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吞咽能力

吞咽能力

吞咽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730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父母必读、少年儿童研究、老人天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等;吞咽能力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江丹、胡军、陈文媛等。

吞咽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308 占比:99.81%

总计:37379篇

吞咽能力—发文趋势图

吞咽能力

-研究学者

  • 江丹
  • 胡军
  • 陈文媛
  • 丁姗姗
  • 丁漪
  • 中原
  • 于文艳
  • 亚历山德拉·约克
  • 仰礼萍
  • 余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目前儿童用药缺乏统一的儿童用药指南,有统计表明,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国内药品市场90%的药物缺乏儿童用药剂型。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适合孩子服用的剂型更少。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们虽然知道要给孩子买儿童剂型的药品,但哪些剂型药物是适合儿童的剂型,却让父母摸不着头脑。儿童服药不同于成人,孩子吞咽能力较差,他们不懂得服药的正确性。有些患儿拒绝服药,或者不肯吞咽,仅含在口中,喂药时很难与家长合作。每个父母都很难逃脱给孩子喂药,因此选择合适的剂型将有助于完成给这项“艰巨任务”。
    • 莫冬梅; 毛秀莲; 钟彩飞; 罗银燕
    • 摘要: 目的:探讨护士-家属共同照护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士-家属共同照护;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自理能力[采用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量表]、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血栓风险程度(采用Padua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与护理单)、吞咽能力(采用吞咽障碍评估与训练表)。结果:干预后3个月,两组BADL、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血栓风险程度、吞咽能力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家属共同照护可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自理能力、认知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程度,提升吞咽能力
    • 杨嘉辉; 唐智生; 杨婷婷; 蒋亚兰; 王紫漪; 李姗; 邹丽媛
    • 摘要: 目的观察丰富味觉刺激对长期鼻饲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长期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均针对基础疾病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和鼻饲肠内营养,研究组患者在每次鼻饲前给予丰富味觉刺激,两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吞咽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治疗期间鼻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均P0.05)。结论丰富味觉刺激能更有效地改善长期鼻饲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能力,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且不会增加鼻饲并发症的发生。
    • 孔雪; 李树香; 田咏; 王晶; 汤智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调神利咽针刺法结合吞咽训练在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吞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进食能力[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吞咽能力[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TS)评估]及生命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CQOLI-74)评估]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O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ST等级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QOLI-74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利咽针刺法结合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进食能力与吞咽能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李祖光
    • 摘要: 目的:观察舌三针和舌下络脉放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HAMA-14、HAMD-24和吞咽能力评分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改善脑血液循环、控制血压、调控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舌三针和舌下络脉放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第一针取廉泉穴,第二针取廉泉左旁开0.8寸,第三针取廉泉右旁开0.8寸,3个穴位均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向舌根方向进针25~40 mm,得气后捻转30 s,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1次/d,每周治疗4次。舌下络脉放血取金津、玉液,嘱患者张口伸舌,无法主动完成者,用舌钳将舌体提前,暴露舌下青筋,采用三棱针放血3~5 mL,隔日治疗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00%(30/4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困难、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吞咽能力评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三针和舌下络脉放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 邓代慧
    • 摘要: 婴儿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吞咽能力不强,易导致会厌失灵,而呛奶就是其主要表现。婴儿吐奶时,由于会厌活塞盖运动失灵,气管口未盖严,奶汁进入气管易引发呛奶。呛奶会导致婴儿呼吸困难甚至室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重视预防婴儿呛奶。
    • 朱治省; 王钦; 王开飞; 刘锋
    • 摘要: 鼻饲管喂养是临床最常用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且经临床实践证明其对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与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效果,但此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导致预后效果欠佳[1]。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是一种新的肠内营养方式,适用于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吞咽困难患者[2]。本次研究对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服务服务中心及徐汇区大华医院68例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分别使用胃造瘘与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分析和对比两种方式应用于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张晓旭
    • 摘要: 目的:分析观察对于脑卒中病人口腔期吞咽障碍采用吞咽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所纳入的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50例为我院2019.7~2021.7月收治.根据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康复Ⅰ组(n=25,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和康复Ⅱ组(n=25,综合吞咽康复训练).对比观察两组干预效果差异.结果:经干预后,康复Ⅱ组EDQOL(中文版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康复Ⅰ组,且康复Ⅱ组MASA(改良曼斯吞咽能力评估量表)、GUSS(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康复Ⅰ组(P<0.05).结论:关于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应用吞咽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张近山
    • 摘要: 儿童用药事关儿童身体健康,关系着亿万家庭的福祉。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儿童数量将不断增加,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进一步凸显。儿童不是小大人,也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相较成年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患病率、就诊率、用药率比成人高。一方面,儿童各项身体机能仍处在发育过程中,肝肾功能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不良反应耐受性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受限于儿童的咀嚼、吞咽能力,儿童用药有其特殊性,常规的成人用药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儿童。
    • 许邵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运动想象疗法为主的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抚州市第五医院于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以运动想象疗法为主的康复锻炼.比较2组吞咽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2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A评分比对照组低,QLI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运动想象疗法为主的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