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15-10-23

主办单位: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艺术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村寨景观是现代旅游开发的热点项目,合理地规划布局,传承和发扬传统民居文化,既能保护传统建筑空间,又能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西江千户苗寨和三江程阳八寨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对其现代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对比,对西南传统村寨的保护发展提出建议.传统村寨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无论在历史、艺术还是在建筑方面,传统村寨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传统村寨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能合理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播西南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在村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寻找农田景观和商业景观之间的平衡,达到村寨传统乡趣的和谐发展。
  • 摘要:"会展空间设计"是我国高校会展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一门以三维空间概念为重点的课程,主要研究人与空间、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为提高会展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针对"会展空间设计"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现存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推进该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发展,加快我国会展教育和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进驻课堂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 摘要:本文从阐述灰空间的概念与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研究以骑楼、冷巷、天井等为例的梧州传统建筑灰空间在形态功能上的运用,并发掘灰空间在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共生之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灰空间的产生创造了建筑空间新秩序,使不同层次的空间和谐相融与渗透。尽管传统建筑在现在城市中已逐渐式微,但蕴藏于历史传统建筑中的灰空间精髓在现代建筑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梧州传统建筑灰空间给予人们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为地域性建筑探索的道路指明了更积极的方向。
  • 摘要:英国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西方大国,也是较早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的国家.20世纪末期以来,英国人充分利用固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充分依托历史积淀,深入发掘文化内涵,增强综合实力;顺应时代潮流,将时尚创意和高科技元素注入历史文化传统;为消费者着想,引导消费者从被动接受逐步向主动获取转变.英国的经验值得中国澳门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地区学习借鉴.澳门也有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应当依托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规划、创建世界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澳门开发与经营文化创意产业,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切不可将消费者拒之门外,只顾销售自己的创意成果。应吸纳消费者的意见与需求,如何发动消费者参与设计、创作与生产;将一般的博物馆、展览会静态地、平面地介绍历史知识和风光图片转变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观众身临其境而亲身体验;动员市民献计献策,共同开发具备澳门特色、代表澳门形象与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
  • 摘要:当下高等教育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题具有现实价值,提出了“低干预”设计教育理念,有助于环境景观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同时也时刻提醒教授与设计者探索追求实践的人生。以大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借鉴传统环境设计心理学,探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体验识别、评价内容是景观设计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景观设计需要有打破常规拓宽视野的能力、立体思考的能力和多视角展开全面综合分析的潜质.提倡设计教育按照不同年龄段分别进行探讨,研究人群性别、文化基础等特征.建立价值观是探索人与自然环境多重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础,结合环境心理学和实际教学,引导设计在广域的学理框架下发展,研究揭示不同场所中的空间设计要点,施教于科学发展观体系下的广义空间设计概念,弥补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同时强调专业化知识与学理化价值,为理性认识"同质化"、"低干预"走向共同设计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以体验景观设计为核心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价值,是未来空间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设计者必须掌握文学、工学、设计心理学知识,完善设计者自我更新的过程,加强设计理论法规及审美修养,理解自然与人的多重关系,更加有效地探索和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
  • 摘要:试图从心理等人文社会学科与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的交叉学科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社会和时代特性,得出一个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的建造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探讨了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应对其作出的一些针对性的设计手法。这次交叉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桂北地区民族的背景和文化特征,探讨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对传统建筑特性的继承和应用;通过桂北地区山地人文特性分析,探讨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的建造特性和环境特性;通过分析桂北地区建筑的经济技术特性,借鉴桂北地区传统山地建筑对此而特有的构造和技术,探讨桂北地区山地旅游建筑的构造做法和材料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能给下一步对广西桂北地区的建筑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在更广阔和更高的维度来研究整个地区的地域建筑的社会特性。
  • 摘要: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相对比较复杂的地理环境令当地居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各种各样适合本民族文化习性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并以此生活了上百、上千年,其中富含民族元素的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和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广西旅游资源、广西周边地理生态环境以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研究,将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归类整理及相关分析,在建筑美学及建筑结构规范的前提下,本着民族传统形式在建筑中的创新原则,将这些民族元素深化加工提取,发掘广西民族元素的综合性价值,结合周边地理位置、生态条件及交通环境将其创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形式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融合文化的创新是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路径之一.以青秀湖文化长廊为基础,通过对民族传统建筑的整理分析,在设计阶段中积极探索多种设计思维,以更多的途径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广西民族传统形式建筑,使广西民族传统形式建筑在城市公园环境中具有和谐统一体现公共休闲景观建筑的特色,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若干思考,探索民族地域建筑形式的创作路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丰富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内容体系,探索创造广西建筑的现代地域语言.
