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含气率

含气率

含气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43852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含气率的相关文献由72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希金、陈听宽、王微微等。

含气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8528 占比:99.95%

总计:438744篇

含气率—发文趋势图

含气率

-研究学者

  • 马希金
  • 陈听宽
  • 王微微
  • 毕勤成
  • 周云龙
  • 李孝禄
  • 洪文鹏
  • 王栋
  • 胡汉涛
  • 魏季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佳; 陈灿珠; 殷文荣; 孔越; 孙颖; 何成山
    • 摘要: 针对目前气测录井定性解释存在的不确定性,为弥补气测技术的局限,开展了气测录井响应特征与试油效果相关性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油性、不同区块、不同层位的钻井工程参数、录井参数与试油结论,引入地下单位体积岩石含气率计算方法,建立含气率产能评价公式,提出了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角度进行录井解释评价和产能预测的新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的解释符合率达到85%以上,应用效果良好,对油气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朱国俊; 李天舒; 冯建军; 闫思娜; 李康; 罗兴锜
    • 摘要: 振动是反映混输泵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液体含气率对混输泵的振动强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小流量工况下含气率变化对混输泵轴系振动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某3级混流式气液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立的多通道振动测试系统采集小流量工况下混输泵输送不同含气率的水时主轴和轴承座的振动信号,然后分析水中含气率对主轴和轴承座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对该研究的混流式混输泵,主轴径向振动幅值随含气率的增加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含气率增加导致的主轴径向振动增幅可达纯水工况下的3.2倍;含气率的增加主要影响轴承座的轴向振动而径向振动受影响较小,不同含气率下轴承座的轴向振动幅值均高于径向振动;在8%~14%含气率范围内,混输泵内部出现气液两相流型过渡转换,从而导致主轴振动特性变化;含气率的增加对叶轮出口与导叶进口间的动静干涉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化效应;0~20%含气率范围内,主轴径向振动的概率密度极值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降低,当含气率超过20%以后,主轴径向振动的概率密度极值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提高,两者趋势相反,该结论可为混流式混输泵内含气率的判定提供依据。
    • 蓝婷; 梁阳惠; 贝文凯; 陈灿阳; 唐烈洁
    • 摘要: 本研究通过建立流场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气体含量下单螺杆泵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估算流动状态对泵的性能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气体含量的输送介质,内部流场的压力分布相似。压力从泵腔的入口到出口逐渐增加,并且腔室压力沿轴向线性分布。泵中的流体温度分布受压力分布的影响,压力分布主要作用于泵的出口。
    • 孔冬梅; 潘中永; 杨波
    • 摘要: 为了研究自吸泵自吸过程内部流动规律,以一台外混式自吸式离心泵为研究对象进行气液两相流动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在不同进口含气率下叶轮和蜗壳气液两相分布以及平均静压分布规律,为自吸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气相最先聚集在靠近叶轮进口的叶片背面和隔舌区域,并随着进口含气率的增大,气相逐渐向叶轮和蜗壳流道内扩散,这不利于两相流输送,进而影响泵的自吸性能;叶轮内周向和轴向平面内含气率与进口含气率相近,但蜗壳内轴向平面上的含气率与进口含气率差别较大;叶轮与蜗壳内的低压区随着含气率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平均静压值却逐渐增大;随着相对高度增大以及进口含气率降低,叶轮轴向平面的平均压力下降明显,而蜗壳内轴向平面的平均压力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含气率超过10%时,扬程下降明显,泵的水力性能受进口含气率影响较大.
