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6-16

主办单位:卫生部;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会议文集:2006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了脑的微小血管病的定义与命名原由,分析了其诊断标准,简介了临床上常见的脑的微小血管病,并论述了该病的临床发病机理.
  • 摘要:本文就颅内动脉支架成形的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的处理这三部分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流程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Onyx液体栓塞剂栓塞24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对血管内治疗效果和手术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经过26次Onyx栓塞操作.畸形血管团完全栓塞5例,70%以上栓塞11例,70%以下栓塞8例.并发症情况:术后出血1例,未能撤出微导管而留置体内2例.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允许术者长时间缓慢注射,在掌握一定的推注技巧和控制返流技术后,可以显著提高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 摘要:2000年初<英国医学杂志>公布了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对脑血管病目前的重新评价,执照这个评价结果,日前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手段依次是:卒中单元(strokeunit,SU、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我国自2001年SU建立以来,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只是局限于三级大医院,而二级医院面对脑血管病更高发病率的广大农村,建立特色的规范化二级医院卒中单元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就二级中医院卒中单元的实行主要从院前管理、院内管理及院后管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疗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来自于血液指标的改善,通过降低血浆猫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阻止血栓进一步延长,改善缺血半暗带,从而达到了抑制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 摘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即基底动脉顶端2cm内包括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呈“干”字形的5条血管闭塞所产生的综合症.本文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与预后结果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基本病历,然后分析了临床诊断结果以诊断原因,最后就右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论断过程进行了论述.
  • 摘要:脑动脉盗血综合征(cerebral steal syndrome)是指由于主动脉弓及其相应的大动脉近端狭窄闭塞,使其相应的远端动脉内压力下降而产生虹吸作用,导致临近动脉的血液逆流来补偿病变动脉的供血,结果出现临近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症状.本文就该病的临床表征与影像诊断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文就阿司匹林与东菱克栓酶联用而发生颅内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凝血五项不能反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 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家庭康复护理进行有益的探索,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方案的研究"立项为"十五"攻关项目,对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就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损害(VC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及意义.方法(1)运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钉板实验(purduepegboardtest)测定认知功能.(2)用酶免疫分析法(EIA)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分组:健康对照组30名,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组37名,血管性痴呆(VaD)组33名.结果:VaD组患者的血浆HCY浓度[28.79±6.48umol/L]浓度高于VCIND组,VCIND组患者HCY浓度[18.34±5.36u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HCY浓度[7.16±3.14umol/L],均具有显著性差异.VCI患者MMSE评分与血浆HCY浓度无明显相关(r=-0.187;P>0.05),但在HCY>14.1umol/L时其与MMSE的评分呈负相关(r=-0.251,P=0.005),且高HCY与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生化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有152例(72.04%)患者检出有颅内外血管病变,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以颈动脉病变为主(53.33%),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7.78%)明显高于颅内动脉(32.22%).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 摘要: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在急性期的意识障碍恢复正常后,经过一段静止期又出现精神障碍、皮层功能障碍、基底节和锥体系损害等症状.本文对42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采用免采血光子氧透射疗法加脑蛋白水解物进行治疗,并设常规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抢救治疗结果,进一步加深认识及总结经验.方法: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4年2月急诊收治的14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资料,对其中出诊现场就地抢救与未经处理或仅作一般处理送院后的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出诊现场抢救85例,发病后6h内死亡14例,病死率16.5%,57例现场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送来医院,其中死亡31例,病死率54.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及提高转送安全性.
  •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血浆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高血压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治依据.方法: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组,另外45例高血压病(2级)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急性期血常规、血浆CRP、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组患者急性期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P<0.01),CRP和Fib水平亦明显升高(P<0.01),且CRP和Fib浓度升高明显者,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炎症反应可能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因子激活;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与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2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发病至用药时间等具有可比性.每个患者均在实验前后单独填写生活质量表.对照组病人服肠溶性阿斯匹林50mgqd,尼莫地平20mgtid,脑复康0.8mgtid,VitE100mgtid.治疗组给通心络胶囊4粒tid,30d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7%,显效率为4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显效率为28.3%.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卒中单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而基层医院面对脑血管病高发病率的广大农村,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基层医院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卒中单元:强调基层现有条件为基础,制定切实适合基层医院条件的临床诊治指南;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尽早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介入,力争24h内开始中医治疗;强调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应是病人全程即发病后的终生规范化管理,以住院过程为重点管理阶段:强调早期康复训练.
  • 摘要:针对目前对卒中单元理解的误区,结合实践提出卒中单元更是一种观念,一个多学科小组在统一临床指南下制定严格工作计划,营造病人主动接受治疗的医疗环境,尽早康复训练,实行病人全程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已经发生的卒中局限在卒中范围内,使患者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糖、血脂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三者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HP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9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应用SPSS9.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4.68%,对照组为26.83%(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为50.41%,多两侧同时受累;其次为颈总动脉及动脉窦.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脑梗死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血总胆固、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成为大面积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有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为无创性,不仅可对已发生脑梗死患者提供多种具有重要预后价值的指标,并且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卒中单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而基层医院面对脑血管病高发病率的广大农村,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基层医院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卒中单元:强调基层现有条件为基础,制定切实适合基层医院条件的临床诊治指南;强调中医药治疗手段介入.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总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2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具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224例患者为狭窄组,未发现狭窄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浆总的Hcy水平及脑卒中的常规危险因蝌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血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组血浆Hcy升高的比例明显大于非狭窄组(分别为38.8%及15.4%;OR3.49,95%CI1.57-7.77,P=0.001).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Hcy水平升高是脑大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独立的危险因子(OR=4.10,95%CI:1.80-9.32,P=0.001).血浆Hcy升高与高血压、高龄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合并存在时,其发生脑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风险性增加(OR值分别4.89、4.79和10.46).结论:来自DSA的结果证实,血浆Hcy水平升高是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独立且强烈的危险因子;与其他危险因子并存,发生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风险性增加.