  •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化的遗存,如今古村落中土地无节制开发和占用、历史建筑的破坏、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落后等,急速加剧了村落的生态环境恶化.本文从古村落形象营造的角度研究古村落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提出古村落的保护和规划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对古村落的保护需要从对古村落的形象入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营造,展示和传播古村落的文化精神,延续古村落的历史文脉,提高其识别度、认知度,同时提高古村落中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研究分析文创商品产业特有的商店氛围与五感体验行销的模式、程序、架构与流程,以弥补现有文献关于此议题探究之不足,同时作为文创商品产业实施商店氛围与五感体验行销的管理之参考。以消费者为观点之五感体验行销使经营绩效提升的理论架构,并透过五感体验行销、商店氛围之系统性将两项构面进行联结,使企业对于实施五感体验行销管理的认知有更深入、全面性的了解,使企业更能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依照自身的策略定位与市场的竞争状况等限制条件来发展合适的顾客满意度经营策略,以达成提升顾客满意与企业营运绩效的立即效果。
  • 摘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百货的概念、现状及所具有的多种设计价值作了分析与探讨,在文化记忆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分类探讨了民生百货的日用功能记忆、符号学记忆、品牌记忆与社会学记忆.进一步提出应基于当代的视角,通过与创意设计思维相联系使其再生,并持续发展下去.设计师有责任重新认识并基于当代的背景与跨学科的视角,通过设计思维的介入,从观念到方法为其文化记忆的激活与再生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发展出新方式和新策略。
  • 摘要:地域特色的"生态位"就是该地域自身具有的自然、人文的特殊优势,也可以理解为个性化、地方特色、唯一性.事实上,生物学概念的"生态位"原理与地域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本质关联性的,地域特色就是"生态位"原理在自然界的另一种表现.找到专属的地域特色,就建筑设计而言,即地域文化、地域气候、地域材料、地域植物这些地域生态位特征,再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符合现代使用功能和现代审美特征的创新设计,或许能够带给人们以系统创新设计启迪.
  • 摘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恭城镇传统街区为例,结合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提出对于城镇中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的重要载体——传统街区,从地域色彩出发,依照色彩原理与客观的色彩标准系统,分析城镇地域色彩体系,形成色彩谱系,对传统街区风貌保护修缮进行色彩设计,探讨"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可行性路径.
  •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南宁东方街民间古物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研究感知:博物馆建筑设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内容。设计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建筑,一方面要考虑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建筑造型、建筑构件,还要注重与当地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细部建筑工艺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来形成多样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建筑风格。此外,在强调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时代,要在学习、继承、发扬传统建筑精华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建筑设计的学习和交流,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新意还具有人性化的现代民族风格的建筑。在设计中,应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将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历史时代的建筑风格、建筑元素相互融合,塑造出不同的建筑表情和视觉形象,创造出集民族性、地域性及时代性为一体的特色建筑。
  • 摘要:三街两巷作为南宁传统历史街区,其街区以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主要基调,是南宁市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南宁建筑史发展的一个载体,但在近年来的旧城改造当中,地域性文化与民俗在南宁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褪去色彩,通过对三街两巷的实地调研,以地域性装饰符号为侧重点来解读南宁三街两巷在改造中如何将传统岭南装饰符号融入其中.装饰艺术是传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纽带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人们来说任重而道远。与两广其他城市相比,南宁传统岭南建筑装饰艺术在逐步衰减,如何将南宁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与当今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地域文化正在快速消亡.从城市本身的发展来看,亟须在人、城市与地域文化之间建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合理关系,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是对于地域自然环境本身的反映,关联到区域内的经济、科技、宗教、文化艺术、人文风俗等各个层面.在构建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定位"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焦点问题.更多的城市已经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迅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地域文化指导城市的定位与规划,将从城市的基因方面确保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而不会使未来的城市面目全非.
