管窥之究,意在抛砖引玉。一、史正志万卷堂始建年代考关于史正志其人,《宋史》中有载,但无传,《宋史·艺文四》还载有史氏所撰的《菊谱》一卷。清康熙十四年(1675)所修《扬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门》有传'':史正志,字志道,江都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授县尉。''
-
-
林炳根
-
-
摘要:
"风斯在下"是安溪县桃舟乡吴山寺的一方摩崖石刻。地处偏僻的桃舟乡吴山寺有什么风?是刚猛劲健的雄风,还是习习的凉风?这风从何时刮起,刮了多少年?吴山寺有习武之风。吴山寺原名化龙岩,又名吾岩寺,始建年代无考,从现存的残碑可以看到"明正德七年临济宗月镜和尚募建"字样。
-
-
Zhang Fan;
张帆
- 《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后街的智珠寺曾于2013年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其后续的管理利用方式却饱受非议,尤其是关于其部分院落被改造成餐馆、酒店和展厅(TRB:Temple Restaurant Beijing)的合理性在学术界内外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其核心围绕该寺的历史沿革、引入新功能的利用方式,但对该寺建筑的具体修缮细节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缺乏探讨.对比欧洲的文物建筑灵活多样的保护和利用模式,我国的文保工作在管理、操作层面上要么死板地执行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么缺乏对实际情况及未来运营的切实考虑,保护工作长期流于表面和形式.本文在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智珠寺始建年代的基础上,结合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时期三寺测绘总平面图等图像资料厘清了智珠寺平面格局之演变,继而对该文物建筑的修缮细节进行品鉴,同时对文物建筑"合理利用"这一热门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