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破坏机制

变形破坏机制

变形破坏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222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山地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等;变形破坏机制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润秋、徐卫亚、冯文凯等。

变形破坏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2226 占比:99.85%

总计:82346篇

变形破坏机制—发文趋势图

变形破坏机制

-研究学者

  • 黄润秋
  • 徐卫亚
  • 冯文凯
  • 徐湘涛
  • 柴贺军
  • 石崇
  • 邓辉
  • 何铮
  • 刘云鹏
  • 刘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天阳; 刘中原; 陈以超
    • 摘要: 地下洞室、地下采矿、引水隧洞工程中,岩体会直接与地下水作用,由此导致的突水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工程安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破坏行为特征和裂纹发展规律等变形破坏行为都与无水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入了解水力耦合作用下岩体宏细观变形破坏机制,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系统综述了水力耦合岩体变形破坏方面研究的进展与成果。简述了水力耦合下岩体力学特性,重点分析了水力耦合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声发射AE、计算机断层摄影CT和微观扫描电镜等现代辅助试验技术在细观变形破坏分析中的应用。这对评价岩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借鉴意义。
    • 丁爱红; 韩辉; 邵亚凯
    • 摘要: 为了保障研究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滑坡地质灾害,分析了研究区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得到了该滑坡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厚度变化、规模大小及滑带发育情况以及滑坡潜在滑动面及数量、潜在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强度参数,可作为支挡的构造物地基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根据试验选取合理的参数计算滑坡的稳定性,分析论证失稳破坏机理模式、滑坡发展趋势及规模;并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和工程施工等提出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和建议,采用抗滑桩及排水防治工程措施相结合方案。研究为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和监测预防措施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罗世毅; 黄黎明; 唐修益
    • 摘要: 利用工程地质层次分析方法,对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潜在不利要素进行定性识别;利用定量分析,评估初始地形、改变地形和考虑长历时降雨的坡体稳定性系数劣化规律;利用多期次地面调查和安全监测,评估不稳定斜坡的运动方向、范围和厚度,结合现场情况,提出综合处置建议。主要结论如下:不稳定斜坡是后部陡崖岩体崩落向前滑移演化而成的崩滑堆积体,坡体表层的膨胀土+土岩界面+全强风化砂页岩等易崩解扰动岩体是坡体变形蠕滑的物质基础;自然状态下,初始地形斜坡稳定性系数1.071,三级坡开挖下斜坡稳定性系数1.049,开挖使得坡体由基本稳定变为欠稳定状态。降雨到6月中旬,坡体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工程开挖是诱发因素,长时间降雨造成滑面岩土体饱水劣化和前缘来不及疏排形成超孔压才是坡体加剧蠕滑的主导因素。研究成果可以为临近工程提供类比依据和借鉴。
    • 刘爱明; 赵欧阳; 吉锋; 赵平光; 高翔
    • 摘要: 高田滑坡位于夹江县,区内地形变化大,洶各切割强烈,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受强降雨彩响,滑坡体局部发生蠕滑现鼠。通过地质勘探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虚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论证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田滑坡地形东南离西北低,剖面山呈“陡-缓-陡-缓”形态,滑体平均厚药7.0m,体积10.92×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基岩为白垩系粉砂质泥岩,滑面为岩土基履面,从变形破坏特征看,滑坡总体上属于滑移-拉裂型、牵引式滑坡。根据极限平衡方法,滑坡在自重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自重工况下属欠稳定状态,需采取防治措施治理。
    • 韩重; 张仁成; 李立瑞; 汪艮春
    • 摘要: 以印尼某火电厂涉外项目A2—A4区的问题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勘、实际变形失稳过程、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研究了该地人工边坡失稳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边滑坡加固措施的作用效果及合理性.所得主要结论:A2—A4区人工边坡变形失稳机制主要为软弱地层(煤层)切穿暴露所造成的组合滑移以及坡体沿土岩分界面所造成局部变形,变形破坏模式接近圆弧滑动,人工边坡中的软弱夹层是导致边坡失稳的主控因素;A2、A4区综合考虑桩锚+坡面锚杆的方式进行加固,煤层和全风化泥岩及上部土层内的组合变形没有发展贯通趋势,边坡整体安全.A3区在加固作用下存在沿二级坡脚+煤层+全风化泥岩+上部土层内越顶组合滑移风险以及基坑开挖造成基坑侧壁坍滑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监测.