  • 摘要:与世界经济合作战略的深化和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开展,中国正以一个新兴经济力量的面貌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腾飞,国际化高楼大厦占领了这片土地.在建筑设计上如何才能达到顺着时代的脚步来塑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笔者将向重视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大师"取经"探索一条设计思路,为设计理论添砖加瓦.贝聿铭尊重地域文化,敬仰传统,但又不以此为包袱,他对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游刃有余,将现代建筑根植于地域传统中,让建筑得以辉映历史。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是建筑业界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大师以该课题为世人做出了范例,作为后辈,应研习大师的优秀作品,寻求其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思路,力图跟随前人的足迹,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为民族地域特色建筑设计领域贡献一分力量。
  • 摘要:智慧化住宅的政策导向,促进了相关智慧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智慧化住宅的奖补助政策更是有效地推动了住宅的智慧化.本研究提出使用低成本单晶片控制器来达到具居家环境控制、电源管理、电流侦测、远程与近端监控家电设备与控制,达到智慧型节能整合模组之设计.本研究以节能减碳为主要出发点,使用了智慧型手机与单晶片,利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建构智慧型节能整合模组,该系统可以直接放入开关盒中,由于它是无线的关系,所以不需要额外牵线,因此完全不会改变家中的装潢,并结合时下流行的智慧型手机APP应用程式,来达成简易操作本系统之功能;而在节能方面,由于所有的家电设备必定会经过家中的插座,因此本设计以开关为改善要点,并结合红外线IR学习模组与智慧装置(平板、手机)达多合一遥控装置(学习功能),在自动控制方面以状态控制、时间排程控制之功能达到节能效果.
  • 摘要:重庆作为一座多组团式的山地滨水城市,其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既有横向的城市扩张,也有竖向的立体化城市规划开发,如对城市纵向空间的拓展,对山地坡地空间的利用.但对滨水空间的塑造相对单调,因为消落带这一尴尬的土地,它的季节性等特征带来了多种问题,再加上直化和硬化的河道,更是破坏了消落带的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导致消落带和人们的对话就变得可有可无,它没有发挥出它作为土地的特质.用生态的方法来处理消落带,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了消落带的水土流失。消落带可以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景观,并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整合,以原有景观要素为主,并与人为空间形成相互性的组合结构,创造出一个生态、可持续的公共多功能空间。身处重庆这段如画卷般的三峡美景中,驻足在不同人文环境下的绿色生态之中,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与力量。
  • 摘要:越南的广告行业在这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旨在为河内户外广告牌视觉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内户外广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给河内广告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希望河内的户外广告发展能更好地体现广告传播功能以及美化环境功能,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支持.本文以视觉设计为切入点深度研究河内户外广告,希望能为河内以及越南大城市的户外广告提供比较真实、可信、有科学性的借鉴。另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户外广告创新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设计师需要有具体、详细的策略,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河内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同时通过研究而提出效果预测。户外广告设计的创新要点就是给受众新鲜的视觉空间,让消费者参与到广告活动中,利用广告环境的特点是越南户外广告将来的发展趋势。
  • 摘要:陈设品艺术一直伴随着建筑文明而发展至今,是一个历史古老而又极具发展活力的行业。随着建筑空间设计进程的发展和逐步国际化,陈设品的行业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广西特色室内毯设计的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叙事性设计方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使用体验,使陈设品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展示和体验效果.优秀的陈设品应该能够代表所在建筑空间的实用功能、经济投入、美学水平、理念意识及固有性格,并能突出自身特点甚至形成视觉中心。陈设品不应对建筑空间喧宾夺主,应体现修饰、吸引、互动为主的设计理念,帮助人们了解建筑空间和陈设品设计,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有趣的经历,并去研究、思考、热爱、保护这些就在身边的优秀地域文化成果。广西特色室内毯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动因,其呈现方式具体落在了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图案语言和兼具功能及体验为核心的叙事性二维空间构建上,确保在陈设品市场并不十分发达的现状下,仍能以鲜明的特色和适当的价格让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方面的要求。
  • 摘要:本文从中国—东盟环境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广西侗族建筑的传承价值,指出了其传承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措施,旨在传承与保护侗族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国与东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在中国—东盟的环境下,对广西侗族建筑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协调决策上的主导地位,协调建筑、规划、文化等各个部门,使各部门积极参与到保护侗族传统建筑的工作中来。应相应提高侗族传统建筑技师与工匠的待遇,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继承这一传统建筑工艺;同时,要加强对侗寨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确定村寨能承受的最大游客量,以减少人为因素的负影响。建议加大对抗风蚀和水蚀的技术研究,以延长传统建筑的寿命,并设置消防设施,预防火灾,与此同时,可通过媒体或是学校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侗寨的防火知识宣传,利用侗族人民的同宗集体意识,组建全民性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引起的破坏。
  • 摘要:桂式传统竹制家具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优良传统,但其中的一些固有的弊端和设计上的缺点严重制约了桂式竹制家具的向前发展,桂式竹制家具应转变设计思维,紧密地与时代的设计潮流相融合,立足于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在风格独有化、材料多元化和结构可拆装化等方面进行有机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桂式传统竹制家具设计思路的探索,使人们认识到竹子作为一种材料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对于竹制家具中的美学价值和市场潜力,尤其是在造型设计上,应以延续与继承广西传统竹制家具的思想精髓为主,辅以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相契合而生生不息。
