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604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海洋世界、水生生物学报、淡水渔业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等;大麻哈鱼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王继隆、唐富江等。
大麻哈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041篇
占比:99.12%
总计:26272篇
大麻哈鱼
-研究学者
- 刘伟
- 王继隆
- 唐富江
- 李培伦
- 郑伟
- 董崇智
- 鲁万桥
- 闫春梅
- 韩叶
- 李忠强
- 张家松
- 战培荣
- 李秀颖
- 赵春刚
- 刘慧吉
- 崔康成
- 柳鹏
- 缪圣赐(摘译)
- 高春山
- 万继武
- 姜作发
- 尹文金
- 殷禄阁
- 王桂芹
- 等
- 高娜
- 高文燕
- 卢玲
- 时晓
- 朱翥
- 潘伟志
- 王金
- 赵彩霞
- 陈伟强
- 陈军
- 陈思行
- 陈春山
- 马波
- 马驰
- 魏凯
- 何川
- 关海红
- 刘丽晖
- 刘峰
- 刘春娥
- 刘永
- 刘淇
- 励一鸣
- 卢志旭
- 姚守信
-
-
李培伦;
鲁万桥;
刘伟;
唐富江;
王继隆
-
-
摘要:
【目的】探明大麻哈鱼不同生长阶段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为大麻哈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大麻哈幼鱼和成鱼体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特性。【结果】大麻哈鱼的肾脏属A型肾脏,幼鱼的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窦组成,成鱼体肾由肾单位、拟淋巴组织和血管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拟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等组成;肾小体数量较少,呈无规律分布,多为单个存在,偶见2个相邻聚集,具有海水硬骨鱼类肾小体特征;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化为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其中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管腔内具有刷状缘,远端小管、集合管管腔内无刷状缘;幼鱼和成鱼体肾含有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且聚集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结论】大麻哈鱼体肾的肾实质中,除有肾单位外还有拟淋巴组织,包含血窦、淋巴细胞、粒细胞及黑色素巨噬细胞,其中肾小管有颈段,但未见具有微绒毛的间段结构;成鱼体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数量较多,不仅具有排泄功能,亦能发挥少量免疫功能。
-
-
李培伦;
刘伟;
鲁万桥;
唐富江;
王继隆
-
-
摘要:
【目的】摸清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为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饵料调配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人工养殖的2龄大麻哈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大麻哈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口咽腔中颌齿、咽骨齿发达;食道粗短且肌层发达;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成,黏膜褶皱较多;胃黏膜层表面为排列紧密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黏膜层内陷形成大量胃小凹,在胃小凹的基部具有数量丰富的胃腺组织,其中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数量较多,而幽门部较少;幽门盲囊呈螺旋式纵行排列,其黏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大量杯状细胞构成;肠道较短,前肠有较薄的黏膜褶皱而黏膜层界限不明显,后肠则未见明显的黏膜层和黏膜褶皱结构。肝脏不分叶,肝小叶界限模糊,中央静脉和胆管结构清晰。【结论】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食性功能相适应,具有典型肉食性鱼类消化器官特征。
-
-
王继隆;
李培伦;
唐富江;
鲁万桥;
王炳谦
-
-
摘要: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鱼,它在淡水河流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长,长大后再返回出生河流繁殖,这就是大麻哈鱼。大麻哈鱼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其洄游历程演绎了它悲壮而凄美的一生。一、大麻哈鱼的生长发育史大麻哈鱼在江河里出生,刚孵化出的幼鱼腹部带有卵黄囊,为幼鱼早期阶段的生长提供所需营养。幼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待翌年春季长至25mm~50mm(体叉长),便开始降河入海。
-
-
王继隆;
刘伟;
杨文波;
李培伦;
唐富江;
鲁万桥;
杨健;
姜涛
-
-
摘要:
为研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生活史特征及不同群组间的鉴别,本文采用电子微探针技术分析自然野生、人工增殖锶标记、人工增殖物理标记和人工养殖4组大麻哈鱼耳石样本的Sr浓度及Sr/Ca值,反演其生境履历.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耳石Sr/Ca值波动显著,根据Sr/Ca值的特征划分了各群组大麻哈鱼淡、咸水间的生活史阶段.根据大麻哈鱼生活史特征及耳石径长参数差异的分析结果将各群组间个体进行了有效辨别.其中锶标记组个体耳石标记区Sr/Ca值达到17.033×103,显著高于其他组,证实了锶标记方法的有效性.对大麻哈鱼人工增养殖组和自然野生组早期淡水生活阶段耳石径长参数(Rf1、RL)以及淡水系数(R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野生组中120μm≤Rf1≤200μm,20μm≤RL≤30μm,0.06≤RC≤0.10;人工增养殖组中240μm≤Rf1≤470μm,80μm≤RL≤200μm,0.15≤RC≤0.29.两群组间的参数差异显著,可作为群组间个体辨别的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大麻哈鱼的关键生活史特征,且可据此开展大麻哈鱼群组间的鉴别.研究结果可为大麻哈鱼生活史研究及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有效的方法.
