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0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0246篇;相关期刊584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大会、2014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等;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文献由1142位作者贡献,包括窦祥铭、张德元、刘同山等。

农村土地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0 占比:4.52%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0246 占比:95.26%

总计:21253篇

农村土地制度—发文趋势图

农村土地制度

-研究学者

  • 窦祥铭
  • 张德元
  • 刘同山
  • 张志强
  • 朱道林
  • 傅晨
  • 刘芳
  • 周天勇
  • 孔祥智
  • 孙海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嘉玲
    • 摘要: 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撑。新时代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农地制度变迁,彰显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优势,即始终坚持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真理标准和为人民谋幸福相统一的价值指向。面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坚持党的领导,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新时代农地制度改革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张建琴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建党初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封建社会“土地周期律”怪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改革;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激活土地“财产功能”、满足农民“非农化就业”需求、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性实施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确权颁证制度;为进一步盘活农村沉睡土地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国家正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系列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 罗必良
    • 摘要: 无论从先秦到近代,还是1949年以来的不同时期,中国的乡村治理都是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线索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型,其中,农村土地制度作为基础性经济制度,由它的变革所激发的经济社会活力发挥了中坚作用。中国的乡村治理以地权制度为主线,由此实现“因地而治”“因治而序”的模式,生动地彰显了中国特色。
    • 刘梦琪
    • 摘要: 农村土地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多重利益,暗含着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逻辑。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引入国家治理理念,从公共决策和市场交易两个视角,分析地方政府与农民的互动逻辑。由于地方政府在土地配置中具有多重角色,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互动并未形成有效的边界。在公共决策领域,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具有一种自我激励机制,政府征地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市场竞争领域,地方政府的优势地位扭曲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制衡,使得征地行为进一步扩张。通过调整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财政制度,构建平等、公平的土地市场,推进土地财产税改革,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边界,重建地方政府与农民的互动逻辑。
    • 张成鹏; 郭沛
    • 摘要: 为进一步释放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基于山东省496个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一户一田”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典型事实分析表明,是否实施“一户一田”的两类农户总成本和人工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基准回归分析表明,“一户一田”与玉米生产成本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实施“一户一田”能够显著降低玉米生产成本。进一步使用村组干部支持率作为工具变量,经过筛选样本并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地区控制变量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实施“一户一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对农资成本和土地成本并无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未加入农业合作社和未进行农地投资的农户,实施“一户一田”后的生产成本降幅更大。农村土地三轮延包在即,政府可更加关注“一户一田”的节本成效,思考村组实施“一户一田”的意义,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 高鸣; 郑庆宇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改革的前提条件,将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作为改革的关键举措,将“基层探索—充分试点—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作为改革的实践路径。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此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的目标要求。
    • 刘爱梅
    • 摘要: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深刻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阻碍了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对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淡化城乡土地的二元所有制属性,赋予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的土地使用权利,不因土地所有权的性质而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快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宅基地制度的改革。
    • 蒋亚平; 丁琳琳; 索瑞霞
    • 摘要: 该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的研究论文为样本,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变迁中前沿问题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研究发展脉络清晰,微观和宏观格局兼容,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并重,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兼顾,研究重点的阶段性特征明显。20世纪9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三农”问题中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是确立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中国传统农业模式加速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人地关系”发生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涉及的概念外延也从与“两权分离”相关的“包产到户”“统分结合”等向与“三权分置”相关的议题扩展,这些议题包括土地承包期、土地流转、土地产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重点的转向反映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及其运行的发展规律与需求。相关研究促进了各界对土地制度改革形成基本共识,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发展,为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未来的研究,应更重视借鉴技术经济的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法经济学和改革史的视角,再考察、再认识、再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其发展对农村土地制度和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同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探讨“三权分置”中集体权利、农民权利的内涵与边界问题,以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农地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进一步激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 陈磊; 姜海; 田双清
    • 摘要: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 陈传明
    • 摘要: 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为主轴,分析各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制定的现实背景,找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存在的相关的问题,即农村土地制度概念界定不清、主体虚位现象严重;现有土地管理与征用制度不完善,严重侵害农民权益;细碎化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落后于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亟需得到改变。因此,结合我国现有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建议,即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收益权;以法替俗,保障农民土地利益;紧跟时代,推动传统组织模式向满足未来乡村振兴需要转变,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未来新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