  • 摘要:学习者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与内容,评价学习结果.笔者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研究如何在高校中将学生学习与专业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分析了培养学生学习的途径,并提出了培养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思考.提出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网络教学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
  • 摘要:本文将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原则,结合居住者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模式,浅析社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要素.以桂林地区为例,把情感贯穿于整个社区景观建设的始终,并凸显地域性特色.本文以景观情感为主导,桂林地域性社区景观研究为主体。试图将使用者的行为情绪与桂林当地的社区景观空间环境相联系,找到空间与情感相互作用的方式。以社区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以上五类设计观点展现社区景观空间与使用者情感互动的设计准则。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还找出一个关键主题,这可能涉及设计师的选择侧重于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述。无论是地域性景观,还是社区景观,都具有“差异化”和”共性”。景观情感互动设计作为社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营造出优质的空间场所和体验设施,其目的就是吸引劳累的人们积极地参与其中,与景观形象产生互动。满足使用者的多样需求、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社区景观情感的价值。虽然情感没有占用系统用地,但是,参与者有权质疑其在主观设计中所起到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温泉产业乡村河流景观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其人居环境中河流元素的保护及改善策略,分别针对河流景观的各构成部分进行现状分析与改善方法研究,特别对于河流景观中水质的优化提出人工湿地景观化的处理方法;文章对"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河流景观改善提出实践性策略.侧重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河流水质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引入到乡村河流环境整治工作中来,进一步缓解河流景观恶化的局面;同时提升设计中不仅运用了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同时也将人工湿地与其周边环境景观营造相结合,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与村口景观空间设计融合成一体,营造出因地制宜的乡村湿地景观,该人工湿地景观化的手法对于未来乡村河流环境改善具有实践借鉴意义。
  • 摘要: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老旧街区和建筑都无法摆脱改造的命运,推倒重建的粗暴发展模式盛行一时.这些千篇一律的"国际化"新建筑的兴起,正蚕食着城市地域性建筑和历史文脉.以重庆洪崖洞特色民居的改造为例,在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以"旧"改新,重视环境保护和文脉传承;实行整体的片区性的保护,从宏观到具化;因时而立、因地制宜,兼顾延续传承与发展创新;发掘历史街区和老民居风貌的价值,为保护和发展注入动力.
  • 摘要:北海骑楼建筑文化是北海人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北海骑楼建筑从它的创造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建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呈现方式展现了北海文化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北海骑楼建筑从它的创造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建构过程中,以其特有的呈现方式展现了北海文化内涵的多元化特征。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从一个民族到一个个体,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去遵循传统生活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区域间的不断融合,传统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北海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挑战,却又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 摘要:"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是腾讯基金会"筑梦新乡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探索用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助力西部乡村发展的模式,用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推动乡村价值的有效输出.2014年,"筑梦新乡村"项目正式升级为"为村计划"(WeCountry).笔者以志愿者身份作为该项目室内外环境的总设计师,参与了该项目兴建阶段的整个过程,以设计师的视角对腾讯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的兴建与试运营进行了持续跟踪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围绕该博物馆建设的多方参与者及其形成的多维"家园观"进行分析,腾讯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的设计师对不同的使用者人群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定向分析。从乡村聚落空间与传统文化发展、乡村聚落空间的塑造与可持续性、空间与自然以及建成环境的众性等方面,对侗族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与艺术空间架构以及如何提供空间行为引导并为腾讯“为村“项目提供基础型文化坐标提出了构建方向。此外,在技术层面,作为按文化传承有机体形态定位的建筑,对腾讯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如何与原有聚落环境呼应并一脉相连;建造过程中如何协调当地材料、工艺、资源与现代理念、技术、资源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建筑与景观轴线引导博物馆与周边社区人群产生关联;除了其物理设施的完善,如何更好地运用空间,使其富有生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 摘要:围龙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是由横堂式结构发展而来,以祖堂为中心,由堂屋、围屋组合成的结构形制相当严谨统一的超大型集体住宅.本文将分析围龙屋的基本建筑空间布局,并归纳出其中三个层次的公共空间及各自的宗族、礼教和生活功能.围龙屋是客家聚居式集体生活的产物,既体现了家族凝聚力和宗法观念,又有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客观原因.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的"趋同"倾向以及城市环境色彩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的出现,城市色彩问题已经逐渐引起许多城市决策者的关注.本论文从建筑色彩的地域性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通过对一些国家城市建筑色彩的成功规划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和借鉴,提出了几点关于改善我国城市建筑色彩的建议和方法.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或千篇一律或冲突问题对每个城市或地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当城市建筑扎根于本区域时,在建筑设计中不应忽略对当地气候、风俗、历史文脉、传统地域元素以及城市的整体风貌等因素的考虑。当然,人对色彩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对美的欣赏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和变化着。所以,对建筑色彩的运用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有待在规划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完善。