-
-
闫春梅;
郑伟;
高春山;
韩叶;
李忠强;
李秀颖
-
-
摘要:
为分析图们江大麻哈鱼Oncorhychus keta生殖洄游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估图们江大麻哈鱼种质资源现状和多年来人工增殖放流对图们江大麻哈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影响,利用已发表的1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2015、2016、2017及2018年在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大麻哈鱼生殖洄游季节采捕的169尾大麻哈鱼亲鱼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年度大麻哈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97个,各年度有效等位基因数(Ne)4.7853~6.1309,平均观测杂合度(Ho)0.6500~0.7200,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663~0.83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7288~0.8017,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1.8128~1.9836.变异主要存在于各年度群体内,各年度之间的分化系数为7.55%(Fst=0.0755).本研究认为,图们江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受逐年人工增殖放流的影响不大,适宜继续人工增殖放流来恢复大麻哈鱼资源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图们江大麻哈鱼人工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
-
李培伦;
王继隆;
鲁万桥;
刘伟;
唐富江
-
-
摘要:
[目的]研究图们江大麻哈鱼的个体繁殖力,为大麻哈鱼资源管理及增殖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20年10月中上旬,在图们江珲春段随机选取114尾性腺成熟度介于Ⅳ~Ⅴ期的雌性大麻哈鱼,采用称质量法统计繁殖力,包括年龄、叉长、体质量、净体质量、肝质量、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肝质量系数和肥满度等生物学指标,并分析个体繁殖力与各项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图们江大麻哈鱼114尾雌性样本由2+~5+龄4个龄组组成,其中4+、5+龄个体偏少,仅占29.83%,叉长与体质量呈线性相关;3+龄组个体对种群繁殖贡献率最大,为42.97%;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 061.52~5 028.29粒,平均2 920.12粒;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7.75~74.60粒/cm,平均45.72粒/c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0.46~1.47粒/g,平均1.08粒/g.个体绝对繁殖力、叉长相对繁殖力与年龄、叉长、体质量、肥满度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二次函数,与卵巢质量、性成熟系数拟合度最好的方程为幂函数,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与肝质量和性成熟系数拟合度最好的为幂函数,与卵巢质量拟合度最好的为对数函数.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图们江大麻哈鱼个体绝对繁殖力、叉长相对繁殖力、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受卵巢质量和年龄的影响较大.图们江大麻哈鱼个体繁殖力低于乌苏里江、黑龙江和绥芬河群体.[结论]图们江大麻哈鱼中4+、5+龄个体偏少,种群低龄化现象严重,应重视和加强其种群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在实际调研中可用年龄、卵巢质量与绝对繁殖力之间的关系来快速估算图们江大麻哈鱼的种群繁殖力.
-
-
-
-
李培伦;
刘伟;
王继隆;
鲁万桥;
崔康成;
高文燕;
唐富江
-
-
摘要:
[目的]研究盐度对大麻哈鱼(Oncorh ynchus keta)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为摸索大麻哈鱼海水养殖条件奠定科学基础.[方法]用人工配制的4组不同盐度(0(S0),8(S8),16(S16),24(S24) g/L)的水养殖大麻哈鱼,6周后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解剖取胃、幽门盲囊和肠道,分别测定各类消化酶活力.[结果]大麻哈鱼血清渗透压、Na+、Cl-和Mg2+含量均随盐度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且幅度较大,S16、S24组与S0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各种蛋白含量均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S16组含量最高,S0组含量最低.S16组血清中葡萄糖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而S8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盐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S16组;而尿酸浓度随盐度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S8组最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酐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盐度升高逐渐下降;而尿素氮浓度与之相反,随着盐度升高逐渐上升.试验结束时S8、S16和S24组大麻哈鱼各类消化酶活力均低于S0组,胰蛋白酶活力在肠道中最高,胃蛋白酶活力在胃中最高,而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幽门盲囊中最高.[结论]大麻哈鱼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其具备较广的盐度适应范围,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建议适宜的水体盐度为8~16g/L.
-
-
韩叶;
郑伟;
康学会;
闫春梅;
李忠强;
刘慧吉;
李秀颖;
柳鹏;
陈伟强
-
-
摘要: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是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水域。为保护大麻哈鱼种质资源,恢复图们江流域野外种群数量,该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技术,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对355尾回捕子代和91尾繁殖亲本开展了亲子关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等位基因数(Na)201个,观测杂合度(Ho)为0.617~0.895,平均0.744;期望杂合度(He)为0.676~0.909,平均0.82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8~0.900,平均0.805。利用Cervus 3.0软件计算10个微卫星座位的累积非亲排除率(CEP)达99.95%。5个回捕样本与繁殖亲本存在亲子关系,确定为增殖放流的大麻哈鱼。该研究成功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明确回捕大麻哈鱼归属地,为巩固中国鱼源国地位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为评估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
-
尹洪滨;
孙中武;
潘伟志;
于波
- 《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大麻哈鱼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哈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核中染色质致密,有核泡.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大麻哈鱼精子的植入窝从细胞核的后端中央陷入核中,深度超过细胞核的三分之二,其长轴与细胞核的长轴平行.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包括近端中心粒和基体.近端中心粒位于植入窝的上段,基体位于植入窝的中段,近端中心粒和基体排在同一条直线上.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袖套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轴丝外方为细胞质形成的侧鳍.尾部内没有囊泡及其它细胞器.大麻哈鱼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为其受精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
-
战培荣;
夏重志;
赵彩霞;
卢玲;
刘永
- 《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
| 2000年
-
摘要:
对黑龙江主要支流呼玛河大麻哈鱼产卵场进行水化学、生物组成分析,利用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水质,结果表明:大麻哈鱼产卵场环境已被悬浮物等污染,在呼玛河内没有捕到大麻哈鱼,其他冷水性鱼类数量也急剧减少,应加强对流域内淘金作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