  • 摘要:目的:观察普伐他汀与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脑梗死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60-90岁;所有病例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梗死直径30mm以下34例,31-49mm10例,50mm以上6例;60例均有偏瘫;二组性别、年龄、梗死直径、合并症等资料均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即调整血压、降颅压、脑保护、注意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10mg,1次/日,睡前服,10天为一疗程)与运动疗法如良肢位摆放、患肢被动运动、移动训练等(据病情不同阶段选用相应的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目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法,显效:Barthel积分提高>15%,有效:Barthel积分提高1%-14%,无效:Barthel积分无变化;二组患者均由专人于入院后24h及出院前1d各评定一次.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和ADL评分经t检,P>0.05;经20d治疗后,二组Brunnstrom及ADL评分均有提高,肢体运动功能>4级,治疗组为80%(24/30),对照组50%(15/30),二组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ADL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0%,二组比较P<0.05.结论: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症状治疗,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主要症状是偏瘫;而普伐他汀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调脂作用,运动疗法可改善偏瘫,故用普伐他汀与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能同时治疗其本与标,达到标本兼治作用.普伐他汀是他汀类降脂药,其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机制是:普伐他汀通过降低LDL和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而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普伐他汀通过全面调/降脂、降低血粘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降低血管阻力,达到降低血压、改善脑微循环作用;普伐他汀能提高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还能使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升高,神经肽降低;普伐他汀有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运动疗法(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移动训练)可用于治疗脑梗死,可能由于:良肢位摆放有防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下肢外展外旋,关节挛缩畸形等作用;被动运动通过本身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促进相关神经元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有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减少肌萎缩的作用;移动训练包括行走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能加强对大脑的刺激强度,有提高脑的适应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等作用,普伐他汀与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脑梗死能明显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经侧裂-脑岛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CT显示出血量的不同,小骨窗手术12例,骨瓣开颅25例,均在发病7小时内(超早期)采取经侧裂-脑岛入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清除壳核区的血肿.结果:术后24~28h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32例,<70%5例.随访6~12个月ADL分级:生存35例,随访恢复良好26例,占703%;中残者4例,占10.8%;重残者4例,占10.8%;植物生存1例,占2.7%;死亡2例,死亡率5.4%.结论:经侧裂-脑岛入路入路显微手术确切保护血管、神经及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是治疗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神经梅毒的病例资料;结果:本文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52±12岁,其中脑血管梅毒4例,麻痹性痴呆2例,脊髓痨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所有病例血清及脑脊液(CSF)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头颅MRI检查显示6例有异常信号.所有病例经大剂量青霉素钠治疗后,6例好转,2例治愈,无死亡,预后较好.结论:神经梅毒多见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正规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把握辽宁省城乡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水平及其分布特征.方法:根据我省2003年城乡居民脑卒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资料,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分析方法计算脑卒中的DALY.结果:2003年辽宁省每千人因脑卒中损失17.2个健康生命年,脑卒中引起的DALY损失农村高于城市(18.8vs14.1),男性高于女性(20.2vs14.1).结论:辽宁省脑卒中每千人DALY是GBD2000对中国估计的1.6倍,农村和男性是脑卒中防治的重点.
  •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损害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治疗组术后给予EPO1000U/KgI.P5天.术后第8周时3组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后断头取脑做组织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缺血组水迷宫表现同假手术组和EPO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EPO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P<0.05).EPO组神经细胞病理改变较轻,海马细胞凋亡率较低(P<0.01).结论:EPO可能通过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以及抗凋亡作用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在山西本地长期居住(20年以上)的汉族人,研究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62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05±8.20岁,脑梗死合并疾病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2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5.22±7.90岁,均为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住院患者,对照组58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2.52±9.18岁,为同期入院的神经内科非脑血管病人及门诊体检健康者.抽取研究对象肘静脉血2ml,TKM法提取基因组DNA;目的DNA片段的PCR扩增;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进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79.8%,235TT基因型频率为64.5%,对照组分别为73.3%和55.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3,P=0.230;x2=1.090,P=0.296).脑梗死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87.0%,235TT基因型频率为1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4.020,P=0.045;x2=4.011,P=0.045).脑梗死合并疾病组与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相比,T235等位基因频率及235TT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2,P=0.250;x2=1.534,P=0.215).235MT、235MM基因型频率三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AGT基因M235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山西汉族中青年人群无合并疾病的脑梗死发病无关,可能与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脑梗死有关联.研究中也发现男性、吸烟、饮酒、高甘油三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可能是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和TGF-β1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和30例健康人的血清sICAM-1和TGF-β1的浓度.结果:脑梗死组发病后d1、3和7的血清sICAM-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d1和3的血清TGF-β1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血清sICAM-1和TGF-β1浓度的动态变化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和免疫状态,且sICAM-1具有损伤作用,TGF-β1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像学改变与临床定位诊断之间的误差.方法:对15例桥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e,DWI)扫描,对同一层面的所有磁共振图像进行比较,对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除一例急性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符合经典定位理论外,其余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以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15例患者经DWI扫描,均可发现梗死灶,其中一例为发病3小时的超急性期患者,DWI可见病灶显影,T2WI未见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DWI逐渐变为等信号和低信号.结论:部分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幕上大脑半球基底节区的梗死相似.DWI可以显示超急性期桥脑梗死病灶,DWI结合T2WI有助于多次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的确定.
