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2篇、会议论文69篇、专利文献54338篇;相关期刊975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东南置业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中国建筑发展论坛—建筑与科技理论研讨会、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等;城市广场的相关文献由270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滨谊、张小失、李静等。

城市广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2 占比:4.08%

会议论文>

论文:69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4338 占比:95.80%

总计:56719篇

城市广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冲; 张葳
    • 摘要: 从以物易物到货币流通,自古以来买卖的场所从固定区域到沿街设摊,在不停地变化。集市场地由于相对杂乱与无序,与现代城市发展不协调。但为了让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同时与城市发展步伐相协调,可以将城市广场与集市结合,使之具有新的集市性质。通过分析城市集市广场的相关概念,探讨城市集市广场的多功能性,提出具体的多功能集市广场设计思路。
    • 马力轲; 洪艳
    • 摘要: 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各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之余积极地相互融合。绘画性在广义上指除了绘画这一艺术门类的其他艺术门类中近似于绘画的表现形式[1]。该文总结绘画方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视觉美学规律,揭示这一时期广场设计在形式构图、透视、空间层次等方面呈现出的绘画性。
    • 向艳芬; 郑伯红
    • 摘要: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低碳减排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缓解城市气候问题。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湿热地区的高密度中心城区,人流密集的枢纽型广场热舒适性日益受到关注,在其改造过程中引入模拟评价以改善环境整体热舒适度,对缓解城市热岛、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基于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得到6个热舒适性评价指标(预测平均投票、标准有效温度、生理等效温度、通用热气候指数、湿黑球温度、温湿指数)构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ArcGIS量化处理后,比选长沙市五一广场3个改造方案的热舒适度,并从水体、铺地材料和植被等方向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气候数值模拟的运用能优化规划方案的热舒适性,水体、铺砖、植被的类型选择、面积大小、组合模式都能有效降低温度提高热舒适性,单一指标评价空间热舒适性过去片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可行性更高。在设计阶段优化提升环境热舒适度,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气候问题,减少相关活动碳排放及国土空间规划中详细规划指标的控制,还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比选、评估及审核等提供有效的热舒适评价指标参量。
    • 杨莹; 张晓燕
    • 摘要: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形象与服务功能的使命,日新月异的高速城市发展下,在不断完善的可持续意识的成长情况下,城市广场的生态化设计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概念、引申理念、发展现状、发展意义、实际案例分析以及策略总结几个板块来阐述,旨在突出生态化在城市广场设计的要素与意义。
    • 朱冰芬
    • 摘要: 为了弘扬与宣传传统文化,促使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广场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传统文化,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具有特点。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运用的意义,介绍了传统文化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表现方式,说明了传统文化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原则,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 武侠; 邹广天
    • 摘要: 蒙古族地区城市在现代文化影响下,原本独特的民族文化被同化,城市广场作为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各种活动行为,反映至广场空间形态设计上也应有所不同。文中引入建筑人类学视角深入剖析蒙古族生活状态由游牧到定居的演化过程中广场文化的溯源与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蒙古族地区城市广场的策划构想。
    • 阮梦婕; 关艺蕾; 朱春阳
    • 摘要: 探究空气温湿度与环境影响因子间的空间尺度相关关系,界定关键影响尺度范围,可为合理规划城市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建成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武汉市8块城市广场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夏季空气温湿度值、广场-行道树温湿度差值、日较差值与测试点周边25~3000 m缓冲区内地表温度、硬质下垫面面积、绿地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交通道路长度和人口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与测试点周边5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相对湿度与测试点周边1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和硬质下垫面面积变量、250 m缓冲区NDVI变量、50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2)广场-行道树温度、相对湿度差值分别与测试点周边2000 m、30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最显著相关。3)温度、相对湿度日较差分别与测试点周边500 m、1000 m缓冲区内交通道路长度变量最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夏季城市广场空气温湿度与周边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增加广场建成环境周边绿地面积、减少硬质下垫面面积、提高NDVI、减少交通道路长度可有效改善城市开敞空间的温湿效应。
    • 王晨
    •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地域间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部分城市的建设趋同化,城市广场也面临着地域文化缺失的危机。该文阐述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的基本定义,指出城市广场融入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总结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表达策略与方法,以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杜喆; 蔺宝钢; 陈贞伊
    • 摘要: 近年来,城市水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对个体身心状态的影响,文章设计不同水体面积(20%、5%、0)城市广场空间中的多个个体静态体验对比试验,分析受试者的生理(血压、心率)、心理(心境状态、主观恢复)和神经情绪指标(挫败、情绪效价和冥想)变化。结果表明:与无水广场空间相比,具有小型景观水体特征的城市广场空间(蓝色空间)可以有效促进个体身心恢复,降低心率、血压,改善情绪纷乱和挫败情绪;蓝色空间中水体面积占比与其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仅水体面积占比20%的蓝色空间具有促进个体积极情绪及放松冥想情绪的作用。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城市蓝色空间的健康促进机制与设计策略。
    • 白梅; 武思含; 刘洋; 朱永强
    • 摘要: 城市广场作为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部分城市广场的失活困症,该文通过梳理城市触媒理论运作特点,将其引申至城市广场的更新改造中。以北京市雅宝路南广场为研究对象,从物质性触媒和非物质性触媒两方面出发,依照选取触媒要素、塑造和完善触媒、控制和引导触媒效应三个城市触媒运作步骤,提出重塑活力的改造策略。以期为城市广场更新设计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