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人
叙述人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专利文献257322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读书、文艺评论、家庭教育:幼儿版等;
叙述人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陈晓明、欧阳明等。
叙述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7322篇
占比:99.88%
总计:257628篇
叙述人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陈晓明
- 欧阳明
- 吴文薇
- 耿占春
- 仵从巨
- 傅隆基
- 冯亦代
- 刘友宾
- 单有方
- 吕东亮
- 吴义勤
- 唐娜
- 唐跃
- 小岸
- 张莉
- 曹家治
- 权文兰
- 李庆信
- 李懿
- 栾振国
- 汪政
- 谭学纯
- 费振钟
- 贾平凹
- 邓全明
- 陈法春
- H.戈尔尼茨卡娅
- maicha
- 丁子钧
- 丁胜如
- 乔宗玉
- 乔焕江
- 于立新
- 亦平
- 付英海
- 仲跻昆
- 伊人
- 何士光
- 何嵩昱
- 何满子
- 何群立
- 何言红
- 余连祥
- 侯迎华
- 修倜
- 倪立秋
- 冬梅
- 冯汉华
- 冯鲜
-
-
陈蕾
-
-
摘要: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具备多重视角的叙述人形象.叙述人站在日记背后对莎菲在爱情中的软弱、生活中的不幸进行思考,是小说中体现理性精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形象.基于"日记"的第一人称写作形式,叙述人以"我"的口吻与莎菲构成同一形象的不同分身.丁玲正是通过塑造了叙述人的形象使小说超越一般的爱情主题,反映出"日记"形式对建构"五四"时期个体对自我、情感的理性认识起到的作用.而这两个形象身上的不同特质在小说文本中也时常造成人物间的矛盾,使情节与叙事在互渗过程中构成故事的多重性效果,为表现"五四"时期复杂的思想"启蒙"历程提供了一种可写的范式.
-
-
-
-
林超然
-
-
摘要:
赵子、钱丑、孙寅、李卯……《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十二地支里的''子丑寅卯'',被作家木糖信手拈来随意搭配一下,就成为小说《灯火味道》中人物的名字。这种临时性的组合,这种无名化的处理,为的就是让人物面目模糊深隐于芸芸众生无法认出,为的就是让小说得以摆脱与生活的某种机械的僵化的对应。只有走出一城一域的局限,走出具象的特定的个体类型,小说才可能写出众生的故事,写出人类的故事。
-
-
段世栋1
-
-
摘要: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曾经读过作家余华写的小说《活着》,客观中立的叙事立场、温情深沉的情感基调,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总感觉作家太过冷漠。仅仅是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没有对主人公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同情。
-
-
-
-
摘要:
在训练场上,他们个个能上刀山下火海,受伤了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冲锋,这时他们是钢铁战士,是不可战胜的特种兵。在父母眼中,他们是证书、奖章背后那个让自己又自豪又掩不住担心的大孩子。在爱人心中,他们永远是视频中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看得见摸不着。除了军人的角色,他们其他的身份是否合格呢?特种关系:夫妻叙述人:杨莹莹被叙述人:杜磊职务:海军陆战队队员上士整理:
-
-
权文兰
-
-
摘要: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视点(立足点)设在该(他)人物位置上,它们是叙述人要描写或强调的对象,这个视点反应了叙述人的主观性。这种按人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也有相似的特点,只是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也常常把视点设在叙述人要重点描写的处所、对象、抽象概念等,而不仅仅是“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显示出一种视点转移现象。
-
-
权文兰
-
-
摘要: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 “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视点(立足点)设在该(他)人物位置上,它们是叙述人要描写或强调的对象,这个视点反应了叙述人的主观性.这种按人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也有相似的特点,只是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也常常把视点设在叙述人要重点描写的处所、对象、抽象概念等,而不仅仅是“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显示出一种视点转移现象.
-
-
-
孙德喜1
-
-
摘要:
2003年初,亚伯拉罕·蝼冢在《诗歌报》论坛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神性写作》~①,提出了''神性写作''(spirituality writing)的概念。阅读了他的这篇论文后,人们了解到这个原名叫白宗彝的中国学者针对诗歌创作而提出的这个概念。在蝼冢看来,诗和诗人所面对的是一个清醒的,但是又被遮蔽的真理。诗歌、哲学、宗教三位一体的取向为其根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