  • 摘要:目的:观察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脑缺血所致大鼠认知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成慢性脑缺血模型,分缺血8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在术后第8周时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胞核内PKAcα及p-CREB的表达,并测其光密度.结果: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缺血组大鼠海马中PKAcα及p-CREB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也下降(P<0.05),且两者之间的下降存在正相关性.结论: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慢性脑缺血所致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
  • 摘要: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106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均有异常发现,包括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走行迂曲、血流束改变和频谱异常;(3)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4)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颈内动脉支架植入均使用远端保护装置,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塞.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急性脑卒中,特别是重症脑卒中后可引起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上盲目单纯地给予胃肠内营养,常导致食管反流以及由此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消化和吸收不良、腹胀以及肠源性感染等,严重影响病人的恢复.本文就急性脑卒中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中国东北汉族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共141名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分布.结果:经x2检验,MTHFR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1.24,P>0.05);各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x2-1.17,P>0.05).结论:未发现MTHFR基因C677T多态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人群患病率很高的一个临床疾患组.近年来,国内外普遍重视对于代谢综合征研究.这些异常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互有影响,复合存在使危险性倍增,并最终导致脑卒中.本文对代谢综合征的代谢指标、MS与脑卒中相关的发病机理以及防止方法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首先简介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概念及分类,然后分析了该病的发病机制,最后论述了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3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CT示SAH,立即停用抗凝、抗血小板集聚治疗,给予制动,控制血压和抗血管痉挛等治疗.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天,7天,10天SAH吸收,恢复抗血小板集聚治疗,随访至今无异常.结论:颅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SAH机制复杂,及时有效处理后疗效满意.
  • 摘要: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是一种无损伤的测定脑电活动的方法,建立在MEG基础上的脑磁源成像.本文就MEG的基本原理、脑磁场检测所需设备、MEG的分析方法以及在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就失语症恢复机制及预后判断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失语症恢复机制与预后判断研究中的困惑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脑出血(ICH)预后特别是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未广泛开展手术治疗前主要采取内科治疗的ICH241例(A组)和广泛开展手术治疗(包括微创治疗)后ICH203例(B组)病例资料.结果:A组病死率为48.1%,B组病死率为16.3%,B组较A组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术疗法的开展降低了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3月-2006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BD患者30例(病例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55~88(70.07±8.03)岁;对照组30例选自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为53~80(66.37±6.61)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无差别(t=1.948,P=0.056),两组血浆tHcy水平分别为4.39-56.45(21.05±12.89)μmol/L和2.98-30.18(11.58±5.25)μmo1/L,病例组t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728,P=0.000).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血浆tHcy明显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探讨PLA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寻找新的同时反映体内炎症和血小板活化水平的指标.方法对46名脑梗死患者和24名年龄相配的对照者进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检测、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聚集率(ADP)和CRP分别为(6.62±1.81)%、(49.71±16.60)%和(1.66±2.00)mg/l,脑梗死组的PMA、血小板聚集率和CRP分别为(12.40±2.15)%、(61.80±9.51)%和(5.99±7.95)mg/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亦较对照组增高,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PMA与CRP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正相关.脑梗死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后,PMA、PAgT和CRP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PLA水平增高,其中PMA显著增高,PMA能够反应患者体内炎症和血小板活化水平.抗血小板治疗能够减少血小板活化.
  •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PKC、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病人发病24h、3d、7d、14d、30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病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3-7天达到高峰、14天开始下降、30天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结论: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 摘要:本文首先就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病原因及发病过程的临床表征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该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病的干预措施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明确延髓梗死造成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12例延髓病变患者进行吞咽困难的临床评估及电视透视检查,观察吞咽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透视下吞咽生理的改变.记录出院及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结果:临床表现特点:12例患者口期无明显损伤,均为咽期损伤,表现为咽期吞咽启动困难,7例喉上抬幅度降低;12例饮水进食咽下困难,需要全部吐出及不断清嗓动作;12例喉部食物梗阻感;均存在用力吞咽.电视透视检查显示10例环咽肌打开不能、2例打开不全,12例无效吞咽、穿透;9例喉上抬幅度不充分、误吸,3例喉入口不能关闭,严重误吸;安静误吸共4例.急性期需要鼻饲饮食.吞咽康复后预后良好,12例在1月内拔除鼻饲,恢复经口进食.3个月时恢复病前饮食.结论:延髓病变造成的吞咽困难以环咽肌打开不全/不能为主要特点,早期及时康复治疗,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采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的等价偶极子定位法(equivalentcurrentdipole,ECD)和合成孔径磁场定位法(SAMSyntheticApertureMagnetometry,SAM)定位母语为汉语健康自愿者的听觉性语言中枢,探讨汉字的语言加工过程.方法:对15例母语为汉语健康受试者采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定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评定,采用给予听动物名称、植物名称的语言任务刺激,采用MEG记录刺激后产生的诱发磁场,将采集的数据与MRI叠加获得听觉性语言中枢定位.结果:所有受试者听动脉名称、植物名称均在双侧大脑半球诱发出明显的晚发磁反应波,其中左侧大脑半球磁反应波分化较右侧大脑半球好,听觉性语言中枢定位于左侧颞中回、颢上回、缘上回,结论:母语为汉语的正常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经典的语言中枢基本相符,即听觉性语言中枢定位于左侧颞中回、颞上回、缘上回.
