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底节

基底节

基底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0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342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九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安徽省放射学第八次学术年会等;基底节的相关文献由1768位作者贡献,包括封林森、段晓春、冯三平等。

基底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9 占比:1.4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342 占比:98.58%

总计:41937篇

基底节—发文趋势图

基底节

-研究学者

  • 封林森
  • 段晓春
  • 冯三平
  • 冯继
  • 孙宇男
  • 季爱平
  • 汪凯
  • 王鹏
  • 黄光富
  • 刘静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小可
    • 摘要: 目的探究超早期微创手术在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许昌市中医院就诊的HICH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盲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试验组在起病6 h内、对照组在起病6~24 h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两组患者除手术时机不同外其余手术操作均相同,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损害及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同时收集患者血肿清除率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回访时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2.9%(34/41),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7.6%(40/4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 d试验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清除术在HICH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早期微创清除术,可有效挽救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利于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恢复,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风险,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的意义。
    • 赵永存; 刘云峰; 黄春玲; 童笑梅
    • 摘要: 男性新生儿,产后半小时,持续呼吸困难9 min;为辅助生育双胎之一,因脐带绕颈2周,于胎龄34周经剖宫产取出,出生体质量1780 g,Apgar评分8分;其母孕期存在子痫前期表现,产前接受3次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查体:早产儿貌,反应佳,皮肤红润,口吐沫,口周无发绀;体温36.5°C,脉搏145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73/42 mmHg;胸廓对称,可见三凹征,心律齐,肺部未闻及啰音;四肢活动尚可,肌力稍减低,前臂弹回稍缓慢。胸部X线片提示新生儿湿肺。颅脑超声:出生后1天见双侧脑白质回声增强;出生后6天双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回声略增强,左基底节区见片状均匀较强回声,呈“楔形”分布,边界清,内见散在点灶状极强回声(图1A)。超声提示:左豆纹动脉供血区缺氧缺血性改变(基底节区梗死?);左基底节区域点灶状出血。
    • 郭璇珠(综述); 陈丽萍(审校)
    • 摘要: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Virchow-Robin间隙,是脑部小血管(不包括毛细血管)周围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充满液体的隔间,该管道用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间质液交换以及清除脑内废物。常见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CSO)、中脑和皮质下白质等区域[1]。
    • 谢遵敏; 王青银; 李宇; 何良军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人80例与半卵圆中心梗死病人8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MRI对病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进行评价,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与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扩大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162例病人,其中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41例,重度扩大有121例;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轻度扩大有62例,重度扩大有100例。基底节区血管间隙轻度扩大组女性比例以及平均体质量指数大于重度扩大组[46.34%比18.18%,(26.34±2.15)比(24.05±3.21)],轻度扩大组病人的平均收缩压以及高血压人数比例小于重度扩大组[(138.63±12.21)mmHg比(149.95±15.06)mmHg,36.59%比80.99%](P<0.05)。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轻度扩大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均小于重度扩大组(56.45%比75.00%,12.90%比27.00%),轻度扩大组病人体质量指数(26.41±2.52)kg/m2大于重度扩大组(23.86±2.93)kg/m2,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对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具有明显影响,体质量指数对半卵圆中心血管间隙扩大具有明显影响。结论针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高血压是导致病人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是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的保护因素。
    • 夏明; 李文化; 鲍波; 于效良; 邵珠平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手术导板指引穿刺引流术治疗的4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手术时间(32.6±9.3)min,留管时间(5.1±1.8)d。术后24 h复查颅脑CT显示穿刺精准到达靶点,血肿清除率(56%±5.2%);术后7 d复查CT示血肿清除率为95.0%。术后7 d病人GCS评分[(11.3±2.6)]较术前([6.5±3.0)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个月,GOS评分5分38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3D打印辅助下经额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穿刺定位准确,引流效果好。
    • 霍健; 范家权; 顾磊; 沈伟; 杨建业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CH)的临床疗效及对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基底节区HC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引流组(n=50)和显微手术组(n=48)。微创引流组行微创引流手术;显微镜手术组行显微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甘露醇用量、血肿清除率、术后脑水肿体积及并发症、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术后半年mRS评分。结果:微创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止血时间、甘露醇用量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 d时两组患者颅内压均降低(P<0.05),GCS评分均升高(P<0.05)。微创引流组术后半年mRS评分分布优于显微手术组(Z=4.677,P=0.031)。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开颅小骨显微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相当,但前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且预后较佳,可作为首选治疗术式。
    • 董瑶琪; 杨雄杰
    • 摘要: 急性脑梗死以失语、偏瘫、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以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为表现的临床报道则较为少见。该文报道1例以偏侧舞蹈症为临床表现的苍白球区急性脑梗死病例,为此类急性脑梗死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思路。
    • 张谦生; 周江朝; 吴进松; 陈宇航
    • 摘要: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6 h内)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20~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08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资料。发病6 h内手术49例(超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59例(早期组)。结果超早期组术后1周血肿清除率(93.88%)明显高于早期组(77.97%;P<0.05)。超早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20%)明显低于早期组(23.73%;P<0.05)。超早期组术后6个月ADL分级明显优于早期组(P<0.05)。结论对于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超早期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效果良好,疗效优于早期手术。
    • 焦伟; 张玉磊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颞叶皮质造瘘与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17例(观察组),经颞叶皮质造瘘入路手术14例(对照组)。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2.2±28.5)min]较对照组([154.9±34.5)min]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92.9%±4.5%)较对照组(81.6%±5.9%)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1.8%,2/17)明显低于对照组(50.0%,7/14;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82.4%,14/17)明显高于对照组(42.9%,6/14;P<0.05)。结论与经颞叶皮质造瘘手术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损伤小、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疗效更好。
    • 郝光; 史永兴; 常青; 王刚; 薛茜; 邹玉安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扩大血管周围间隙(EPV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有EPVS的60例患者作为EPVS组,选择我院同期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不同EPVS分级患者IL-1、IL-6、TNF-α、CRP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IL-1、IL-6、TNF-α、CRP单独及联合诊断基底节区EPVS的诊断价值。结果 EPVS组血清IL-1、IL-6、TNF-α、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5)。结论 基底节区EPVS患者的血清IL-1、IL-6、TNF-α、CRP水平异常升高,联合检测上述血清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基底节区EPVS的诊断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