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气混输泵

油气混输泵

油气混输泵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88950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交流大会、第四届全国水力机械及其系统学术会议、中国油气管道安全运行与储存创新技术论坛等;油气混输泵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希金、权辉、吉效科等。

油气混输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8950 占比:99.97%

总计:289033篇

油气混输泵—发文趋势图

油气混输泵

-研究学者

  • 马希金
  • 权辉
  • 吉效科
  • 杜媛英
  • 张生昌
  • 徐建军
  • 吴蓓
  • 李宁会
  • 邵静
  • 方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荆学敏; 魏修亭; 宫志康; 朱昶昊; 王永琪; 刘川
    • 摘要: 为了研究含气率对往复式油气混输泵排出性能的影响及转速、含气率、流量的相互关系,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混合多相流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中的动网格技术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在介质含气率不同时对混输泵的排出过程进行三维动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介质增压速度、最大流量、平均流量与含气率成反比。根据转速、含气率、流量关系曲线调节转速,使泵的流量与抽油机流量相匹配,为往复式油气混输泵性能参数的选择及现场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 周巍巍; 韩伟; 赵庆凯; 袁仕芳; 权辉; 赵月前
    • 摘要: 为了获得油气混输泵的两相分离规律以及该分离性质对该泵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含气率GVF=0.4的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进行模拟计算,定量地分析了叶轮域内气液两相的分布及速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气液分离对流体流动造成的堵塞作用主要集中在靠近工作面以及背面的流道上,对中间流道上的影响较低。对导叶内部流场进行分析,发现两相分离造成的气团堆积,使得进入导叶的流体在流动中存在一低压区,该低压区使得流体在导叶内部形成二次回流。这说明了气液分离现象不但对泵叶轮区域造成了流动堵塞,且造成了导叶的二次回流损失。
    • 马希金; 张立传; 宛航; 韩作鹏
    • 摘要: 为了对油气混输泵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全流场三维模型,数值模拟计算时采用Mixture模型,湍流计算模型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压力-速度耦合计算采用Simple算法。通过对流量、转速、含气率这三个性能参数的改变,探讨不同转速下,动叶的速度、压力、相态分布。结果表明:随转速的增加,叶片背面的低压区会扩大,气体在叶片中部的聚集越明显。
    • 韩伟; 袁仕芳; 权辉
    • 摘要: 为获得油气混输泵的内部流动规律,研究该泵的混输特性,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mixtere多相流模型,对该泵进行气液两相的定常模拟计算,获得其内部压力场、速度场以及气相体积率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从叶轮进口到叶轮出口气液两相分离情况越来越严重,压力增大,流动紊乱.从导叶进口到导叶出口气泡团逐渐从轮毂处向流道中间移动,压力逐渐减小并出现低压区而导致涡旋现象.
    • 史广泰; 但玥
    • 摘要: 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属于叶片式泵,具有结构紧凑、流量大及对固体颗粒不敏感等特点.目前国内外针对液相黏度对混输泵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基于CFD软件,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以空气和油为介质,在不同液相黏度下对混输泵内流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越小对混输泵叶轮内的压力分布影响越大,且从混输泵轮毂到轮缘,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叶轮内压力分布的主要影响区域从末级叶轮出口逐渐向首级叶轮进口方向移动;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叶轮内的速度分布影响较小;在不同的液相黏度下,每级叶轮和导叶的交界处存在速度突变,且在每个增压单元内从增压单元的进口到出口速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内部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 王勇; 史广泰; 刘宗库
    • 摘要: 为揭示液相黏度对混输泵内气液两相的分布规律的影响机制,以三级油气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选取油、气两相作为运输介质.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泵内两相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总结不同液相黏度下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液相黏度越小对油气混输泵内气相体积分布影响越大;随着液相黏度的增大,沿着泵流向方向的气相体积分数脉动减小;随着液相黏度的变化,泵内液相分布与气相分布位置刚好相反,并且当介质为重质油时,在泵内0.9倍叶高处叶轮出口开始出现液相聚集现象;液相黏度的增加对于油气混输泵内气相分布的均匀性具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气混输泵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 潘国军; 吴鑫燚; 罗显文; 连加俤; 许静
    • 摘要: 以纯气体输送时的油气混输泵上游泵送螺旋槽机械密封为研究对象,基于气体润滑理论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在考虑密封环发生相对倾斜的情况下,研究操作参数、结构参数及密封环相对倾斜角对密封稳态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平行密封间隙,密封环发生相对倾斜时,会使膜厚减小区域的膜压峰值和膜压高压区范围明显增大,使膜厚增大区域的膜压峰值和膜压高压区范围明显减小;无论研究的参数如何变化,开启力、泄漏率及气膜刚度始终呈现出随着密封环相对倾角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通过增大转速、设计较小的平衡膜厚或优化型槽结构不仅可有效增强密封的上游泵送能力,以实现被密封介质的零泄漏,还可有效改善密封的开启性和稳定性.
    • 胡奕; 汪旭辉; 黄文
    • 摘要: 通过对主流油气混输泵测试系统调压装置的深入分析,提出现有调压装置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多个解决方案,提出一种用于油气混输泵测试系统调压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两个方面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原理和功能.该调压装置能够解决目前油气混输泵测试系统在高含气率下稳定调压问题,从而实现对油气混输泵全性能测试的目的.
    • 牛忠晓; 李栋; 张桂迎; 苗彦平; 朱治国; 陈振亚; 胡文丽
    • 摘要: 针对油田非密闭卸油作业时VOCs(挥发性有机物)挥发严重导致环境污染及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研制了一套清洁高效的密闭卸油计量装置.该装置主要应用于无堵塞油气混输泵将原油及罐内剩余气体一并输入原油沉降罐,从而实现卸油密闭化,同时结合数字化仪表实现数据实时远传、监控和存储,并依托质量流量计建立卸油数据管控平台,实现拉油单车液量、油量实时计量,含水实时监测并形成报表,油气混输泵启停自动报警.与非密闭卸油装置相比,该密闭卸油计量装置具有数字化程度高、集约化设计、投资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有效解决了油田卸油作业中VOCs排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安全绿色生产,适合在油田同类作业中推广使用.
    • 马希金; 张亚琼; 张潮; 崔生磊
    • 摘要: 以自主研发的YQH-100型三级轴流式油气混输泵为研究对象,基于Mixture模型的两相流理论,改变叶片倾斜角,在含气率(GVF)分别为0、10%、30%、50%和70%情况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油气混输泵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叶轮内部气相及压力分布情况,并对其外特性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纯水工况下,叶片倾斜对扬程的影响较大,原模型M4的扬程较最差方案M1(叶片倾斜-10°)高8m;方案M3(叶片倾斜-4°)的扬程较原模型低1.4m,效率较原模型高0.14个百分点;在小流量工况下,原模型的效率较高;在不同含气率工况下,方案M3(叶片倾斜-4°)的增压比原模型低14kPa,效率较原模型高0.22个百分点;叶片适当倾斜一定的角度,可有效减小气团在叶片工作面轮毂侧的聚集面积,使混输泵内部气液两相均匀混合,提高混输泵效率;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最佳叶片倾斜角范围为-4°~0°.本研究可为油气混输泵的设计及水力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