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74868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理论与当代、南风窗、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2008年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等;城乡二元体制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厉以宁、许经勇、张济环等。

城乡二元体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4868 占比:99.92%

总计:475256篇

城乡二元体制—发文趋势图

城乡二元体制

-研究学者

  • 厉以宁
  • 许经勇
  • 张济环
  • 朱云飞
  • 梁胜
  • 王建立
  • 赵海林
  • 丁国光
  • 兰佩琴
  • 冯赫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瑛
    •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舞台和进步标志,乡村是孕育城市的母腹和情感归依,两者相依共存,共同构成了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生主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城乡关系也由此揭开崭新篇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虽然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
    • 王俊娜
    •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乡村老龄化、空心化加剧,乡村缺乏有效的人才供给。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村民”群体,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不仅可以缓解农村人才流失问题,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对H村新村民的实地调研,发现新村民群体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新村民群体组织化程度低等挑战。应采取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建立新村民组织、健全新村民保障机制等措施提高新村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乡村振兴。
    • 冯川
    • 摘要: 深化"半城半乡"这一概念,不仅可以重构和细化学界对"半工半耕"的讨论,而且能够揭示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传统,定位和统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迁,打通改革开放40年与前30年、前30年与中国传统之间的联系."半城半乡"具有平衡城市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等富有想象空间的理论张力,具有反大城市中心主义、反农村消灭论的理论指向,对于理解当下的城乡关系和预测未来城乡关系的可能走向具有启发意义.充分认识"半城半乡"城乡关系保障体制的制度优势,在"半城半乡"的框架之下思考和定位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改革开放前后的两种道路互不否定,从而找回制度自信.
    • 摘要: ◆2020年四川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573.4万人,同比增长3.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全省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533个,入驻企业19861个,实现产值1759.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冲破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掀起了流动迁徙大潮,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农民工大潮,规模之大、贡献之大前所未有。农民工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农民工规模大、稳定性强,能够常年保持较长的有效工作时间,加上劳动者素质稳定提升,为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作出重大贡献。通过代际接力和“进退有据”的制度设计,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产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 岳林立
    • 摘要: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乡村网络设备普及,乡村自媒体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因此,由城乡二元体制所产生的根植于国人心理结构中的文化想象,透过自媒体对乡村形象的建构,以一种意识形态性的方式折射出来.笔者试图以乡村形象的变迁为主线,考察自媒体时代前后的乡村形象建构,二元化、线性叙事框架背后的文化想象,分析自媒体乡村主体叙事的积极意义与局限,阐释乡村自媒体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关系.
    • 耿献辉; 潘军昌
    • 摘要: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联动,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2021年3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试验措施和政策保障,细化了试验区内各市(区)的具体发展抓手。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重点开展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5项试点任务的探索实践,对于全省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示范引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在试验区带动和各地探索的基础上,构建“市场+政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高质量打造全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创新性与协调性。
    • 摘要: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社会上把这些人称为"打工者",又叫"农民工"。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称谓,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形得到改变。"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城乡二元体制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 骆文标
    • 摘要: 从城乡关系角度研究了城乡混杂地区的形成过程及现状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及现有的城镇化治理实践经验.结合汕头这一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城乡混杂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混杂地区城镇化的路径.
    • 穆木; 碧荒; Killiana Liu
    • 摘要: 城中村(Urban Village),狭义上指农村耕地被国家收走后,剩下的宅基地被快速发展的城区包围形成的城市中的农村聚落,在当下通常被理解为城市中滞后于周围地区发展、公共设施缺乏的低收入阶层所在社区。但城中村并非"贫民窟"和棚户区,它产生于城乡二元体制,又与我国的土地、户籍等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深圳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发展有关。深圳共有城中村1,044个,容纳近千万人,占深圳市一半人口[1]。
    • 摘要: 厉以宁教授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教授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并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获得“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改革先锋称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