  •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其后果是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代表的第二次现代化开始改变世界面貌,新的经济增长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循环经济转化,引起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化.而设计在这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设计决定了人类创造的工具和环境对自然的作用方式.设计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设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技术与价值观互动的重要参与者,不可能放任人类的价值与技术随意发展,而自然而然地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彼岸。因此,以创造和保护理想生存环境为目的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的艺术设计是建立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要条件。
  •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越来越少,归属感减弱,地域性差异逐渐消失.笔者从中国传统祠堂建筑文化入手,以嘉善县缪家村文化礼堂设计实践为案例,尝试分析如何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重塑再生当地乡土文化,塑造地方特有的文化礼堂形象,使其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 摘要:本文是以海绵城市的试点为社会背景,以雨水收集为理论背景,以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依托,展开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结合雨水收集在设计途径中设计要点的探讨,并对旧的居住小区雨水收集改造提出相关建议.在全国开始试点海绵城市的时候,推广居住区的雨水收集将大大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的匾乏状况。雨水收集需求和景观设计的结合也是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日益要重视的内容,国家即将出台相关规范,在依照规范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力求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范畴中能着手解决雨水收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海绵城市的构建,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些贡献。
  • 摘要:景观速写是建筑艺术类相关专业的同学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景观速写作为低年级的基础课,在高校艺术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也非常普遍.然而,教学内容繁杂凌乱且教学课时有限,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系统地对景观速写进行教授,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结合笔者在景观速写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以及自身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总结,就景观速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技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景观建筑速写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提供一点意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 摘要:作为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山清水秀,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独具风景园林地域特色.从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地理文化、跨文化地方特色等几个方面提取风景园林地域特色设计符号,通过对民族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对山水风貌的保护性开发、对乡土植物的优化配置与养护,可打造风景园林地域特色.强调风景园林地域特色,也要重视景观设计为使用者服务以及低碳园林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弘扬地方特色,这是对广西风景园林地域特色设计符号的再造.
  • 摘要: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需要大量设计人才的局面,同时也提出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求.因此,高校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企业需求而培养学生、打造特色人才的全面思考.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对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与调整,尝试着寻求一个更适合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地域特色的优势,就是充分强调在课程上通过纳入地域民族文化,使其成为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从而确立有特色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不断探讨,建立起一套适合新形势、本地区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培养切合实际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达到毕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这样的设计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 摘要:顺应地形是地域性建筑创作中利用与创造环境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对建筑用地进行必要改造的同时,建筑也应尽可能地结合和顺应地形.本文以南宁市恒大苹果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从规划布局、景观及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对山地居住区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探索.建筑的地域性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和融合,对地域文脉的延续和升华以及对地域时代特征的表达,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南宁恒大苹果园规划设计中,遵循这一原则,积极应对场地本身特殊的山地地形条件,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新型居住区形态。
