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3360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磁共振成像、现代医用影像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2011东莞第二届国际小型猪学术论坛暨大型实验动物生物医药研究应用研讨会、武警部队第七届放射专业学术会议等;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林江、李咏梅、王光彬等。

血管周围间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360 占比:99.86%

总计:63452篇

血管周围间隙—发文趋势图

血管周围间隙

-研究学者

  • 周林江
  • 李咏梅
  • 王光彬
  • 肖端
  • 何国林
  • 刘春岭
  • 吕发金
  • 吕田明
  • 吴宝水
  • 吴艳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义精; 高莉娜; 郝淼淼; 王雪晶; 滕军放
    • 摘要: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腔数量,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纳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参与研究,通过MRI对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进行显像并计数。动物实验部分:将9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n=30),模型组与实验组纹状体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α-synuclein preformed fibrils,α-syn PFFs)构建PD模型,实验组用舒尼替尼灌胃抑制脑膜淋巴管增生,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膜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1,LYVE-1)、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量化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在脑实质的分布评估类淋巴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内磷酸化α-syn(phosphorylated α-syn,pα-syn)表达。结果 临床研究中,PD患者脑内基底节区[10(7,12)vs. 7(5,9),P<0.001]及半卵圆中心[2(1,3)vs. 1(0,2),P<0.001] EPVS数量均多于健康对照。动物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造模4个月后模型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区域面积减少[(8.36%±0.74%)vs.(11.12%±1.32%),P<0.01],类淋巴系统引流[(10.78%±0.02%)vs.(14.25%±0.01%),P<0.001]降低,清除功能降低[(8.02%±0.01%)vs.(5.46%±0.01%),P<0.001],伴随pα-syn的聚集及AQP4极性下降[(0.44±0.04)vs.(0.51±0.04),P<0.01];实验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面积[(2.50%±0.54%)vs.(11.12%±1.32%),P<0.001]、类淋巴引流[(3.55%±0.01%)vs.(14.25%±0.01%),P<0.001]、清除功能[(15.31%±0.01%)vs.(5.46%±0.01%),P<0.001]进一步受损,AQP4极性明显降低[(0.28±0.02)vs.(0.51±0.04),P<0.001],皮层[(8.12%±0.38%) vs.(2.85%±0.43%),P<0.001]、纹状体[(7.84%±0.32%) vs.(3.62%±0.31%),P<0.001]及黑质[(8.71%±0.34%)vs.(2.38%±0.15%),P<0.001] α-syn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EPVS数目增多提示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这可能是脑膜淋巴管受损通过介导病理性α-syn沉积破坏AQP4极性引起的。
    • 郝中楠; 邱蕊; 曲红梅
    • 摘要: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D-二聚体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我们此次研究目的是探索D-二聚体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我们纳入了294名近期皮层下小梗死患者,收集了新发小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纳入患者的颅脑磁共振影像,并且探索了D-二聚体与脑小血管病总磁共振负担及其各种影像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更高的D-二聚体反映了更严重的脑小血管病总磁共振负担,在脑小血管病总磁共振负担的影像学特征中,D-二聚体主要与脑白质高信号以及血管周围间隙有关,与微出血及腔隙无关。讨论:D-二聚体可反映白质高信号及血管周围间隙的严重程度,进而反映了脑小血管病总磁共振负担的大小。
    • 郭璇珠(综述); 陈丽萍(审校)
    • 摘要: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又称Virchow-Robin间隙,是脑部小血管(不包括毛细血管)周围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充满液体的隔间,该管道用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间质液交换以及清除脑内废物。常见于基底节(basal ganglia,BG)、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CSO)、中脑和皮质下白质等区域[1]。
    • 陈阿梅; 温金玉; 黄俊祥; 成小芳; 阮秀杭; 方美娥; 魏新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指数在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自帕金森病进展标记物研究项目(PPMI)基线数据库中选取诊断为PD的153例患者及59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212例被试的临床资料(包括多种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评分和脑脊液检查资料)和MRI资料完整。本研究中分析了以下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的评估结果: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其中包括即刻/总回忆测试、辨别记忆测试和维持记忆测试)、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老年抑郁量表(GDS)、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分级量表(MDS-UPDRS)第1~3部分及全部(total)及H-Y分级量表(Hoehn and Yahr stages)。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包括Aβ42、a-syn、t-tau、p-tau、t-tau/Aβ42和p-tau/Aβ42。所有MR图像在Siemens 3.0T磁共振仪上完成采集。利用FSL及Image-J软件在每例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上,分别在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部水平的投射纤维区域、联合纤维区域及皮层下纤维区域勾画绘直径5.0 mm的球形感兴趣区,测量每种纤维在X、Y和Z轴方向的扩散率,并根据公式计算DTI-ALPS指数。比较PD组与HC组之间ALPS指数值的差异,并分析PD患者ALPS指数与临床指标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比较,PD组DTI-ALPS指数值显著减低(Z=3.769,P<0.001)。PD组ALPS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6,P=0.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三个因素后,PD组ALPS指数与MDS-UR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245,P=0.002),与脑脊液p-tau浓度呈负相关(r=-0.357,P<0.001)。结论:DTI-APLS指数可用于评估PD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情况,在探索PD相关发病机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白一帆; 侯清华