    • 蒋新会; 张金铸; 刘胜
    • 摘要: 2017年9月27日,新疆头屯河中上游河道左岸山体边坡发生滑坡.通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调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得到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利用传递系数法分别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评价,为头屯河楼庄子水库左岸山体滑坡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参考.
    • 蒋新会; 张金铸; 刘胜
    • 摘要: 2017年9月27日,新疆头屯河中上游河道左岸山体边坡发生滑坡。通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调查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得到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利用传递系数法分别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评价,为头屯河楼庄子水库左岸山体滑坡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参考。
    • 邓广哲; 刘华
    • 摘要: 为了研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机制及相应的控制对策,以金川煤矿8202工作面回风顺槽为研究对象,针对深部软弱破碎岩层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问题,采用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裂隙发育岩体巷道及典型支护结构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了巷道围岩裂隙发育,易吸水膨胀,锚杆支护潜力未有效发挥等造成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因素。基于现场围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数据分析,并通过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方式下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浅部注浆支护封堵围岩裂隙、锚杆锚索支护配合锚索梁形成多层组合拱的联合支护方式。确定了对巷道围岩破碎严重区段进行注浆,锚杆长度3 m,锚索长度9 m,挂梁锚索长度6 m,锚索梁长度3.8 m,采用11#工字钢,全断面采用W钢带及金属网护表的主要支护参数。结果表明:新方案实施后,巷道表面位移较原方案平均降低72.8%,顶板下沉量大幅度减小,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大变形,维护巷道长期稳定。
    • 邓广哲; 刘华
    • 摘要: 为了研究深部软岩巷道变形机制及相应的控制对策,以金川煤矿8202工作面回风顺槽为研究对象,针对深部软弱破碎岩层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问题,采用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裂隙发育岩体巷道及典型支护结构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了巷道围岩裂隙发育,易吸水膨胀,锚杆支护潜力未有效发挥等造成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因素.基于现场围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数据分析,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方式下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浅部注浆支护封堵围岩裂隙、锚杆锚索支护配合锚索梁形成多层组合拱的联合支护方式.确定了对巷道围岩破碎严重区段进行注浆,锚杆长度3 m,锚索长度9 m,挂梁锚索长度6 m,锚索梁长度3.8 m,采用11#工字钢,全断面采用W钢带及金属网护表的主要支护参数.结果表明:新方案实施后,巷道表面位移较原方案平均降低72.8%,顶板下沉量大幅度减小,该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大变形,维护巷道长期稳定.
    • 刘洪波; 李水江; 叶永康; 梁崇旭
    • 摘要: 以砂土边坡为研究对象,建立室内试验模型,并采用图像采集和分析技术获取土体变形过程.同时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滑坡三维模型,分析边坡内部剪切带和变形破坏机制.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边坡剖面、剪切带(滑动面)处土颗粒位移场分布后发现:当土体完全失稳失去承载能力时剪切带完全贯通,滑移体内土体向下加速滑动;土体破坏失稳以后,边坡出现由坡顶贯通至坡趾上方的滑动面,滑动面上部接近圆弧状,下部水平呈直线型;随着加载的持续,土体受影响的范围增大的同时,位移也越来越大;剪应变云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剪切带贯通形成圆弧滑动面的过程,并且随着加载的持续,出现明显剪应变的区域由坡顶向下发展,剪应变主要集中在剪切带区域;边坡受载时边坡内部测点均经历土压力缓慢增大、快速增大、下降后趋于稳定3个阶段,以受荷面中心点向水平、竖直2个方向,土压力逐渐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