  •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三座城市中心区袖珍公园,对公园通过参与性观察、行为观察等方法,对使用群体、使用行为、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知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出袖珍公园特点以及相关设计问题,并通过一个城市中心区袖珍公园改造方案进行设计实践研究.在笔者进行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很值得深入、细化地研究。首先,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只是单纯地设计场地用材、种植植物,而且涉及防止犯罪、恐怖事件,以及防灾防震方面的研究,需要研究、印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园绿地场地安全和设计手册;其次,噪声问题,研究都市噪声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方面建筑专业早已成体系,但是系统地研究调查城市公园绿地的噪声问题,以及相应的心理、生理反应,用设计的手法来减缓噪声干扰这方面的专著专论并不多见;最后,就是压力问题,减少环境压力问题在建筑专业已有不少专家在研究,但是如何针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压力问题则不多见。但设计并不能决定一切,望共同努力,为下一代有个美好的城市“乡愁”而努力。
  • 摘要:本文文以京族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京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系统归纳出京族民居建筑的初级阶段、物质成熟阶段、精神追求阶段三个发展演变阶段,并对其建筑类型与文化属性进行分析探讨.京族民居建筑反映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属性取向,京族三岛民居建筑独特的三种共存的文化属性,鲜明地记载了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巨大进步。京族民居建筑具有很好的史学研究、旅游文化、建筑美学等实际价值.可以在京族三岛设立京族原生态海洋文化渔村旅游项目、京族石条屋民居度假酒店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还启示出应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精髓的现代民居建筑,以满足人们对居住建筑环境及其精神文化不断提升的需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当前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摘要:粤北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客家先民为适应恶劣的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建造了适合聚族而居、易于防守的聚居建筑"围楼".文章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粤北客家民居围楼的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五条粤北客家民居保护与传承策略.综上所述,结合当前粤北新农村建设与美好家园的建设,对粤北客家民居,本文提倡积极的、动态的保护,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调动政府和群众两者的保护积极性,通过建立客家围楼建筑博物馆、粤北客家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以及围楼旅游客栈,对以围楼、围屋为中心的客家古村落进行整体旅游开发,从而保护并传承粤北客家民居建筑文化与民俗文化。在当代客家民居建筑设计方面,发掘、整理、归纳粤北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符号并将之运用到现代客家民居建筑设计之中,力求在满足现代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基础上,传承、延续粤北地区客家传统建筑景观的生态理念和建筑文脉,使得当下无序的客家现代民居建筑乱象能得到文物、建筑专家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像皖南徽州城乡一样延续传统地域建筑文脉并维持自己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成为令人神往的旅游名胜,进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世代传承。
  • 摘要:传统民族民居,融合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文化脉络,形成了建筑风格的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壮族作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依山傍水而建,便更受人关注.文章对壮族地区传统民居的现状及"活化"的意义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活化壮族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的价值,对新民居的以人为本、生态自然协调及设计具有独特地域文化进行了建议.“活化”壮族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有选择性地保留壮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将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相结合,追求自然和谐的效果。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态自然要求协调,传统民居建筑也应当保持平衡,蕴涵着历史文化的壮族传统建筑,将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鲜活”地向人们展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未来。
  • 摘要:本文围绕广西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分析现有模式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更合理的毕业教学环节提出理论依据,进而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研究发现,毕业论文与设计的现有教学模式还有待改变和完善,上述建议从理论上提供了参考,而具体操作则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应根据各院校现有资源和课程设里进行合理的安排,完善本科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最终提升毕业设计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社会输送专业素质强的技术人员。
  • 摘要:现代建筑正逐渐步入从多元角度迸行突破的时期,肌理营造在空间设计中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如何通过物化的肌理材料营造"精神之境"?本文从肌理的选材阈、叙事角度以及肌理的张力特质几个方面对其方法论进行了分析.肌理技巧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所传达的只可意会的东方式意境,在愈发一体化的全球文化面前,犹如人们埋在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情感断面,包含着时间的气息,文化的体温,诉说着人们一直试图厘清的生命脉络。
  • 摘要:面对当前国内城市的快速发展,地域性城市设计也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文试从城市设计中"场所"、"要素"、"元素"三个层面探讨了地域性文化在城市设计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城市色彩设计中的作用,来为地域性城市多样化发展提供一种可能.在研究目标上,地域性城市设计以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发展、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态为最终目标。在具体的设计中,地域性城市设计更注重基于城市文化整体性的城市空间的重构。
  • 摘要:本文从柯布西耶的文献中,检视他对传统地方建筑的态度,各地的乡土建筑的启示以及新设计中对各地域环境的尊重,作一比较,是广泛性而非个案深入式的观察.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能从新古典主义的世界中脱胎换骨而来,对柯布西耶而言,各地非学院主流的民居建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的欧洲充满了对新事物的追求与实验,钢筋混凝土、汽车的发展等大幅扩张了建筑与都市的可能性.年轻的柯布西耶一心要摆脱当时的学院派主流——巴黎美术学院的束缚,他除了研究当代的社会现状与科技发展之外,各地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经验及实例,不论是在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材料工法还是当地文化生活上.经常旅行的柯布西耶不断研究地域性的传统建筑,从旅行中不断地学习这些乡土民居建筑的经验,作为发展设计现代建筑的启示.另一方面,在他所设计的新建筑中,柯布西耶采用了许多民居建筑的地域元素,对各地域环境的特性也有着相当的敏感度与尊重.