    • 张开辉
    • 摘要: 以气液混输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N-S方程和欧拉-欧拉模型,对进口含气率为1%到10%时的气液两相流工质条件下进行全流道数值模拟,计算求解时采用混合网格对流体域进行离散,分析不同含气率下的外特性变化情况和叶轮流道的气相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进口含气量的增加,泵的扬程和效率都有所降低,并且含气率越大,性能下降越快,气泡聚集主要在叶轮的中部叶片吸力面以及叶片出口边缘部分。
    • 孙立军; 刘悦; 童杰林; 陈水源; 高静宇
    • 摘要: 科氏质量流量计测量单相流具有很高的精度,但在气液两相流工况下,科氏流量计测量性能下降,质量流量测量误差急剧增加.为减小测量误差和量化气体体积分数,本文对液相质量流量测量量程0~1000 kg/h的科氏流量计,结合差压变送器,进行了含气率0~30%的气液两相流实验,并设计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支持向量机(PSO-SVM)数据驱动的质量流量修正和含气率预测模型.PSO算法提高了模型构建的速度与预测精度.其中,差压可提供流动形态、相含率等信息,是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包含该变量构建的模型对质量流量修正的相对误差为±1.5%,预测含气率的绝对误差为±3%.由于差压变量需外接差压变送器获取,存在安装不便、空间受限的问题.为实现一体化测量,利用科氏流量计自身动态信号来替代差压变量,并保证模型精度在可接受范围内.结合实验数据分析,设计了另外一种去除差压变量、输入变量完全基于科氏流量计自身信号的两相流测量模型.采用质量流量测量值方差替代差压,修正质量流量,对含气率预测设计了两级SVM模型,将质量流量修正的绝对偏差作为含气率预测模型的输入,以替代差压.结果显示,该模型对质量流量修正后的相对误差为±2%,含气率预测的绝对误差为±3%,模型精度可以接受,替代差压变量基本可行.
    • 荆学敏; 魏修亭; 宫志康; 朱昶昊; 王永琪; 刘川
    • 摘要: 为了研究含气率对往复式油气混输泵排出性能的影响及转速、含气率、流量的相互关系,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混合多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中的动网格技术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在介质含气率不同时对混输泵的排出过程进行三维动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介质增压速度、最大流量、平均流量与含气率成反比。根据转速、含气率、流量关系曲线调节转速,使泵的流量与抽油机流量相匹配,为往复式油气混输泵性能参数的选择及现场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 李其兵; 陈涛; 上官杨沁; 张有; 张兴凯
    • 摘要: 随着油气工业的发展,对气液两相流的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湿气测量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本文重点介绍了文丘里流量计的发展和基于文丘里流量计的修正模型,基于长喉颈文丘里管的湿气测量原理。1概述湿气是一种特殊的高含气率气液两相流普遍存在于油气工业中。一般来说,干气是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的天然气,这类天然气满足商品气或管输气要求;而湿气是持液率较高的一类天然气,由于该类天然气未经脱水脱烃处理,所以多含有少量凝析水或油、饱和水蒸气及轻烃类。目前湿气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ISO/TR11583;将气液两相流中气相体积分数大于等于95%的定义为湿气。
    • 杜鹏; 吕顺顺
    • 摘要: 利用FLUENT软件对角形喷嘴在淹没环境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以含气率和气相体积作为判断喷嘴产生空化效果的依据,通过分析入口压力、扩张角大小、喉管直径设计了最优角形喷嘴结构,并在角形喷嘴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人工淹没空化喷嘴。研究表明,高压水射流在人工营造的淹没环境下,射流边界产生显著的空化效应,并能维持到大气环境中。
    • 王怡菲; 潘琼毅
    • 摘要: 为优化油气运输局部管道结构,提高油气两相流在渐变管道中流动的安全性,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了三维水平管道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渐变管道内变含气率(管道入口)条件下油-气两相流的压力变化规律与油-气两相分布云图。结果表明:渐变段处有涡旋产生,使得压强大幅下降形成低压区,低压区的存在会导致出口直管段静压分布改变,引起能量损失;渐扩管内逆压梯度的存在产生了额外的流动阻力,实际应用中除特殊需要外应尽量避免使用渐扩管。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油气运输管道结构、降低管道流动能耗和提高输送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