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嗜酸粒细胞增多

嗜酸粒细胞增多

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3765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国际呼吸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第十一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兵、李莉、王向东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3765 占比:99.91%

总计:223958篇

嗜酸粒细胞增多—发文趋势图

嗜酸粒细胞增多

-研究学者

  • 周兵
  • 李莉
  • 王向东
  • 范尔钟
  • D·法布罗
  • J·梅斯坦
  • P·W·曼雷
  • 刘仲燕
  • 卫凤桂
  • 唐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明月; 刘沁华; 丁刚; 吴燕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伴嗜酸粒细胞(EOS)增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8年7月收治的1例及国内外近5年文献报道确诊的14例伴EOS增多的PTCL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15例病人中高龄者多见,Ann Arbor分期晚,结外有多处组织侵犯,大多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位于中高危组。除1例失访外,化疗组(n=12)总生存时间[10.00(6.50,32.13)个月]与对症治疗组(n=2)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1.00个月,14.0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方案化疗组(n=10)总生存时间[10.00(7.50,26.37)个月]与二线方案化疗组(n=2)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50个月,50.0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与二线方案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40%比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EOS增多的PTCL病人临床上较为罕见,极易误诊和漏诊,远期预后不佳。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PTCL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可大幅度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相较于单纯化疗疗效更佳。
    • 吴昊; 郑欣; 朱磊; 杨冬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退休。既往体健,主因“反复乏力、皮肤黄染1个月”于2019年12月4日入本院诊治。2019年1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下降,伴腹胀、目黄、尿色加深,呈浓茶色,就诊于本院门诊,查肝功能:ALT 326 U/L、AST 78 U/L、ALP 360 U/L、GGT 643 U/L、TBil 75μmol/L、DBil 57μmol/L.
    • 苏洁; 王景宇; 黄兴; 潘煜; 齐月; 华瑞
    • 摘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或有组织浸润的病症,其可分为继发性、原发性、遗传性和特发性,其中继发性因素又以寄生虫感染最多见[1]。其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不同的器官功能损害,华支睾吸虫、蛔虫合并感染且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继发重型过敏性肝损伤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
    • 马昕; 江月萍; 杨婷; 包文慧
    • 摘要: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本院诊断的1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浆膜型病例行回顾分析并随访,患者男,39岁,因“腹胀伴腹泻2周”入院。行全腹CT示腹腔积液,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计数7.47 ×109/L。胃镜病理: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每高倍镜视野内嗜酸粒细胞个数3~14个。腹水病理:镜下见较多量嗜酸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及小剂量维持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随访未再出现复发。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的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增多的胃肠疾病,其侵及浆膜层时可表现为大量嗜酸性腹水,其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多伴随过敏史,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熊清芳; 任浩; 周慧; 冯晓宁; 刘杜先; 钟艳丹; 杨永峰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7岁,职业:2009年—2010年从事小饰品加工工作(接触胶水)、2010年—2015年从事文职工作、2016年至今为健身教练。主诉:间歇性跛行9年,腹胀3年于2019年3月1日就诊,否认服用土三七,否认染发、膳食补充剂摄入,否认健身过程中激素药物食用,间断乳清蛋白摄入。患者9年前(2011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脚大拇趾处破溃,伴有脓性分泌物,自行给予碘伏消毒,迁延半年后逐渐好转。
    • 张威; 王珺; 蔡成森; 于健健; 刘玉霞
    • 摘要: 背景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EP)是一种少见的肺部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目前关于CEP的文献多为临床病例报道,缺乏对该疾病的系统总结.目的 荟萃分析CEP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CNKI)〕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中有关CEP的病例报告,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员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胸部CT检查)特征(包括病变部位、病变征象)、实验室检查结果、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肺功能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结果 最终共纳入53篇文献,共计90例患者.90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0:1.6,平均年龄(43.2±10.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80例(88.9%),呼吸困难56例(62.2%),发热48例(53.3%);有88例患者进行了胸部CT检查,其中病变部位主要为双肺65例(73.9%),病变征象主要为浸润性阴影33例(37.5%)、磨玻璃影30例(34.1%)、斑片实变影28例(31.8%);有79例患者检测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其中升高73例(92.4%);有47例患者检测了外周血总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水平,其中升高36例(76.6%);11例患者检测了痰液EOS计数,其中升高11例(100.0%);有62例患者检测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EOS分数,其中升高58例(93.5%);有33例患者进行了肺活检病理检查,其中EOS浸润29例(87.9%);有35例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检查,其中正常9例(25.7%),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11例(31.4%),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8例(22.9%),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20.0%),弥散功能障碍7例(20.0%);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85例(94.4%),口服糖皮质激素联合IgE单抗治疗3例(3.3%),自愈2例(2.2%);复发23例(26.1%)(其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12个月者9例、12个月者14例);未复发65例(73.9%)(其中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12个月者44例、12个月者21例).结论 CEP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以咳嗽、呼吸困难、发热为主,影像学多表现为浸润性阴影及磨玻璃影,实验室检查常提示外周血或BALF中EOS升高,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糖皮质激素,患者通常预后良好.