  •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受众群体对小户型空间的要求,从住户特点和使用需求着手.运用理论对现有精彩案例进行分析,重点从实用出发,对小户型室内环境中功能空间的组织,各元素间的搭配以及情感的传递等一系列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探析小户型设计手法中的利与弊,提出以简洁与舒适为主,实用与装饰并重的室内设计手法,使小户型空间设计能小空间大利用.
  • 摘要:以现代社会发展的理念,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古镇是遗留着过去若干时代社会形态、经济成就、民生状况的物质性载体.对古镇的更新计划,只有通过对古镇详尽的实地调研,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认真分析,并运用整体规划的原则进行专业性的探讨,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可行性报告.以地域性为重要线索,摸清古镇家底,理清规划思路,作出古镇更新的一些具体方案,希望为古镇的重生贡献一种思考,贡献一分力量.必须从发展思路上下足功夫,从全国各地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利用邕宁的后发优势,依托邕宁的地利优势,用好邕宁的政策优势,挖掘邕宁的人文优势,总之一句话:寻求突破点,跃上新台阶。通过抓住关键节点,重塑古镇面貌,引领其他市政建设的发展。
  • 摘要:建设新农村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深入实际调查为前提,从宏观、微观的层面,结合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尊重地方习俗、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对川东丘陵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实践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阐述,以期对改善农村住宅环境及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同时为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研究探索提供更多基础资料,逐步完善和丰富这一研究体系.首先,在前期设计阶段,深入对该地区的各方面进行实际调查,避免了“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调查的设计缺陷。其次,在规划选址上尊重地方风俗,尊重乡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降低经济成本并兼顾美学原则。再次,功能布局上,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农村生活及劳作习惯为前提,结合与时俱进的理念,通过干湿分区、人畜分区、生活劳作分区等达到布局更优化、使用更合理、环境更优美的原则,而不是纯粹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模式,尤其注重存仓等功能用房的布局。最后,在材料及细节上,对原有的材料进行合理替换以达到经济效益并符合新时期的材料规范要求,对原来的传统建筑中如开窗及朝向、尺寸等进行优化改良,以达到在沿袭传统美学的同时又能适合新时期的功能使用要求。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对这一地区新农村建设,包括改善住宅环境及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 摘要: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东南亚建筑得到愈来愈多国家和人们的关注,其特有的魅力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本文以东南亚建筑为例,从人文的视角解读,并从东南亚城市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对东南亚地区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怀、人文风俗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东南亚建筑中独特而丰富的人文情怀.建筑是历史文明的延续,是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东南亚建筑理念深受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充分运用人文情怀与地域建筑的互动性,发挥人文情怀的精神和力量,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扬长避短,开放地接受新思想,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推动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改造、更新,才能在地域性建筑中保持和深化独立、进步、丰盈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绝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或者是艺术想象能力,而是要求学生成为与现代技术、文明及社会进步不可分割的艺术设计实践者,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更应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审美体验相结合,相统一.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通过技术的展现方式而获得的对产品的审美体验都是其作为艺术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验室及相关的动手设计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觉性"培养与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一名优秀设计师的重要环节.应梳通艺术设计教育、实验教学实践课题的关系,注重对艺术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教育,倡导上手设计的基础教育,并通过实践教学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尽管目前这个体系的建立还有诸多如认识、情感、体制和实践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 摘要:江华县宝镜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属湘南地区,泛指湖南郴州、永州、衡阳南诸县,与江西赣州、广东韶关、广西桂林等地接壤.其民居受到了江南徽派建筑、客家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式及风格.建筑是一种连续性文化和社会表现。建筑空间作用和建筑布局手法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所受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何氏聚落中,最初建立的老堂屋是早期传统民居中“三合院”或“‘三间两廊”形式演变而来的。在之后几百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的迁徙,如客家南迁,建筑的形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变化,才有了晚清中后期出现的围龙屋等多重组合型民居。通过了解何氏聚落的组合形式,可反映出湘南民居建筑发展的演变过程,也为今后有关人员研究、保存、保护此类型古民居找到了理论依据,为继承和发展中国民居建筑艺术提供了一个实例。
  • 摘要:在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进程中,随看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也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独特的设计风格并且受到世界认可。本文以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花卉馆为例,借鉴中国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设计风格进行创新,针对传统建筑如何在现代设计形式下的传承问题进行探讨,正确认识了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将传统建筑元素中的屋顶、粉墙等艺术元素和园林建筑元素的个性化和文化修养相结合运用到现代展示设计中,提升展示推介的效果.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是发展具有自我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示设计的必经之路,更是传承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丰富了展示设计本身,同时也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世界知晓和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展示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国内外地域性建筑设计研究的过去与现在,其次以广西武鸣博物馆为例,从历史文化、地形地貌、当地材料,以及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这几方面进行,分析了地域性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总结了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研究价值,展望了地域性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筑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是反映地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地域性建筑是体现城市个性与特征的最直接的方法,地域性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大趋势,它将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必然会在建筑设计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提取历史的精髓,用现代的思维方式,现有的技术与材料,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既创造了具有价值的现在,也尊重了历史。
