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
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

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3-09-23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杂志社

会议文集:第十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θ值法估算我国民间金融规模、计量分析我国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交互影响效果,建立了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变量的误差修正(VEC)模型,揭示了二者的交互影响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民间金融良性发展路径选择及监管对策,提出发展民间金融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文使用我国80家城市商业银行1997-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在信息协同理论下银行的业务多元化战略对其绩效的相关性影响的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提升业绩;非利息业务内部的多元化通过影响贷款质量进而与银行风险形成正相关关系,但只在具有信息协同效应的样本银行内得到体现.不同层次内的业务多元化具有不同的绩效表现,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监管部门优化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3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基于资本异质性视角,使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信贷行业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资本约束下不同资本特质银行的信贷行业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柔性资本特质银行与多选择资本特质银行都会显著扩张高风险行业的信贷;但多选择资本特质银行在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扩张更激进;刚性资本特质银行则趋向于缩减各行业信贷规模.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实施差异化监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 摘要:利用kumbhaka & Parmeter(2009)提出的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探讨了政府管制和利率市场化这两种效应对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管制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政府管制的影响力更强.(2)商业银行并不存在“高利差”,平均而言,净利差高出其理论水平7.88%.(3)相对于全国性银行而言,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较高的净剩余,受政府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证实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实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不同类别的银行应当差别化对待.对于那些经营绩效良好、内部改革已经完成的银行来说,可以适当加速其利率市场化进程,而对于那些经营绩效较差,内部改革尚未完成的银行来说,则需要提供一些政策性的保护,保证一定的利差水平来完成其内部改革.
  • 摘要:为提高监管资本体系的损失吸收能力,探寻监管资本弹性要求方式的理论依据,本文对操作风险监管资本与其度量精度间的联系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分布特征参数影响下,随监管资本递增,度量精度可能递增或递减,当置信度变动时,监管资本及其度量精度相对于形状参数和频数参数灵敏度的变动趋势完全相反.实例分析表明,当置信度99.9%时,形状参数是影响监管资本及其度量精度的主要参数,因而随监管资本递增,度量精度会加速变差.为此,监管资本要求须反应其度量精度变动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即根据监管资本度量精度,在一个弹性范围内梯次地配置监管资本.
  • 摘要:地方政府对银行系统金融资源的争夺,造成了银行中介的区域分割以及地区之间资金流动不畅,并导致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分割.中央政府强化金融权威,其重要目的是抵御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清除地方行为等非经济因素对市场化改革的干扰.本文测度并考察了中央政府的金融控制对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金融控制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参与对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存在阻碍效应,而间接的、从监管出发的金融控制策略则推动了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 摘要:本文构建了货币国际化、热钱与国际金融安全的核心指标组,利用美国、英国和日本1987-2011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汇率波动性与热钱和货币国际化之间的面板Grange因果关系.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度量了宏观经济与金融变量对汇率稳定性的冲击.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汇率稳定性的波动主要受自身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和热钱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选取发达国家为样本,自身金融发展程度较高.但提高货币国际化,抑制热钱频繁涌入流出,能加强金融安全.
  • 摘要: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国外资本、金融资本与真实资本三者之间要适度发展,资本形成不足或过度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只要资本的形成过程和转换机制由市场主导,偏离适度的资本在市场机制下就会自动恢复到适度状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进一步地,本文运用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外资本、金融资本、真实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资本深化率和国外资本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社会总资本比率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与融资结构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真实资本深化率和金融资本与真实资本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此外,为进一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加入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对外开放度三个控制变量,研究发现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供给的外部硬性约束完全消失,美国长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债务的货币化,不仅导致全球美元的泛滥及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而且也给美元流入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作为美元持续净流入国,其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正面临着来自美国与美元因素的严峻挑战.本文将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美国经济因素抽象为美元无限供给弹性,利用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别论证了美元不断量化宽松冲击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元信用的不断扩张,将使我国经济结构虚拟化,形成相对发达的虚拟经济与不断萎缩的实体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格局,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又决定了无法支撑这种二元结构,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 摘要: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规律,其对微观企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2003-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A股季度数据为样本,深入研究了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现金持有具体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结果发现:(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会越高;(2)代理问题越严重的公司,其现金持有量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关系更敏感;(3)对于受融资约束更严重、成长性更好的公司,其现金持有量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关系表现的更为敏感;(4)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可以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现金持有间的敏感性;(5)因政策不确定性而增加现金的持有会降低公司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该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与公司代理问题的存在,因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而增加现金持有会带来现金持有价值的额外损失,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可以减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以及推进市场化进程对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其体系的发展与变迁。对县域金融监管缺失与真空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县域金融监管缺失与真空的影响及原因,包括:县域金融监管真空加剧县域金融边缘化,金融监管缺位加速县域金融监管公共服务缺失,县域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出现偏差等。
  • 摘要: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时,是选择央行直接救市这种隐性的全额担保制度还是采用事前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央行直接救市存在很大质疑,认为其破坏了市场规则,引发了剧烈的道德风险,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并不严重,因此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仅处于理论探讨阶段.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并入侵实体经济之后,银行系统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才引起我国政府重视.本文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水平的视角,通过引入一个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加入系统性风险的假设,以探讨隐性全额担保机制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劣.研究发现:(1)与央行直接救市相比,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降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不确定性,且其调控结果可评价;(2)存款保险制度内生化银行提高自身风险的成本,降低了道德风险,即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变高.
