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强因子

增强因子

增强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2183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强激光与粒子束、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2010“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火力控制技术”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增强因子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成军、洪源等。

增强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2183 占比:99.90%

总计:132310篇

增强因子—发文趋势图

增强因子

-研究学者

  • 周明
  • 成军
  • 洪源
  • 许春建
  • 马友光
  • 朱春英
  • 李文秀
  • 高春芳
  • 黄应峰
  • G·M·伊德尔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庆龄; 胡宪伟; 于江玉; 石忠宁; 王兆文
    • 摘要: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银基底,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基底形貌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电沉积银基底呈主干及两侧分支组成的枝晶状,分支均具有高曲率的尖端,可以产生避雷针效应,增强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对基底进行焙烧处理,在300°C时分支尖端开始消失并出现团聚现象,400°C时枝晶变得粗大,但有新的球状纳米颗粒生成,可以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提供新的“热点”。以罗丹明6G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制备的银基底在焙烧前后对其拉曼光谱信号的增强作用,发现增强效应随焙烧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基底未经焙烧处理时增强因子为1.62×10^(5),当焙烧温度为400°C时,其增强因子仍可达到2.16×10^(4),表明焙烧后的银基底仍具备较显著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将制备的银基底用于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不同温度下的原位拉曼光谱检测,发现其拉曼光谱信号显著增强。
    • 孙傲然; 王建平
    • 摘要: 本文分别模拟了在透射条件和近布鲁斯特角反射条件下的二维红外光谱.在模拟反射的信号增强因子时,考虑了光的色散以及可能的s-光泄露.模拟显示,色散对二维红外光谱线型的影响较小且易于矫正.红外偏振片的不完美所造成的s-光泄露会限制增强因子,但是这一极限要远高于现有常规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在现有实验中,真正主要影响现有增强因子的是入射角的精度,现在常用的旋转台可能无法满足高因子所需的精度.此外,泵浦脉冲和探测脉冲的传统能量比为9:1,而在反射条件下该比值可能并非最佳,可改为2:1.考虑上述各因素,以现有实验条件应该可以实现1000倍的信号增强.尽管如此,近布鲁斯特角反射法不仅会放大信号本身,也会放大信号固有的噪音,因而适用于噪音与信号本身没有关联、特别是噪音主要山探测脉冲的波动造成的条件.如果信号的固有噪音占主导,此方法难以提高信噪比.本文的理论模拟结果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为在布鲁斯特角附近实现更高倍数的信号增强打下了基础.
    • 刘烨坤; 郝晓剑; 杨彦伟; 郝文渊; 孙鹏; 潘保武
    • 摘要: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及防治,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外加腔体约束结合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获得土壤光谱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Ni和Ba含量进行分析。实验设置延迟时间为0.5~5μs,选择NiⅡ221.648 nm和BaⅡ495.709 nm作为目标研究特征谱线,计算两种LIBS条件下延迟时间对信噪比、光谱强度及增强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腔体约束LIBS(CC-LIBS)可以增大光谱强度及目标元素信噪比,同时随着采集延迟时间增长,等离子体数目变少,光谱强度及信噪比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当延迟时间设置为1μs时,CC-LIBS条件下Ni和Ba元素特征谱线信噪比达到最优,确定此时为LIBS最优实验条件。通过最优条件获取9种含Ni和Ba元素土壤样品的光谱数据,由于采集到的每组光谱信息有12248个数据点,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CC-LIBS条件下的光谱数据降维,在保留95%以上的土壤原始信息后,选择9个主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模型的输入变量,以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采用机器学习中的Lasso,AdaBoost和Random Forest模型,对PCA降维后的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及预测,实现土壤重金属元素Ni和Ba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Lasso和AdaBoost模型相比,Random Forest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表现出的预测性能最优。Random Forest模型下Ni元素在测试集中的R^(2)为0.937,RMSEP为3.037;Ba元素在测试集中的相关系数R^(2)为0.886,均方根误差RMSEP为90.515。基于腔体约束LIBS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高精度检测提供了技术指导。
