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7-05-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四川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情况、原发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回顾性调查1998年5月~2003年4月北京地区8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收治ARDS患者。结果383例ARE)S患者占同期ICU收治危重病人的4.5%;脓毒症(21.7%)、肺炎(16.2%)、大手术(13.1%)、重症胰腺炎(12.8%)及严重创伤(10.7%)是最常见原发病;ARDS起病距原发病出现时间为(61.8±43.7)小时。ARDS总病死率为52.0%,对病死率分别以年龄、性别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病死率仍有明显差异(P<0.05)、对APACHE.Ⅱ评分进行调整后的病死率5年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脓毒性休克(36.2%)与心功能衰竭(20.6%)是主要死亡原因,仅14.6%患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ARDS是北京地区ICU中常见危重症,死亡率仍较高,且近年来并未下降。
  • 摘要:目的:研究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erformation,CLP)后早期,外源性泛素(exogenous ubiquitin)对小鼠血清NO、NOS和肺部损伤的影响。方法77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CLP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CLP+泛素组(UB组)。CLP术后6小时,CLP组和SHAM组分别处死7只小鼠进行标本采集;UB组则按10mg/kg尾静脉注射泛素。三组按术后7、8、9小时三个时间点分别处死7只小鼠采集标本,对血清NO水平、血清total-NOS和iNOS活性,及肺含水量进行测定,并观察各组的肺组织病理改变、比较肺损伤评分。结果CLP组与UB组血清NO水平、血清tNOS和iNOS活性在术后7、8和9小时均不存在明显差异;术后9小时肺含水量(UB组75.99±1.49,CLP组79.4l±1.54,P<0.05)及术后7小时的肺损伤病理评分(UB组2.36±0.24,CLP组3.70±0.89,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LP术后早期,单次静脉给予泛素,可以显著改善小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并可能一过性地减轻肺损伤程度;但不影响血清NO水平和组织细胞损伤逐步加重的趋势。
  • 摘要:目的观察我院中心ICU中不同病因(肺源性或肺外源性)所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ICU近2年来收治的ARDS病人共62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不同病因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指标的差别。结果二组总死亡率相近,但肺外源性ARDS患者预后包括住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指标明显好于肺源性ARDS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死亡患者多为高龄;而肺源性ARDs患者住院时间长,呼吸机支持时间较长,治疗难度大。结论肺外源性或肺源性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和预后有较大差异,治疗应有所侧重。
  •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 α)及相关基因在缺氧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缺氧对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肺泡上皮细胞加入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制作细胞缺氧模型,将小分子干扰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 SmalJ interference RNA,HIF-1 α siRNA)有效的转染至细胞内,实验分为8组:常氧组,缺氧4、24、48小时组,HIF-1 α siRNA转染后常氧组,缺氧4、24、48小时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及WestBlot方法检测HIF-1 α、Bnip3、Nix mRNA表达及其蛋白含量情况,同时利用Hoechs33342染色法来观察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并比较各组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缺氧4小时开始出现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缺氧后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常氧组(P<0.01),随缺氧时间增加凋亡增加(P<0.05),小分子干扰后细胞凋亡率明显较未转染组降低(P<0.01),同时缺氧还可以诱导HIF-1 α蛋白的表达,随缺氧时间增加而上升(P<0.05),小分子干扰后HIF-1 α mRNA、蛋白较未转染组降低(P<0.05),两者间存在正相关,而Bnip3、Nix mRNA及:Bnip3蛋白表达并没有受缺氧及小分子干扰的影响变化(P>0.05)。结论缺氧可以诱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HIF-1 α参与了缺氧诱导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HIF-1 α siRNA可以干预缺氧引起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
  • 摘要:越来越多的重症病人需要长时机械通气。从1985年发展了两种经皮气切的方法,Griggs法和CBR法。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气切方法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外科ICU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支的121例气管切开的病人。两组经皮气切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加以比较。结果61例病人通过Griggs法切开,60例病人通过CBR法切开.平均年龄分别是51,8+/-18岁和51,4+/-17岁。气切平均需时12,3+/-17,5分钟和13,8+/-4,9分钟(p=0,89);Griggs组中有19例病人出现术中并发症,CBR组有3例并发症(P<0,0002);术后延迟并发症的比较通过电话调查ICU出院病人,Griggs组的病人有11例出现并发症,CBR组有3例。结论两种气管切开在手术方面没有差异,但是Griggs法切开相对于CBR法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并发症也有增高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外原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PS(Curosurf)]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ALI)婴幼儿患者脱机及呼吸力学影响。