  • 摘要:依据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界定标准,格莱珉银行具有政策性金融质度的规定性,属于政策性金融制度理论范畴.本文阐述了尤努斯创办格莱珉银行的动因:保障农村强位弱势群体的金融发展权与金融平等权。介绍了格莱珉银行贷款对象的政策性金融属性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探讨了格莱珉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从尤努斯乡村银行对弱势群体持之以恒的非营利性金融服务中,我国也更加坚信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持久性,中国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政策性金融业务经营行为的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必不可少,但应该适度有限等。
  • 摘要:经过资本市场化改革后的国有银行表现出两种现象:一面是银行层面业绩呈爆发式增长;另一面却是宏观层面存差持续扩大和债权结构失衡等与实体经济日益脱节,这表明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改善的同时并不必然带来宏观整体效率的增进.本文认为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功能市场化,即由财政替代功能转向市场金融功能;对于国有银行功能演进而言,资本市场化改革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长期而言,更需要国有银行资产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中,增量改革比存量调整更为重要,其功能转化将取决于新市场金融要素的成长速度与竞争压力程度,其中内生性金融力量的成长对于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制度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测度中国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无论在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研究范围与测度标准却仍未达成一致.本文围绕风险扩增指数,并利用最大熵原理构造市场性、规模和复杂性三结合的综合体系,对我国上市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进行测度.其优势在于相对SII和VI指数,风险倍率扩增指数更为灵活,经济意义更显著;采用综合指标而不是以简单的单一指标加权方式进行测度,使得到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在构造综合指标过程中利用最大熵原理赋权并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最优权重,避免单纯主观赋权造成的偏误,使评价结果更可靠.结果表明,对我国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的评价并不主要依赖规模,监管当局应更多关注金融机构业务的复杂性,重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 摘要:由政府掌控金融资源,构成了中国金融业的一大特色.地方政府投资参股银行机构,是一种模糊产权形式,也是一种过渡产权形式.由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较为清晰,且主要集中在几家银行中,因而本文将研究的视角放在地方中小银行上。本文阐述了地方政府控股下的地方银行产权制度理论。描述了体制外产出的扩大与地方银行产权的介入。介绍了地方政府的“准中间层”地位与地方银行产权的独特性。提出国家允许地方产权进入银行体系在于提升整体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析了地方政府资本引入地方银行产权结构存在的缺陷与风险,并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须进一步深化,扶持和培育诱致性银行制度变迁主体等建议。
  • 摘要:文章构建一个双边随机边界模型,对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的影响能力及其对实际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不同的影响能力对资本充足率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更强的影响能力,双方的综合影响结果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比均衡资本充足率低22.26%,中国商业银行对当前以及过渡期内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监管当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行业信息和个体信息的深度了解,并有效推动银行的差异化监管.
  • 摘要:金融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为此,本文从金融风险的视角出发,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等方法,从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美国不同市场间的CDO风险冲击效应,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协整分析、误差修正等模型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我国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和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CDO风险会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在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之间产生冲击和传导效应;市场传导的链条越长,短期内风险冲击效应越弱,长期内风险冲击效应则保持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CDO风险在股市中的传导和聚集效果会越来越明显,进而引发市场动荡.