  • 摘要:目的:探讨凯洛欣在脑梗塞急性期治疗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对20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组发病24小时内开始用凯洛欣注射液16ml/d加入液体中静滴,2周为一疗程,然后4ml肌注,每日2次,维持4周.对照组24小时内开始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0/d加入液体中静滴共6周.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3.9%,30%,有效率92.6%,70%,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101,P<01025).结论:凯洛欣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早期应用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H)病人继续出血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210名高血压脑出血(HIH)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观察经验与治疗、护理经验,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过程中防止继续出血、提高治愈率的与医疗、护理相关的因素.结果:210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治疗过程中继续出血31例,占总病例数14.76%;而稳定过高的血压、镇静、头部亚低温治疗等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有利于防治继续出血使病情稳定,必要时外科手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严密病情观察,实施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控制继续出血的相关因素,可以有效的防治继续出血,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 摘要: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thySAE)又称binswanger病,是由于大脑髓质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白质骨骼鞘病变.本文对我院1998年以来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备的SA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EEG)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及CT检查对癫痫患者的诊断.方法:通过对45例癫痫患者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EEG)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及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PECT诊断癫痫灶阳性率(80%)较EEG(70%)及CT(46.2%)为高.结论:三种检查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三者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并可明确癫痫灶,有利于在药物控制不佳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可能存在遗传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分析了该患者的家族病史,最后从分析其家族病史后讨论了其可能为遗传性脑梗死的家系的可能性.
  • 摘要:本文首先就心源性卒中的发病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该病的诊断标准,最后就心源性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方法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动脉狭窄已被认为是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引起的脑梗死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采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是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治疗学的热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对23例头颅MR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本组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为一侧偏瘫(或伴语言障碍)的有11例、颈动脉系统TIA的3例、一侧偏瘫伴智能障碍的5例、单纯精神智能障碍的4例;脑分水岭梗死责任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伴有精神或智能障碍的患者9例,病变均在右侧.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症,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适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比较50~65岁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和血压正常者之间的基本认知功能,并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方法:2003年4月~9月,选择北京城乡社区83名高血压病人以及83名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职业与病人1:1匹配的血压正常者,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和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包括数字鉴别、心算、汉字旋转、数字工作记忆、双字词再认、三位数再认和无意义图形再认).对两组人群的基本认知能力进行比较,并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结果:1.高血压组基本认知能力的平均总分为63.62分,低于正常血压组的68.58分(P<0.01);高血压组的平均反应时为1.25秒,慢于对照组的1.17秒(P<0.05);高血压组的平均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为4.96,低于正常血压组的5.63(P<0.05);高血压组双字词再认的平均成绩为12.05分,低于正常血压组的13.45分(P<0.01);汉字旋转效率、三位数再认和无意义图形再认的成绩两组间的比较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收缩压水平的增加认知总成绩降低、平均反应时延迟、工作记忆广度减少和双字词再认成绩下降,随着舒张压的增加平均反应时延迟和双字词再认的成绩降低.结论:中年和低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知觉速度、工作记忆和字词记忆等基本认知能力明显比血压正常者差,高血压可能影响大脑的基本认知功能.
  • 摘要: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影象等资料,前瞻性随访患者6个月的预后.结果: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共对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发脑出血6例(10.3%),其中症状性脑出血2例(3.4%).一周末、三月末和六月末死亡率分别为3.4%、6.8%和9.3%.三月末和六月末残疾/死亡率分别为22.4%和16.7%.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本文探讨了皮质下不同供血区域间影像显示不同形态梗死灶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可能病因,结果表明:皮质下梗死不应一概而论,不同部位脑梗死由于供血特点不同,MRI显示病灶形态不同,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发生的比例及部位不同,发病机制及病因也有所差异;MRI显示的脑梗死部位和形态能提示可能的发病机制和不同的病因.
  • 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中国人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资料,房颤中的某些问题还很难解释清楚或存在争议,治疗还存在很多缺憾和误区.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病例对照和前瞻性临床试验,对于了解中国人心房颤动的特点和诊治现状,填补目前治疗与指南的差距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了1994-04~2006-02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脑血管畸形(AVM)56例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均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出血量大的先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AVM切除,然后全脑血管造影,条件好的用法国Magic微导管及NBCA或ONYX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其中38例7d内明确诊断,22例在7d内用NBCA胶栓塞者均治愈,且未留下任何后遗症,26例经行血肿清除手术后30d栓塞治愈;18例手术后7d栓塞者治愈.14例晚期治愈者均不同程度遗留偏瘫、失语、智力下降.全部病例随6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确诊AVM的关键是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NBCA栓塞是治疗AVM较理想、安全可靠的首选方法.早期治疗能明显减少后遗症.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保护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及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140例发病在1周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两个阳性对照组,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和既往病史积分、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检查结果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4组基础治疗相同,空白对照组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5天为一疗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液20ml;而两个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20ml与脑苷肌肽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评定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和Barthel指数(BI)对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2.11%,与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还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无不良反应.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重症脑出血中心静脉压血容量监测的早期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了232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分为两组.监测组(n=105),入院后立即行CVP监测,维持CVP6-12cmH2O.非监测组(n=127),入院后未进行CVP监测.观察发病2周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生率、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MODS发生率和总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监测组MODS发生率和总死亡率明显低于非监测组.结论:中心静脉压血容量监测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脑出血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应成为重症脑出血患者补液治疗的常规监测手段.
