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孔电极

多孔电极

多孔电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5145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南都学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技术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15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多孔电极的相关文献由898位作者贡献,包括汤浩、谢光有、张华民等。

多孔电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1455 占比:99.93%

总计:151558篇

多孔电极—发文趋势图

多孔电极

-研究学者

  • 汤浩
  • 谢光有
  • 张华民
  • 房红琳
  • 李先锋
  • 殷聪
  • 魏子栋
  • 隅冈和宏
  • 张洪章
  • 陈四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静; 李静; 魏子栋
    • 摘要: 电催化过程是时空多尺度的复杂系统,探究认识多孔电极电催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和尺度下的介尺度行为,对进一步强化电催化反应以及物质扩散传递,提高效率减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多孔电极、电催化剂以及隔膜,对多级孔电极结构的构筑、电催化剂表界面活性位调控、介尺度结构可控制备策略和隔膜结构调控中存在的介尺度现象以及介尺度效应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发现电催化体系中各层次之间的介尺度行为可以用于优化、调控、指导多孔电极、电催化剂以及隔膜的设计与制备,为丰富和完善电化学催化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
    • 黄盼; 练成; 刘洪来
    • 摘要: 电极中的离子-电子传递和传热显著影响着电化学储能性能。深入研究多孔电极中的热-质传递现象这一典型的介尺度问题,对高性能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一种基于改进的状态更新的随机重建方法和动态退火系数相结合的模拟退火算法,将图像分割后的二维SEM图重构为真实的三维多孔电极。通过重构多孔电极和PNP方程与傅里叶定律,建立真实多孔电极中的离子传递和电极导热模型。结果表明,当充电时间为0.1个平板充电弛豫时间时,离子主要吸附在多孔电极骨架相与体相的接触面上,且离子倾向于从截面边缘往中心迁移。由于实际的导热距离远小于多孔电极厚度,多孔电极中的热弛豫时间远小于平板的热弛豫时间。
    • 张禹; 刘如铁; 陈洁; 熊翔; 李浩; 王铸博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模拟双孔径多孔介质的孔道结构模型,该模型可独立形成空间均匀分布的大、小尺寸的两种孔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可以生成参数化孔道模型图示及构成体素坐标的面向过程程序。通过划分函数的迭代,从对应几何方法的自相似性引出此模型的一般孔隙度、分形维度、间隙度和比表面积方面的讨论。最后通过面向对象编程,选择工业三维建模软件开发一种可以生成较大规模几何模型文件的技术路线及渗流与电化学仿真应用方法。
    • 杜中林; 马诗远; 易红亮; 吴健
    • 摘要: 为考查典型电流体动力学传导泵性能,推动其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微通道液冷,设计了平嵌电极与多孔电极电导泵,并搭建电导泵实验系统,测试了这2种电导泵泵送介电液体HFE-7100的性能。结果表明:施加10 kV直流电压时,6对平嵌电极电导泵产生流量194.5 mL/min,动压40.3 Pa,最大静压72.1 Pa;3对孔径为1.5 mm的多孔电极电导泵产生流量438.2 mL/min,动压173.0 Pa,最大静压363.5 Pa。可见,相比平嵌电极电导泵,多孔电极电导泵具有更好的性能。
    • 殷睿鑫; 何利华; 唐忠阳; 赵中伟
    • 摘要: 电化学脱嵌法盐湖提锂技术因其选择性高、吸附量大、绿色无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盐湖卤水矿化度高、黏度大,导致实际提锂速率较低.基于此,以NH4 HCO3为造孔剂,制备了具有良好渗透性和传质性能的多孔LiFePO4电极,以改善提锂过程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造孔改性后电极表面具有微裂纹-微孔的复合结构,可显著强化溶液的传质过程,降低电化学极化.以多孔电极进行电化学脱嵌法提锂,其嵌锂容量由传统电极的25.6 mg(Li)/g(LiFePO4)增加至多孔电极的35.2 mg(Li)/g(LiFePO4),且提锂过程的平均电流密度由8.7 A/m2提高至17.9 A/m2,提锂效率显著提高.此外采用多孔电极循环提锂3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
    • 李雪; 程正富; 伏春平; 郑瑞伦; 周明军