方法体外循环术后患婴12例术后出现ALI和脱机困难,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固尔苏进行治疗,观察血气、呼吸力学变化及脱机情况。结果气管内给药后婴幼儿患者自主呼吸平稳,自主呼吸频率明显降低,由用药前的(56.1±8.9)bpm下降到(36.4±10.9)bpm(P<0.01),自主呼吸潮气量明显增加,由(5.2±2.10)ml/kg上升至(10.7±2.5)ml/kg,P<0.01),三凹症消失,胸骨凹陷减轻,PaC02明显降低,由(66.3±18.2)mmHg下降到(46.1±14.4)mmHg;气道峰压(PIP)由(36.18±10.25)cmH20下降到(25.11±5.14)cmH20(P<0.01),肺静态顺应性((Cstat)在用药后1h开始上升,6h达峰值(P<0.01),由治疗前的(1.49±0.65 ml/(cmH2O·kg)上升到治疗后6h的(1.95±0.50)ml/(cmH2O·kg);气道阻力(Rstat)在用药后1 h无显著变化,2 h后开始下降,4 h后下降较显著(P<0.01),治疗后6 h达谷值(P<0.01),由治疗前的(128.17±26.34)cmH2O/(L·s),下降到治疗后6 h的(78.56±18.22)cmH2O/(L·s)。12例婴幼儿患者用药后均撤机成功。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固尔苏可明显改善心脏病婴幼儿患者术后呼吸力学指标,提高肺肺动态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患婴呼吸功耗,使呼吸机撤离容易。
  • 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核因子-κB(NF-κB)的信号转导,以及盐酸氨溴索(AMB)对其影响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其中90只,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6组(n=15),A组无菌生理盐水(NS)0.5ml腹腔注射1h后,再腹腔注射NS 0.5ml;B组腹腔注射AMB10mg/kglh后腹腔注射NS 0.5m1.;C组腹腔注射NS 0.5ml lh后腹腔注射LPS 5mb/kg;D、E、F组分别腹腔注射AMB 5、10、20mg/kg后1h腹腔注射LPS 5mg/kg。各组分别按1、2、4 h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5只。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水平,并测定BAILF中乳酸脱氢酶(LDH)与总蛋白量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肺组织细胞胞核中NF-κBp65、胞浆中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第二部分选择18只大鼠按上述分组法随机分为6组(n=3),A、B、C、D、E、F组,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腹腔注射NS(A、B组)或腹腔注射LPS(C、D、E、F组)后4 h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第一部分:与A组比较,C、D、E、F组。BALF中L,DH、总蛋白量、TNF-α、IL-1β和MIP-2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与C组比较,E、F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或0.01)。与A组比较,C、D、E、F组肺组织细胞中的NF-κB p65与JNK表达明显增多(P<0.01),而IκBa的表达量减少(P<0.01);与C组比较,E、F组NF-κB p65与磷酸化JNK的表达减少(P<0.05或0.01),而IκBα的表达量增多(P<0.05或0.01)。第二部分:A、B组肺组织形态学正常,c组呈明显的肺损伤病理形态学改变,D组肺损伤程度与C组相似,E、F组肺损伤程度较c组减轻。结论AMB可以减轻LPS诱导大鼠ALI,其机制与抑制肺组织细胞NF-κBp65与JNK的活化,并促进IκBα的表达,以及下调TNF-α、IL-1β和MIP-2的表达有关,且呈剂量依赖性。
  • 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对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n表达的影响和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制作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ALI组、LMWH组,观察:NF-κB和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n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ALI组肺组织NF-κB活性显著增强;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n明显表达于内皮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P均<0.05);LMWH组NF-κB、ICAM-1、P-selectin活性降低,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明显减轻(P均<0.05)。结论NF-κB活化在ALI发病机制中起作用,NF-κB参与活化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并且调控ICAM-1、P-selectin基因的表达进而造成肺组织损伤。低分子肝素通过改善微循环,间接抑制NF-κB活化,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黏附进而减轻肺损伤。
  • 摘要:ICU中的病人常有焦虑、紧张、恐惧、不安、疼痛和不适,少数病人可伴发精神症状或四肢抽搐,再加上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影响,常需要应用镇静、镇痛剂。从而达到病人安静,解除忧虑或减轻疼痛,促进睡眠及消除病人与呼吸机对抗等目的。在ICU应用镇静、镇痛药物过程中,对应用药物后的观察及护理特别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需要及用药后的效果观察和护理。
  • 摘要:与常规手术气管切开及经皮气管切开相比,环甲膜穿刺置管术对组织损伤小,愈后美观;操作简便、快速;对于紧急发生的威胁到病人生命的气道阻塞(大量痰液阻塞)和氧供障碍,需要通过吸痰管吸痰且不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此方法更符合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
  • 摘要:大便失禁是危重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大便失禁会导致病人肛门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甚至发生破溃,重度感染,如果采用一次性气囊导管,在护理工作中将会取得良好效果,极大减轻了护理工作中的负担及难度,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现将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 摘要:目的术后应激性精神障碍在ICU发病率较高,以老年人较多见。我院2001~2006年共22例病人,年龄在55~71岁以男性老年人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对亲人辨认不清、语言无逻辑性、视物时大时小、幻视幻觉、有的患者恐惧、情绪愤怒逃脱等行为。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老年术后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增多,应引起ICU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努力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在ICU术后的病人发现精神表现异常情况,首先想到应激性精神障碍发生,临床症状较轻者给予肌注安定镇静和精神安慰治疗。临床症状较重者我们给异丙酚药物静注0.05~0.10mg/kg治疗。结果本组22例病人我们体会到术后应激性障碍病人只要ICU医护人员能细心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预后较好。本组病人经治疗最短24小时恢复正常,最长三周恢复正常。