  • 摘要:脑卒中是常见多发病之一,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三大特点.本文就该病的常见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其康复治疗进行了论述.
  • 摘要: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aphasia)亦称传入-运动性失语(afferentmotoraphasia),或中央型失语(Centralaphasia).本文就传导性失语复述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传导性失语复述障碍机制的几种学说进行了介绍.
  • 摘要:脑血流自动调节在脑血流调控中至关重要,是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数值的准确测定,对脑血管病的血压调控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脑血管病个体化治疗的血压调控.本文就临界关闭压(CCP)和LLCA在临床脑血管病诊疗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脑出血所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进行了分析,从临床研究方面、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张家口北方地区中老年人口中脑卒中的现患率及影响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否不同于全国水平.方法:在河北省张家口北方地区中老年城乡居民10410位中,随机抽样2124人,男1183人,女941人,最大年龄95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70±25岁.以Rose问卷阳性为本研究能诊断标准.结果:河北省张家口北方地区中老年人口中,卒中现患率为2.17%,男2.62%,女1.59%.危险因素主要为:男性:按占有人数多少顺序为:大量饮酒(83.9%),高脂饮食(77.4%),气候寒冷变化发病(77.4%),高血压(71.0%),吸烟(64.5%),肥胖(54.8%),心房纤颤(35.5%),高龄(70岁以上)(25.8%),,糖尿病(25.8%),家族史(19.4%)等.女性:按占有人数多少顺序为:高血压(86.7%),肥胖(80.0%),气候寒冷变化(73.3%),高脂饮食(73.3%),高龄(70岁以上)(40.0%),心房纤颤(13.3%),糖尿病(13.3%),家族史(13.3%).结论:河北省张家口北方地区中老年人口中脑卒中现患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大量饮酒、高脂饮食、气候寒冷变化、高血压、吸烟、肥胖等与中老年男性脑卒中的患病有关;高血压、肥胖、气候寒冷变化、高脂饮食等与中老年女性脑卒中的患病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颅内血肿行微创清除术及综合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方法:76例患者,男44例,女32例.年龄27-73岁,平均54岁.高血压脑出血47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3例;脑叶8例;丘脑12例;脑室出血4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16例.外伤性脑出血29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1例.出血量20-80毫升.入院时不同程度昏迷26例,其中昏迷伴脑疝18例.在CT定位下,利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入颅内血肿中心区,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满意后夹闭引流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冲洗.持续引流3-6天,复查头颅CT,无血肿时拔针.综合治疗包括甘露醇降颅压、血压的稳定、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以及感染的防治、应急性溃疡的预防、肾衰的预防、适时的气管切开、营养的支持等治疗.结果:急性硬膜外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率90%以上;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率80%以上;脑室出血血肿清除率80%左右.经CT复查,血肿清除或基本清除时间1-4天,平均2天.穿刺针留置时间3-6天.随访10-15个月,76例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术中无1例死亡,41例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术后死亡8例:1例第5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持续高热及难治性肺部感染、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均在两周内死亡;2例病人1年后再次高血压脑出血死亡.1例呈植物生存状态.其余病人受损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皮层下血肿、外伤性脑出血存活率及生存质量较高血压脑出血好.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定位简单,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应用物理流体力学原理及生化酶技术,使血肿能较彻底清除,加之综合治疗,适应范围广,有效率提高,是治疗颅内血肿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提高安全性的策略.方法:影像结合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麻醉选择、治疗先后次序、是不是分期治疗还是一次性全部治疗等;26例高危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共32条血管,合并同侧颅内动脉瘤2例)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或PTA治疗.术后应根据病人情况,控制血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发现:26例患者32处血管狭窄部位恢复了正常血管直径;本组23例颈动脉支架置入18例应用了血栓保护伞;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给予对症处理缓解.术后无一例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本组4例拔管时发生了迷走反射,对症处理后缓解.复查TCD、颈部血管超声均显示血管形态正常,血液动力学改变满意.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结论: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正确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安全性有效保证.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两例汉语传导性复述障碍者的病因,来进一步揭示复述障碍的特点及其理论,从而为其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更丰富的客观依据.方法:以两例复述障碍个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三组典型的认知测验: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口语输出测验和短时记忆测验,分别考察患者的语音内部加工、语音产生和短时记忆能力.结果:两患者在语音理解和再认测验中的成绩均达到正常水平,其中一例在所有口语输出任务中都存在认知缺陷(正确率为54-75%),但短时记忆正常(记忆广度值为3-8).而另外一例的非词复述(正确率为62%)和短时记忆能力(记忆广度值为1-2)都严重受损,但在其他口语输出任务中缺陷不明显(正确率为92-100%).结论:复述障碍存在不同类型的起因;本文报道的两例个案的发病原因分别为语音输出后期的加工缺陷和短时记忆缺陷.