  • 摘要:毛南族古干阑民居建筑传达着"亲地"、"恋木"、"形意"、"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自己显著的艺术风格特点,它源于自然,亲近自然,体现了建筑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民居具有建筑生态特点、民俗生态特点、民族生态意识.古民居建筑中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的建筑生态理念可起到借鉴和启示的作用,具有学术研究和现实保护、发展的重要价值.
  • 摘要: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先人思维观的具体表现,又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现实载体.宝镜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宝镜先人对于美好生活祈福的相关文化,同时展示了宗教儒学文化、世俗文化、瑶文化等丰富的内容.针对宝镜建筑装饰艺术加以挖掘、整理,为宝镜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时代再利用进行初步探索.从宝镜古民居建筑装饰题材内容的丰富性、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中可以总结出,宝镜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吉祥符号具有普遍的识别性,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其广泛影响的共性;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宝镜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独特的地域性。宝镜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为相关学者研究古民居建筑、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提供了活体样本,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应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 摘要: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要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把握住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本文阐述了信息时代建立完善的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强调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现代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不断完善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识市场经济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市场是检验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经济建设的推进力量,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又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推广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素质型、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推进。
  • 摘要: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创作的"通天塔"、"珊瑚万花筒"、"鸟岛系列"、"会呼吸的灯"等设计作品,详细阐述在"可持续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团队通过研究探索而取得的成果.希望借此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近些年来,"可持续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迫使人类不得不反省自己,开始考虑如何善待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社会责任驱使下,摒弃唯利是图的商业行为,热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付诸设计行动之中.实际上,人类和环境是互补的关系,并共存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可持续生态设计"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是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商业行为的决裂和宣战!确切地说,"可持续生态设计"需要将人(使用者)、物(商品)、环境(生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通过系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策略有效地解决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其实,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好一脉相通.
  • 摘要:C.P.Wolff Schoemaker has a major role in presenting ahybrid tropical architecture in Bandung.Many buildings werebuilt and became an icon of Bandung until now.In all of hisdesign,we can see that Schoemaker combines the elements of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in paficular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local elements as a respond to the constrains of thetropics.Schoemaker and many other Dutch architects was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modern architecturedue to their commitment in presenting modern architecturethat fits the context.Their cross fertilization idea of the westand the east creates a new hybrid form of architecture which isconsidered as the real act of critical regionalism.They do nottend to merely revive the vernacular,but create a hybrid newtype of architecture.
  • 摘要:壮侗语民族中称水田(稻田)为"那".据"那"而作,依"那"而居,据此孕育的文化称之为"那文化".隆安县在6500年前就拥有了稻作工具,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水稻生产,隆安所在的坛洛平原是那文化圈中"那"地名最集中的地方,全县有122个乡镇和村屯以那命名,那文化包含众多文化,如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干阑建筑文化等,通过对那文化的考察与研究,结合南宁市隆安县蝶城广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造设计创新的构想方案,将那文化在广场改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凸显那文化的特色.蝶城广场规划的现状是由竖向的三部分长方形组成,中间部分是以铺装为主的活动区,活动区两侧是园林形式的休闲区。通过对蝶城广场现状的考察、分析与研究,结合蝶城广场当前的现状,分别在道路铺装、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设想构建和改造设计,根据改造的需求增添那文化的相关元素,打造具有那文化品牌的广场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当地居民对那文化的重视与理解,还可以为那文化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从而体现对那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