    • 王燕; 邹文燕; 陆梅; 褚叶; 陈淑琴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病人哮喘感知控制力(perceived control of asthma,PC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调查张家港地区两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共248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病人和250例哮喘慢性持续期病人的感知控制力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对影响病人感知控制力现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248例病人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PCA总分(32.94±3.51)分明显低于哮喘慢性持续期病人(39.85±4.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5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接受哮喘教育、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哮喘病程、血嗜酸粒细胞水平与哮喘病人PCA总评分密切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程以及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是影响PCA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PCA水平明显低于哮喘慢性持续期病人,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程以及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是影响急性发作期哮喘病人PCA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瑛; 彭晓艳; 韩同英; 张迪; 胡晓明; 张利; 王晓颖; 李莉
    • 摘要: 目的探讨胎龄<34周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按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关系。比较BPD患儿与无BPD患儿在不同胎龄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构成比及不同程度BPD患儿生后8周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C)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生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EC对BP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4例早产儿,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2例,发生率为65.0%,轻度、中度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别占23.7%(36/152)、50.7%(77/152)、25.7%(39/152),生后第4周EC达高峰(1.47×109/L)。EC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败血症、BPD、红细胞输注、气管插管及生后类固醇使用等临床特征相关,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因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24, 95%CI2.474~52.742,P=0.002)。生后第3周EC预测BPD发生的敏感度最高(78.1%),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31, 95%CI 0.663~0.799,P<0.001)。结论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EC在生后第4周达高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可能相关,生后第3周EC对预测BPD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袁丽萍; 周其莲; 桂明
    • 摘要: 目的 分析以大量腹水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诊治特点.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的3例EG病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胃镜、病理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病儿均为年长儿,为EG浆膜型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腹水;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EoS)显著增多,治疗前3例病儿外周血EoS计数分别是(9.84,9.84,8.48)×109/L;胃镜检查显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可见充血出血斑;病理检查在胃窦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EoS浸润.予以饮食回避、抗过敏、激素治疗,1周内病儿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浆膜型EG病儿主要以大量腹水为首发临床表现,外周血EoS显著升高,确诊依靠内镜下病理检查,饮食疗法结合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
    • 陈瑛; 彭晓艳; 韩同英; 张迪; 胡晓明; 张利; 王晓颖; 李莉
    • 摘要: 目的 探讨胎龄<34周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按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关系.比较BPD患儿与无BPD患儿在不同胎龄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构成比及不同程度BPD患儿生后8周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C)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生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EC对BPD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234例早产儿,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2例,发生率为65.0%,轻度、中度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别占23.7%(36/152)、50.7%(77/152)、25.7%(39/152),生后第4周EC达高峰(1.47×109/L).EC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败血症、BPD、红细胞输注、气管插管及生后类固醇使用等临床特征相关,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因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24,95%CI2.474~52.742,P=0.002).生后第3周EC预测BPD发生的敏感度最高(78.1%),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31,95%CI0.663~0.799,P<0.001).结论 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EC在生后第4周达高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可能相关,生后第3周EC对预测BPD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