  • 摘要: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8.1%-88%.新近的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本文就应用中药大黄与奥美拉唑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单纯应用奥美拉唑的治疗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术加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内囊区高血压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内囊区高血压出血分成手术康复组(50例)和非手术康复组(52例).分析手术时机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特点,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康复后效果.结果:手术康复组治疗后GOS良好22,中残18,重残7,植物1,死亡3.非手术组治疗后良好12,中残16,重残13,植物4,死亡7.两组早期康复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而手术组效果更显著.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术加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内囊区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残率.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器官在X线透视下是否存在不同的异常运动模式.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电视透视检查,吞咽60%W/V液体钡剂5ml,对吞咽器官的异常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区分不同模式.结果: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吞咽模式,分别为以舌肌无力为主的口腔期吞咽困难、以舌骨及喉结构复合体运动保留的咽期运动损伤模式、以舌骨及喉结构运动分离为主的吞咽异常.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有多种模式,可能与病变部位有关.明确不同的模式有助于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
  • 摘要:卒中单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而基层医院面对脑血管病高发病率的广大农村,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基层医院在以自己的方式实践卒中单元:强调基层现有条件为基础,制定切实适合基层医院条件的临床诊治指南;强调中医药治疗手段介入;强调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应是病人全程即发病后的终生规范化管理.
  • 摘要: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揭示感觉性失语的语言功能区血流量及代谢的变化,探讨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语言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68例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的患者,选择有明确失语症临床表现,且经失语症初步筛查可能感觉性失语的患者,对病变可能波及的Wernicke区进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及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分析,并与对侧镜像区进行对比;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标准判断失语症类型,采用Frenchy构音障碍评定标准判断是否合并构音障碍.结果:68例脑梗塞患者经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为39例感觉性失语,对这39例感觉性失语的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统计学结果分析,MRS显示受累Wernicke区的N-已酰天门冬氨酸、胆碱的代谢较对侧镜像区降低;PWI显示多数患者受累语言功能区的局部脑血容量、局部脑血流量较对侧减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对侧镜像区延长.结论:感觉性失语症患者急性期Werniche区均呈低灌注、低代谢表现,这可能为感觉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能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297例连续的可能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具有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241例患者为狭窄组,未发现狭窄的56例患者为无狭窄对照组.按照狭窄的部位将狭窄组分3种模式:颅内与颅外狭窄并存(Ⅰ组,n=92)、单纯颅内动脉狭窄(Ⅱ组,n=102)、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Ⅲ组,n=47),另外将颅内或/和颅外动脉狭窄组作为狭窄对照组(Ⅳ组).记录所有患者的脑卒中的常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及血液学指标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结果: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校正其他上述危险因素后,血Hcy水平升高(OR分别为Ⅰ组3.36;Ⅱ组3.23;Ⅲ组3.24;Ⅳ组2.28)及长期吸烟(OR分别为Ⅰ组为3.07;Ⅱ组为1.95;Ⅳ组为2.29)几乎是所有狭窄分布模式的重要预测因子.其它危险因素中,高龄为Ⅰ组(OR2.41)、FIB为Ⅰ组(OR2.66)及Ⅲ组(OR2.89)、低龄(OR0.81)及TG升高(OR1.77)为Ⅱ组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来自DSA的结果提示,包括颅内动脉在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常见的预测因子为血同型半胱氨酸及长期吸烟.另外,低龄及血三酰甘油升高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纤维蛋白升高为颅外动脉狭窄及中高龄为颅内外广泛动脉狭窄特殊的预测因子.
  • 摘要:目的:研究15-HETE对Kv通道亚型的作用,证实15-HETE可能是脑缺氧时引起Kv通道变化的始动的重要因素,探讨15-HETE在缺血/缺氧性脑血管收缩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8):A组为对照组,吸大气,FiO2为21%;B组为缺氧组,即将大鼠置于FiO2为10%的缺氧箱中:C组为15-HETE组,吸大气,FiO2为21%.9天后将大鼠处死,游离脑动脉;将分离的脑动脉在恒温浴槽中水浴2小时,C组浴液中加入10-6mol.L-115-HETE;Westernblot方法检测Kv通道亚型表达.结果:A、B、C三组大鼠的体重、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HETE抑制Kv1.5的表达,其程度与缺氧组相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我们前期实验结果证实:缺氧状态及15-HETE均可抑制Kv通道亚型Kv1.5表达,通过抑制Kv1.5引起脑动脉收缩;15-HETE可能是引起脑动脉收缩的重要始动介质之一.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的病理变化规律及其与Caspase-3的关系.方法:术中获取19例不同时段脑出血患者血肿灶周围脑组织标本作为病例组,手术入路中远隔血肿部位脑组织标本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脑出血后时间的不同将病例组分为:超早期组(<8小时);早期组(8~24小时);延期组(>24小时).所有标本均行TUNEL染色以及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图像分析仪观察阳性细胞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凋亡细胞与Caspase-3阳性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TUNEL阳性细胞表达,出血后8~24小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并且与Caspase-3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细胞调亡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早期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做为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Caspase-3的表达与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GPⅠbαKozak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链式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GPⅠbαKozak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Kozak基因型C等位基因(TC33.4%,CC4.3%)的比例达到37.7%.对照组C等位基因(TC21.2%,CC21.8%)的比例为23%,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x2=17.378,df=1,P=0.03,具有显著性差异.KozakC基因型脑栓塞组21.6%;腔梗组28.1%;大面积梗塞组36.3%;对照组与脑栓塞组比较,x2=3.086,df=1,P=0.079,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腔梗组比较x2=1.854,df=1,P=0.173,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大面积梗塞组比较x2=4.293,df=1,P=0.03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IbαKozak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测慢性脑灌注不足(CVI)大鼠脑海马区早老素-1(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动态表达,以探讨脑缺血对PS-1的表达影响.