  • 摘要:本文研究是在充分结合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基础上,同时结合高管个体特征论证薪酬结构因素和“精粹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体制因素对金融行业内CEO风险选择的激励约束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揭示,在金融行业内公司CEO风险态度中性条件下,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中现金薪酬对CEO的风险选择和配置具有显著的约束效应,尤其是通过约束CEO增加可以用市场交易来掩盖的系统风险的行为而降低公司总风险,同时现金薪酬对于约束CEO增加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掩盖的非系统风险行为的激励远低于其对约束CEO增加可以用市场交易来掩盖的系统风险的行为的激励;同样对于基于股票价格波动的潜在权益薪酬而言,其对CEO的风险选择配置的约束效应显著,与现金薪酬对CEO风险选择的约束效应一致,同是激励CEO主要通过降低系统风险进而控制公司总风险水平,但整体上潜在权益激励对CEO风险选择约束幅度低于现金薪酬的约束幅度。而对于以“精粹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体制因素而言,“精粹模式”对CEO风险及其组合的选择配置直接激励约束效应相当小,主要体现在约束CEO增加公司非系统风险的行为方面,但是其通过作用于薪酬结构对CEO风险选择激励约束效应而影响最终的CEO风险选择的间接影响较为显著。同时也给出了以“精粹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体制因素对我国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设计及其预期目标影响的经验证据。
  • 摘要:投资者过早的兑现盈利而过久的持有亏损头寸的行为被称为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在金融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现象,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股票投资者存在处置效应,但由于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在交易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我国期货投资者是否存在处置效应仍是一个未知问题.本文使用2007年到2012年间8725个期货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期货投资者存在处置效应,其强度高于国外成熟市场,但只相当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处置效应的一半,而且投资者的经验弱化了处置效应的强度.同时处置效应是投资者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偏差,它会降低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期货市场投资者教育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摘要:普通商品与金融产品在资本聚集度和价格波动模式上表现出相似性和相关性的现象可以称为商品金融化.本文将资本轮动要素引入乘数加速数模型,基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阐释不同金融化程度商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并将因子分析与向量自回归模型相结合,对不同金融化程度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总体通货膨胀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品金融化程度不同,其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也不同,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的驱动效应越明显,并且与通货膨胀的互动表现为双向性;中等金融化程度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货膨胀具有单向影响;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商品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驱动效应.因此,区分商品金融化程度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针对性.
  • 摘要:学界对金融稳定与不稳定的解读莫衷一是,但存在内部一致性.本文融合金融不稳定理论的融资因素,基于耦合模型对1990~2011年间我国的金融稳定程度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金融稳定性良好,但近年来其提升趋势较弱,阻碍了与经济增长良性耦合态势的进一步改善.1997、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均降低了金融稳定程度,但相应耦合态势显著不同,体现了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能力的提升伴随着金融脆弱程度的增强.未来要想提升金融稳定性,必须放缓融资规模的上升速度,有效改善融资质量,并且积极应对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融资环境的冲击.
  • 摘要: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分别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和金融集聚指数进行测度,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的TFP增长效应与区域因素有关,银行业集聚对TFP增长的贡献大于证券业集聚.保险业集聚对TFP增长效应存在消极作用,其中,以中、西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金融集聚促进TFP增长的政策建议.
  • 摘要:为了考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结构相依与突变特征,文章结合GJR-GARCH模型探讨人民币汇率市场的“杠杆效应”,并引入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与藤Copula模型,重点研究两次汇改以及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在四个阶段的非对称动态相依及结构转换特征.研究表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民币汇率第一次汇改的临界点,但在捕捉第二次汇改临界点方面却存在一定的滞后反应;同时,该模型对美联储采取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捕获,也表现出较好的能力;在捕捉人民币汇市之间的相依结构方面,采用t-Copula的藤结构在整体上表现出良好的刻画效果.
  •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紧迫性.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并使新兴经济体承受着资金泛滥的后果.源于金融霸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了新威胁.建立我国的金融理论体系,防止资金跨境异动,构建并维护我国的金融定价权是维护和捍卫我国金融安全的初步思考.
  • 摘要:在考虑住宅报酬率风险溢价因子和时变性的基础上构建的住宅基本价值模型有效捕捉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住宅房地产市场真实住宅价格的动态演化特征.在真实住宅价格与住宅基本价值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偏离的情况下,本文将真实住宅价格分解为住宅基本价值与住宅价格非基本成分两个部分.以住宅价格非基本成分为基础,考察了住宅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特征;认为2003年—2008年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真实价格衡量的住宅房地产价格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泡沫问题.通过对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定量评估,我们发现房地产限购对于抑制住宅房地产投机需求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强度要大于房产税;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住宅价格非基本成分具有显著作用,其政策效果要优于存贷款基准利率;房产税和真实存款基准利率对住宅价格非基本成分具有负向影响,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