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55894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国老年学杂志、北京口腔医学、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2017年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等;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凌天牖、尹晓敏、高义军等。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55894 占比:99.98%

总计:856043篇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文趋势图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研究学者

  • 凌天牖
  • 尹晓敏
  • 高义军
  • 彭解英
  • 翦新春
  • 李明
  • 庞丹琳
  • 李霞
  • 吴颖芳
  • 周晌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鑫
    • 摘要: 目的分析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特点、治疗要点,对比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80例OSF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曲安奈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包括口腔黏膜病损面积、最大张口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VAS评分、IL-6、TGF-β1均小于本组治疗前,最大张口度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面积(4.50±0.60)cm2、VAS评分(2.10±0.50)分、IL-6(12.45±3.50)ng/L、TGF-β1(8.10±2.80)μg/L均小于对照组的(5.50±0.80)cm2、(2.90±0.80)分、(15.60±4.50)ng/L、(11.10±3.20)μg/L,最大张口度(37.33±5.50)mm大于对照组的(33.50±4.5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OSF的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症状体征改善。
    • 王凤凤; 王涛; 李传真
    •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sal fibrosis,OSF)是一种上皮萎缩、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胶原纤维过度堆积及变性、微血管质量改变的慢性口腔黏膜疾病。早期无症状,之后逐渐表现为张口受限、黏膜发白僵硬无弹性、进食烧灼感尤其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重,个别患者表现为口干、咀嚼言语味觉功能减退。OSF具有恶变为口腔癌的倾向,癌变率高达7%~30%,因此,WHO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其纳入口腔潜在恶性病种的队列中。OSF对患者生活及精神有双重的折磨。早期对轻度OSF患者进行干预,减缓甚至终止疾病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OSF的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各种药物、高压氧及手术等方式方法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OSF方法,同时对OSF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药物方面主要围绕姜黄、丹参、芦荟、胎盘提取物等,在物理治疗方面集中于高压氧治疗,同时探索各种手术术式,兼顾口腔功能及美观修复术后缺损。目前OSF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尚未发现明确的根治疗法,对症实施个性化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依然是治疗OSF的主要方式。现综合国内外近年来针对OSF的治疗措施,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三方面阐述各种治疗措施研究进展,旨在为口腔科医生临床治疗OSF提供思路和依据。
    • 唐瞻贵; 成雨熹
    •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胶原沉积疾病,其特征是产生疤痕和组织纤维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500万OSF患者,恶性转化率为1.5%~15%,因此WHO也将其列入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的范畴。现对OSF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了解该病发病规律及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 宋韬; 何洪立
    • 摘要: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老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口腔黏膜纤维性变患者15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6)和研究组(n=77),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联合硫酸羟氯喹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口腔黏膜病损面积和张口度、炎症因子水平、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口腔黏膜病损面积降低,张口度变大,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黏度(MS)和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老年口腔下纤维性变患者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和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小黏膜病变区域面,增加张口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有效。
    • 周海; 吴超
    • 摘要: 目的评估丹参酮+曲安奈德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sal fibrosis,OSF)患者的效果及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荆门市京山仁和医院收治的86例OS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43例,行丹参酮+曲安奈德治疗)和对照组(43例,行曲安奈德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张口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黏膜病损面积、用药不良反应、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张口度、VAS、黏膜病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生化指标、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张口度、VAS、黏膜病损面积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结论对OSF患者行丹参酮+曲安奈德治疗,能够增强疗效、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降低疼痛程度、减少黏膜病损面积、不增加不良反应。
    • 徐清瑜; 张大河; 周晌辉
    •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是一种癌前病变,其恶性进展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包括咀嚼槟榔、饮食习惯和不良口腔环境等,尤其与咀嚼槟榔关系最为密切。我国湖南、海南等地居民有咀嚼槟榔的习惯,导致OSF和口腔癌高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口腔癌的治疗方法有所发展,但其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因此,要提高OSF癌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应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本文就目前OSF癌变防治策略研究进展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颜倩; 曹佩琳; 刘奕
    • 摘要: 目的 探讨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RBL-2H3)细胞和大鼠过敏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RBL-2H3细胞,分别以25、50、100μg/ml的丹参和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处理24小时后,比较各组细胞脱颗粒、β-氨基己糖苷酶含量、组胺含量及蛋白(p-p38、p-cJNU、p-Syk)表达。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丹参注射液组、剔除目标成分后注射液组、正常组和阳性对照组(天花粉蛋白)各8只,按照临床等倍剂量分别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组、剔除目标成分后注射液组、生理盐水及天花粉蛋白。比较各组大鼠血清被动阿瑟斯反应、肺组织病理结构、组胺含量和总IgE浓度。结果 在RBL-2H3细胞中,丹参和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干预组RBL-2H3细胞的脱颗粒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组胺含量和p-p38、p-cJNU和p-Syk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相同浓度的丹参和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干预下,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组细胞中的这些指标显著低于丹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大鼠中,丹参和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干预组SD大鼠被动阿瑟斯反应、肺组织病理损伤、SD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组胺含量和总Ig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组显低于丹参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丹参注射液,剔除目标成分后的丹参注射液可减弱RBL-2H3细胞和大鼠过敏反应。
    • 周晌辉
    •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潜在恶变可能的口腔黏膜疾病,与咀嚼槟榔密切相关。1952年,Schwartz[1]首次报道发生在东非印度人中的“特发性黏膜萎缩症”。Lal和Joshi首次在印度描述了这种情况并定义了OSF。随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OSF为“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其在口腔黏膜下形成纤维带,最终导致严重张口、包括舌运动限制”。1956年Paymaster[12]首先描述了OSF的恶性潜能。由OSF恶性演变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目前已逐渐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黏膜癌变途径。
    • 翦新春; 高兴
    • 摘要: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能形成瘢痕、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均有咀嚼槟榔的习惯。研究证实,嚼槟榔、吸烤烟和饮白酒可增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风险。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内广泛的胶原纤维沉积、上皮固有层或其下结缔组织内的局部炎症改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癌变发生率为7%~30%。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采用曲安奈德和丹参酮注射液行黏膜下局部注射,对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及口腔黏膜的烧灼痛效果良好,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本文就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因、致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道们临床参考之用。
    • 郭锦材; 谢辉; 吴昊; 童铁军
    • 摘要: 目的 系统性地评价姜黄素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到2019年6月30日,搜集姜黄素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5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姜黄素改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改善张口度方面,治疗1个月后,姜黄素疗效不如番茄红素等控制组;但治疗2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姜黄素组和控制组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烧灼感改善方面,治疗3个月后,姜黄素的疗效比控制组更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2个月和6个月后,姜黄素组和控制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改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等症状.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和质量不高,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