方法:7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8)及手术组(36),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于规定时间(3、6、12h,1、2、3、7、14d,1、2、4m)取材,行原位杂交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PS-1mRNA阳性细胞主要是神经元,在Ⅲ、Ⅴ层锥体细胞染色最强;海马CA3、齿状回(DG)表达比CA1区更强.与对照组相比,CVI组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目减少,结构欠清晰,呈固缩或均匀着色,但明显的细胞坏死改变较少见;组织疏松明显.半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VI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从第12小时开始升高(7.75%),至第3天达高峰(85.48%,P<0.01),之后逐渐下降至接近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在缺血时间更长的CVI组中,DG区PS-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较CA1区保留更多,提示PS-1mRNA的表达可能与神经元保护有关.WesternBlot结果与PS-1mRNA的变化近似,PS-1蛋白含量于2-VO后第12小时轻度升高(36%),第3天达高峰(428%),但第7天仍保持较高水平(410%),第14天下降至对照组水平,1月后略低于对照组(43.75%).结论:PS-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在急性缺血期呈亚急性升高,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又缓慢下降至正常/略低于正常水平.PS-1可能与神经元保护有关.提示脑缺血可以通过影响PS-1的表达而促进AD的发病.
  • 摘要: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MCAO大鼠脑组织RhoA蛋白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强度变化、结合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探讨RhoA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的S-D大鼠,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分为缺血组和高压氧治疗组观察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RhoA蛋白的表达变化、不同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改变.结果:(1)RhoA蛋白的阳性表达在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6h开始增高,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14d仍明显.(2)高压氧治疗能够明显的降低RhoA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3)高压氧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论:(1)脑缺血后急性期和恢复期存在RhoA活动的增强,提示缺血性脑损伤启动了内源性抑制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2)高压氧治疗可降低RhoA蛋白在脑缺血后的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和神经功能评分改变相一致,提示高压氧治疗有调节RhoA信号传导通路活动的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神经节苷脂(GM1)对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AD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ADSCs,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NIM)加不同剂量的GM1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鉴定各组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联合蛋白-2(MAP2)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1)经NIM加不同剂量的GM1诱导后,ADSCs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在一定的时间内,分化的神经细胞数逐渐增加,且以ENIM+400uMGM1)组更明显.(2)Nestin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1天时表达最高,5天时表达减弱,除1小时外,其余各时间点E组表达最高,且与A、B、C、D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NSE和MAP2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5天时表达最高,同一时间点内E组表达最高,且与A、B、C、D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4)GFAP的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5天时表达最高,但同一时间点内E组表达最低,并与A、B、C、D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1可促进人A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且与GM1呈剂量依赖性.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先后两次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观察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及其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S+SS,4只)、假手术+再缺血(SS+MCAO,40只)、预缺血+再缺血(IP+MCAO,40只)三组,后二者再随机分成5个亚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预缺血后1d、3d、7d、14d、21d进行再缺血24h,然后取脑行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IF-1α与EPO蛋白的表达.结果:梗死体积结果显示:IP+MCAO组1d、3d、7d亚组的梗死体积分别为161.2±6.9mm3、134.9±9.0mm3、142.9±13.7mm3,较SS+MCAO组相应各亚组比较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IF-1α在IP+MCAO组的1d、3d、7d亚组表达的MOD值分别为125.93±3.79、140.63±4.64、131.15±2.74,与SS+MCAO组相应亚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EPO在IP+MCAO组的3d、7d亚组表达的MOD值分别为141.68±3.29、138.88±2.59,与相应亚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后1d、3d、7d再次遭受严重缺血,缺血侧脑组织梗塞体积减小,组织病理变化减轻,产生了脑缺血耐受;同时HIF-1α及其靶基因EPO表达上调,且与耐受产生时间一致.脑缺血耐受的神经保护作用与HIF-1α及其靶基因EPO的表达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分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CVD)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血管超声对住院的205例ICVD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根据超声表现分为两组: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并记录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教育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食新鲜蔬菜水果史、锻炼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卒中家族史、血脂、空腹血糖、血浆粘度、血沉(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史;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对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强度相似,但皆较吸烟因素作用强;对该类人群的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及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明显增加,较无糖尿病患者更易恶化,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入院首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取得满意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塞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10例,血糖水平及病情均符合皮下注射胰岛素,将患者分为2组,入院后首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组(A)60例,男35例,女25例,入院后24小时内未用胰岛素治疗组(B)50例,男37例,女1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即刻采指尖末梢血糖及一日五次血糖,以确定诊断和监测.A组根据血糖水平及胰岛素临床应用个体化的原则,于入院后首餐前皮下应用诺和灵R(或睡前诺和灵N),按照一日四次胰岛素的注射方案,即R-R-R-NPH,三餐前和睡前皮下注射,多数病人每日剂量为18u~24u,并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达到血浆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4.4~8.0mmol/L)的理想水平.B组于入院后24小时内未用胰岛素治疗.