    • 程惠亭; 郝文斌
    • 摘要: 以圆形通道传热膜系数的增强因子公式为基础,导出了任意螺旋通道的传热膜系数的通用增强因子的计算公式,从而使所有螺旋类通道中传热膜系数可以通过直线通道传热膜系数和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出来。文中给出了通用增强因子计算公式的建立过程,并将其应用到螺旋板换热器、螺旋管换热器等,得到相应的通用增强因子的解析表达式。对螺旋板换热器的计算结果表明,通用增强因子大于传统的增强因子,最终导致传热膜系数计算结果增大3.0%—5.0%。
    • 张灿; 张洁; 窦心怡; 朱永
    • 摘要: 一直以来,将纳米结构材料用于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时会先测试其吸收光谱,因为一般研究认为,纳米结构材料产生SERS的原因是纳米结构材料对于入射光的吸收产生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因此我们常把SERS的增强因子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等同于吸收光谱曲线.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可能是非常间接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会产生误导.为了能够阐明两个之间的具体关系,考虑到银纳米粒子(AgNPs)以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而显著提高拉曼散射的能力而闻名,是制备SERS基底的理想纳米材料,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两个角度研究了三种不同状态的AgNPs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增强因子(EF)、吸收光谱以及空间的电场分布.实验上,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银溶胶(Ag-sol),并对Ag-sol做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以及拉曼的表征实验,统计和计算了银溶胶的EF和吸收光谱.理论上,利用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不同聚合类型AgNPs的仿真模型,模拟计算了与实验相对应的EF随波长变化的曲线以及吸收光谱.结果表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空间分布对吸收和最大EF值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固定位置的共振吸收峰(第一个峰位)主要受"单颗粒类型"效应的影响,而最大EF处的吸收峰(第二个峰位)由"耦合间隙类型"效应引起的蓝移谐振峰主导,且最大EF值及第二个吸收峰的峰位会随着粒子的间隙、偏振角度等因素而变化.研究表明,AgNps样品的吸收光谱和最大EF曲线之间是部分相关的.
    • 周林
    • 摘要: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被认为是最具实际应用前景的分析手段之一,在化学分析和污染物监测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目前对于SER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一种新的SERS活性基底.作为气凝胶家族最年轻的成员之一,金属气凝胶(MAs)是一类新型、极具研究价值的多孔材料,其所具有的结构性能决定它能够作为SERS基底.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盐诱导合成了Au/Pt合金气凝胶,进一步拓展了金属气凝胶在SERS中的应用.
    • 胡爱英; 谭中侠
    • 摘要: 介绍了饱和湿空气比湿度的各种计算方法与经验公式,并通过计算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在-50~0°C、0~90°C温度区间内,分别采用Hyland-Greenspan公式和CTI公式,其标准差分别为0.0382%、0.0056%,误差最小,计算准确度最高.因此,在冷却塔热力计算中,推荐在-50~0°C、0~90°C的温度范围内分别采用Hyland-Greenspan公式及CTI公式计算饱和湿空气比湿度,以提高冷却塔热力计算的准确性.
    • 何雅颖; 范昕炜
    • 摘要: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中存在的易陷入局部最优与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根据起点到终点距离和地图参数构建全局优选区域,提高该区域内初始信息素浓度,避免算法初期盲目搜素;利用局部分块优化策略分别对各个子区域进行寻优并更新区域内最优路径信息素,增强局部搜索能力,加快收敛速度;对全局路径进行寻优,更新全局最优路径信息素.在信息素更新公式中引入信息素增强因子,加强最优路径信息素含量,应用反向学习优化信息素,改进状态选择概率,提高算法寻优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明显提高了收敛速度,同时寻优能力更强.
    • 薄涛; 胡佳成; 蔡晋辉; 李东升; 高思田
    • 摘要: 利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FDTD Solutions软件建立了镀银膜内凹形钨针尖-玻璃基底仿真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对镀金膜内凹形钨针尖-玻璃基底、内凹形钨针尖-玻璃基底模型的近场电场分布进行数值计算,验证了所设计的模型在拉曼散射增强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镀银膜内凹型钨针尖-玻璃基底情况下,该结构可产生最大的拉曼增强因子,为105量级.利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针尖制备装置制备了优化参数的针尖实物,并利用实验室中的TERS测量装置实现了SWCNTs的TERS信号测量,验证了所设计的针尖在拉曼信号测量方面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