    • 摘要: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造成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准确评估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CSVD的影像学评估正逐渐从传统视觉评估转向更精准的半自动或全自动测量。本文着重对CSVD的六种影像学标志物,即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s,RSSI)、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腔隙及脑萎缩的影像学自动测量进展进行综述。自动测量相比传统评估方法不仅更便捷和准确,还非常利于纵向对比和与神经网络研究相结合。未来CSVD的影像学检测面临的挑战将不仅是自动切割方式的改进,更需要解决多种成像结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有效整合的难题。
    • 张玉倩; 贾岩辉; 邱艳艳; 陈艳荣; 王廷瑞; 曲红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脑小血管病病人影像学表现。方法纳入392例50岁及以上符合影像学诊断的脑小血管病病人,通过临床资料判定病人中医证候,分析脑小血管病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记录颅脑磁共振成像(MRI)血管周围间隙、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白质高信号部位、分级;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影像学标志的部位及分级差异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脑小血管病病人以气虚血瘀型为主(45.9%),其次为风痰阻络型(31.6%),肝阳上亢型最少(22.5%)。MRI表现血管周围间隙374例(95.5%),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227例(57.9%),白质高信号336例(85.7%),3种表现均以气虚血瘀型最多。不同中医证候白质高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其他证型,气虚血瘀型合并白质高信号比例更多(P<0.05)。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候与白质高信号分级呈正相关(r=0.357,P<0.001)。结论脑小血管病病人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型为主,病理因素以瘀为主;脑小血管中医证候与白质高信号分级相关,针对脑小血管病进行中医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治则。
    • 朱子煜
    • 摘要: 目的:探究脑肿瘤术后不同血管周围间隙对患者生存质量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肿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开展脑部MRI检测,记录其脑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和分级情况,并按照患者是否出现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将其区分为EPVS组(23例)和无EPVS组(37例),于发病90d后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开展为期12个月的预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性.结果:(1)比较显示EPVS组患者的EQ-5D得分明显低于无EPVS组患者,且EPVS组患者EQ-5D得分>0.50者占比明显低于无EPVS组患者(P<0.05);(2)比较显示EPVS组患者mRS平均得分明显高于无EPVS组(P<0.05),EPVS组患者得分≤2分者占比明显低于无EPVS组患者(P<0.05);(3)将EPVS患者按照MRI结果区分为轻度EPVS组(13例)和重度EPVS组(10例),再次开展比较显示轻度EPVS组患者的EQ-5D得分高于重度EPVS组患者,mRS量表得分低于重度EPVS组患者(P<0.05);(4)开展为期1年的随访显示,EPVS组患者脑卒中和脑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EPVS组患者(P<0.05).结论:脑肿瘤术后不同血管周围间隙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认知功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存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患者往往预后不良,生活质量较差,且1年内出现脑卒中、脑出血概率更高.
    • 王海霞; 黄勇华; 张楠; 夏翠俏; 李昀; 王国强
    •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脑内多发囊性巨大血管周围间隙(PVS)及其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检索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综合文献结果,总结多发囊性巨大PVS的解剖、病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原则.结果 本例为19岁男性士兵,因枕部间断性胀痛2周入院.头颅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多发性囊性病变,无强化.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口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3 d后,头痛缓解.定期随访3.5年,患者没有发生任何疾病相关症状.截至2020年10月13日,PubMed和Medline收录脑内多发囊性巨大PVS英文报道41篇,共含46例多发囊性巨大PVS病例.临床表现取决于PVS周围的神经组织是否受压以及受压程度.头痛占32.6%,脑积水占43.5%.PVS的MRI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管状结构,边缘清晰光滑,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同,无强化.当PVS直径大于15 mm时称为巨大PVS,可能造成周围神经组织受压或脑积水,神经外科手术有助于改善病情.结论 巨大PVS的MRI特征是所有序列均为脑脊液样信号的囊性病变,无强化.临床应重视鉴别诊断和随访.如果发生占位效应或脑积水,可行神经外科干预,否则无需特殊处理.
    • 杜思霖; 李信友; 杨海琴; 张小辉; 曾春; 李咏梅; 吕发金; 张志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的帕金森病(PD)患者颅内血管周围间隙(PVS)扩大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PD患者,将其分为以震颤为主型(TD组)和姿势不稳型(PIGD组)2类,对其头颅MRI图像的T1 WI、T2 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图像进行观察并对其PVS进行评分.分别记录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岛叶白质区PVS数目并进行评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平均数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别分析各区域PVS评分与PD患者的各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PD患者PVS在基底节区(P<0.05)及岛叶白质区(P=0.005)有明显差异;PIGD组比TD组基底节区PVS的高分检出率稍高;基底节区PVS评分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r=-0.312,P=0.015)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r=-0.277,P=0.032)均呈显著负相关;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与半卵圆中心PVS评分(r=0.274,P=0.034)及总PVS评分(r=0.361,P=0.005)呈显著正相关;基底节区PVS评分与H&Y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273,P=0.035).结论 PD患者基底节区扩大的PVS对步态的影响比震颤更明显,PVS有望成为评估及预测PD患者运动症状新的标志.
    • 薛月川; 张丽娜
    • 摘要: 胶质淋巴系统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具有功能性的高效废物清理途径,专门用于排出细胞间液可溶性废蛋白,代谢产物以及过多的细胞外液,同时还向大脑范围内输送营养物质,维持大脑内环境稳态。胶质淋巴系统作为大脑中废物清除的"前端",包括脑脊液运输的血管周围间隙网络,通过脑膜淋巴管、出颅神经连接到下游的颈部淋巴网络。磁共振成像可能会成为评估人类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有效工具。胶质淋巴系统是近年来科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为此,本文综述了胶质淋巴系统的研究现状,期望对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后带来不同的视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