结果:A组与B组比较,治疗后24h、3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而治疗14d的疗效判定,有效率A组为78.33%,B组为54.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2.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入院首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及时有效地使血糖降低在正常范围内,为控制脑梗塞的进一步恶化提供了保证,应做为常规治疗的重要部分.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血流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名CCCI患者和30名正常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用SPECT检测局部脑血流量(rCBF),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C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同年龄组正常老年人相比下降;CCCI患者两侧大脑半球血流均有减低,其中以项、颞、额叶血流降低最明显;画钟测验与左额叶、左顶叶血流下降相关;简易智能状况量表评分与左颞前、左颞后和左顶叶血流下降相关;物体记忆测验与顶叶、左颞叶血流下降相关;结论:CCCI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脑血流量下降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经治的卒中单元患者中,存在有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进行情感评定,以及心理访谈,揭示临床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情感障碍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方法:对426例首次发生卒中,并且有明显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进行认知筛查,排除59例存在抑郁伴发明显认知缺损患者,对剩余的367例患者应用情感量表进行评定,并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对卒中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进行情感评定,并对情感障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67例患者中,有302例患者在住院一周内表现为心理应激性焦虑抑郁情绪;有249例患者在卒中后两周内表现为明显的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这些患者的情绪多以躯体性心理语言表达,并且表现为心境与残障程度无明显相关;跟踪发现在入组研究的367患者中仅仅有109人有明显精神运动性抑郁障碍,患者往往有部分的自知力,而难以自控.这些患者在卒中后表现有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性,在出院后抑郁焦虑障碍多呈慢性迁延性存在,需要在住院早期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结论:卒中后抑郁障碍成因复杂,临床治疗干预方式各不相同,研究提示在卒中早期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障碍是有效的,在临床治疗中需对患者的抑郁特征进行个性分析后,再采取相应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免出现抗抑郁药物滥用.
  • 摘要:目的: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应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脑缺血大鼠基底节组织在蛋白质水平上发生的改变,以探讨蛋白质变化在脑缺血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1)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各组又分为6h、24h两个时间段.动物模型参照Longa(1989年)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假手术组除不向颈内动脉内插线外,其余步骤同模型组.大鼠于造模手术清醒后,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评分合格后在规定时间快速断头取脑.(2)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基底节组织蛋白质,4组蛋白质样品提取过程中,尽量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并保证提取蛋白质的整个过程在低温状态下进行,避免在样品提取过程中发生蛋白变性、降解.其次,提取组织蛋白质时所需裂解液等试剂尽量同一批次配制.(3)对4组蛋白质提取物行并联双向凝胶电泳,保证了电泳图像较高的一致性和重复性.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凝胶图像和找出差异表达蛋白点.电泳过程中使用预制的宽pH范围的固相pH梯度电泳胶条,以提高蛋白质分辨率.(4)以MALDI-TOF-MS技术结合数据库检索进行蛋白质鉴定.结果:经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凝胶图像有以下结果:①假手术6h和24h组及模型6h和24h组分别分离出蛋白质点869个和816个、745个和818个.②经过对比分析,找到质和/或量有明显改变的17个点.在模型6h和模型24h新出现的有:泛醇-细胞色素C还原酶铁硫亚单位:均表达上调的有: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泛素C-末端水解酶同功酶L1,谷胱甘肽S转移酶P,抗氧化蛋白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前体;均表达下调的有:热休克同源71kDa蛋白,组氨酸三核苷凝结蛋白1,Cu-Zn超氧化剂物歧化酶,G蛋白β1亚单位.仅在模型6h表达上调的有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选择性通道蛋白1.仅在模型6h表达下调的有肌酸激酶,蛋白酶体β4.仅在模型24h组表达上调的有1,6-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表达下调的有果糖二磷酸醛缩酶C,二氢嘧啶酶关联蛋白2.结论:对假手术6h和24h组及模型6h和24h组基底节组织蛋白质提取物,采用宽pH范围的电泳凝胶及并联进行大鼠的双向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地将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大鼠异常改变的基底节蛋白质分离开来,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与脑缺血损伤后的蛋白质应激有关.
  • 摘要:本研究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其与TNF-α、IL-6浓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TLR4在急性脑梗死缺血炎性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血管性认知功能性障碍(VCI)是很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所有由心血管病引起的认识障碍类型.它包括了所有已知的血管性痴呆(VaD)类型和混合型痴呆(合并有脑血管病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包括那些有轻度认知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患者.本文就采用盐酸多奈派齐(商品名:安理申)添加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26例VCI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安理申添加治疗VCI的作用.
  • 摘要:急性脑血管病(CVD)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处理方法繁多,各地有各地的方法,各人有各人的经验,经治疗,大多病人虽可有一定效果,但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始终困挠着临床大夫,本文就作者自己的临床诊治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点心得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观察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对恢复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生物电组为杏丁注射液25ml静滴,加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治疗;对照组为单纯杏丁注射液25ml静滴.10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残程度评定,肌力测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上肢和下肢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能生物离子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是肯定的,是缺血性中风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