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8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857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光明中医、江苏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医内科高峰论坛、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中医民族医针刀标准化、规范化操作临床应用推广学术交流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分会康复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交流会等;假性球麻痹的相关文献由151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清明、张惠利、曾琨等。

假性球麻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8 占比:43.49%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2.34%

专利文献>

论文:857 占比:54.17%

总计:1582篇

假性球麻痹—发文趋势图

假性球麻痹

-研究学者

  • 吴清明
  • 张惠利
  • 曾琨
  • 王文刚
  • 陈幸生
  • 何小花
  • 孙洁
  • 崔瑾
  • 徐莹
  • 施杨婉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从振; 徐婉月; 赵新新; 肖洪波; 杨永晖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病人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吞咽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较好,可促进病人吞咽功能恢复。
    • 刘应龙; 王姗姗; 龚广峰
    • 摘要: 目的:观察项针结合八窍开通针刺法辅治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105例分为项针组和针刺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并另用项针治疗,针刺组加用八窍开通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RSST、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升高,针刺组高于项针组(P<0.05)。两组治疗后BAEP中Ⅲ、Ⅳ波PL及Ⅲ-Ⅳ、Ⅰ-Ⅴ波IPL水平均降低,针刺组低于项针组(P<0.05)。两组治疗后ET-1水平均降低,针刺组低于项针组(P<0.05)。两组NO水平均升高,针刺组高于项针组(P<0.05)。结论:项针结合八窍开通针刺法辅治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可提高疗效。
    • 李晓宁; 金成; 陈福右; 李锐; 刘良玉; 王森; 覃业校
    • 摘要: 目的: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检索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作者相互合作的网络图、关键词聚类结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大概掌握研究者、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截至2021年1月,检索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相关文献480篇,筛选后纳入394篇。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假性延髓麻痹”(165次)、“吞咽障碍”(72次)、“针刺疗法”(59次)、“脑卒中”(42次)、“延髓麻痹”(29次)、“假性球麻痹”(22次)、“针刺治疗”(22次)、“针灸疗法”(19次)、“真性延髓麻痹”(19次)和“吞咽障碍”(15次)。自建库以来,前5位突显关键词分别为:针刺治疗(1973—2003年)、假性球麻痹(1986—1998年)、针灸治疗(1992—2007年)、延髓麻痹(1999—2006年)和针灸疗法(2002—2006年)。结论: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易行,但大多数研究样本量小,缺乏多中心、多地域协同合作。忽视了传统的针灸补泻手法,未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无法保证辨证论治,今后应重视针灸治疗本病的基础研究及针刺作用机制研究,进行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的治疗方案。
    • 杨晶; 张京兰; 王非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冰棉棒刺激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及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分化因子(GDF)-15的影响。方法将74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冰棉棒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舌骨上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幅值、血清GFAP和GDF-15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等级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SSA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舌骨上、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均缩短(P<0.05),最大波幅值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舌骨上、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幅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GFAP和GDF-15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冰棉棒刺激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冰棉棒刺激,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舌骨上、下肌群表面肌电图的吞咽时程及最大波幅值,降低血清GFAP和GDF-15水平。
    • 苏旻; 潘迅; 苏秋菊; 承诗琪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型通脑活络针刺法在脑卒中后并发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针灸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并发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运用改良型通脑活络针刺法,对照组运用常规阳明经针刺法。两组治疗10次后,观察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的指数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WST、SSA、DOSS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通脑活络针刺法在脑卒中后并发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确有疗效,值得推广。
    • 陈钰霖; 胡晓丽
    • 摘要: 目的:观察带针吞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中医嘉和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吞咽组和带针组,每组35例。吞咽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带针组给予带针吞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改良版洼田饮水试验(modified water swallow test,MWST)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等级变化情况。结果:吞咽组有效率为77.14%,带针组有效率为91.42%,带针组有效率高于吞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针组治疗后MWST评级、FOIS等级优于吞咽组,带针组治疗后SSA评分低于吞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针进行吞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能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饮食。
    • 付磊; 吴清明
    • 摘要: 介绍吴清明教授运用祛风化痰针刺法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经验.假性球麻痹多见于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属中医"中风"、"喑痱"等范围,证型多见于风痰型,吴教授在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治疗上针对病机施治,制定祛风化痰针刺法,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选用风池、完骨、廉泉及丰隆为主穴以祛风化痰,通利咽喉,开窍醒神.临证重视针刺深度、角度及手法操作,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张飞羽; 韦丹
    • 摘要: 李家康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角度将假性球麻痹归纳为八个典型证型,针对各个证型采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效果显著,其宝贵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 刘阳; 张丙泉; 龚锦; 陈学裕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温灸盒艾灸治疗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温灸盒艾灸治疗,两组均治疗2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与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均升高,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均降低(P<0.05);实验组的MCA、PCA、ACA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配合温灸盒艾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效果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 袁建; 刘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和摄食训练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观察两组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实验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疗效更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