    • 摘要: 建立了氧传感器多孔电极材料的物理模型并求出原子振动的简谐系数和非简谐系数,应用固体物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多孔电极材料原子振动频率、阻尼系数与温度的关系,研究了原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温度和时间以及颗粒半径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度和原子非简谐振动对它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振动频率随温度升高而线性增大,表面原子的振动频率总小于体内原子;②原子的振动振幅随时间的增长而按负指数规律减小,减小的程度取决于受到的阻尼.阻尼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体内阻尼系数大于表面,是表面的1.414倍;③原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时间的增长而按负指数规律减小,随着平均半径值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孔隙度愈大,颗粒线度愈小,原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愈大;④原子非简谐振动项对Pt电极材料原子的振动有重要影响:简谐近似下,原子振动频率和振幅均为恒量,与温度无关;考虑到非简谐项后,振动频率和振幅均随颗粒半径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而变.温度越高、孔隙度越大、颗粒半径越小,非简谐与简谐近似的差值愈大,即非简谐效应愈显著.
    • 李响; 黄秋安; 李伟恒; 白玉轩; 王佳; 刘杨; 赵玉峰; 王娟; 张久俊
    • 摘要: 电化学阻抗谱可用于诊断多孔电极内电荷转移反应,即界面电荷集聚和电荷传导,以及反应物质输运。本文采用复相量方法,在同态假设条件下,重新推演多孔电极阻抗谱模型,厘清传统多孔电极阻抗谱模型中的模糊性表述。(1)定义多孔电极表征输入参数,包括电极基体电子电导率σ_(1)、电解质离子电导率σ_(2)、界面电荷传递电导率g_(ct)、单位面积界面电容C、固相扩散系数D、速度常数k、电极厚度d、特征孔深L_(p)和单位体积表面积S_(c);(2)解析阻抗谱特征输出参数,包括场扩散常数K,特征频率ω_(0)、ω_(1)、ω_(2)、ω_(3)和ω_(max),它们分别相关于界面传导反应、有限场扩散、氧化还原反应、孔内扩散和最小特征孔尺寸,以及分别对应于从传导到扩散和从扩散到饱和的转折频率fk1和f_(k2);(3)当参数X和Z同时变化时(X=σ_(1)和Z=d,S_(c),L_(p),C,g_(ct),D,k),通过阻抗谱特征参数的演变规律,分析了电荷转移反应中X和Ζ参数耦合竞争;(4)为深入分析电荷转移反应中参数X和Z的耦合竞争,引入了分叉频率f_(XZ)和f_(ZX)。f_(XZ)和f_(ZX)所处位置可以用于表征参数X和Z影响电荷转移反应的深度和广度。当分叉频率f_(XZ)和f_(ZX)不存在时,表明电荷转移反应中参数X和Z在全频率范围内存在耦合竞争。总之,借助于特征频率和分叉频率,本文一方面研究了动力学参数和微观结构参数对多孔电极中电荷转移反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谱图的变化及其背后的阻抗谱特征演化规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阻抗谱的系统仿真和辨识提供理论基础,可为多孔电极内电荷转移反应的竞争分析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诊断工具。
    • 庄全超; 杨梓; 张蕾; 崔艳华
    • 摘要: 电化学阻抗谱(EIS)是研究电极/电解质界面发生的电化学过程的最有力工具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中,EIS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研究和生产领域,包括研究电极界面反应机理和容量衰减机制,测定相关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和电池的健康状态、荷电状态以及电池的内阻.本文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极化过程包含的3个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电子输运、离子输运和电化学反应过程,探讨了每一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的步骤及其EIS谱特征,详细论述了与电子输运相关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接触阻抗和感抗产生的机制;介绍了多孔电极理论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阐述了基于多孔电极理论进行阻抗谱数值模拟的建模原理与方法.综述了石墨、硅、二元3d过渡金属氧化物、LiCoO2、尖晶石LiMn2O4、LiFePO4、尖晶石Li4Ti5O12、过渡金属氟化物材料等电极的典型阻抗谱特征和各时间常数的归属问题.最后讨论了EIS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张虎; 叶国安; 王辉; 刘栎琨; 肖松涛; 刘金平; 吕洪彬
    • 摘要: 1研究进展1.1电化学调整镎钚价态研究3D打印金属多孔电极具有比重轻、强度高、耐蚀性优异、比表面积大、气液透过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三维电极材料,其反应区域不再局限在电极的简单几何表面,而是在电极整个三维空间内均有反应发生,尤其适用于反应速率慢或反应系统中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小的反应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