  • 摘要:目的:通过对8例患者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过程中出现出血、感染、肾功能衰竭、栓塞、大动脉破裂以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的观察,总结在护理工作中和避免并发症的经验。方法8例EMCO患者在因心肺功能不全在术中或术后建立ECMO,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8例患者使用ECMO时间为4.81小时,4例患者能顺利脱离ECMO,4例不能脱机,其中2例因心跳停止不能恢复,1例因出血不止,1例因怀疑肺栓塞而放弃。结论出血仍是ECMO最主要的并发症,使用肝素涂层的膜肺和管道,合理使用肝素,是减少出血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监护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方法对35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的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系统监护,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患肢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回顾性总结。护理效果通过有效的术后监护,35例患者中,2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其余均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护,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ICU内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41例危重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部真菌感染多好发于下呼吸道(40.74%),泌尿道(20.37%),胃肠道(16.7%),上呼吸道(11.10%)等部位,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多(55.60%)。结论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减少或避免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 摘要:目的评价SIRS评分对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就诊本院急诊的所有急性左心衰竭并且进一步住院治疗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追踪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病人年龄、入院时SIRS评分和住院期间最差SIRS评分以及入院第一次心脏彩超射血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入院时、住院期间最差SIRS评分与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住院期间心功能最差级别和病人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死亡组病人年龄(61.5±17.3岁)、入院时SIRS评分(2.9±0.9)和住院期间最差SIRS评分(3.2±0.8)均明显高于存活组(41.8±16.2,1.5±1.4,1.9±1.5),而死亡组的入院第一次心脏彩超射血分数(44.3±12.1)则明显低于存活组(61.8±13.6),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住院期间最差SIRS评分与住院期间心功能最差级别和病人预后均呈相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6,0.404;0.395,0.437)。SIRS评分越高,心功能越差,死亡危险性越大。结论SIRS评分可以用于评价急性左心衰病人病情和预测期预后。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研究具有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术后血栓栓塞的预防方法。方法从2005年9月~2006年5月共收集80例具有栓塞危险因素的非心血管手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分别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丹参酮、止血药或不进行任何干预性治疗,随机分为四组:低右组(组I,n=20人)、低右+丹参酮组(组Ⅱ,n=20人)、止血药组(组Ⅲ,n=20人)、未干预组(组Ⅳ,n=20人)。观察患者经过干预性治疗后,术前、术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院内随访患者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以及有无栓塞症状。结果(1)四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低右组:患者术后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右+丹参酮组:患者术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止血药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液黏度差异无显著性;未干预组:患者术后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RBC聚集性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四组术前、术后的TG、TCHOL、LDL、LP(a)差异均有显著性。低右组和低右+丹参酮组中HDL-C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止血药组和未干预组中HDL-C与术前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术前具有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低右或是低右与丹参酮联用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血液黏度,对于预防围术期血栓栓塞具有一定作用,其中低右联用丹参酮优于单用低右,但其疗效与使用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2)使用止血药对于患者围术期血液黏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可能对血脂中的HDL-C有影响,临床中仍应慎用。
  • 摘要:目的:研究停跳心脏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乳酸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36例心脏术后入住ICU患者0.5h、6 h、24 h、48 h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和乳酸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脏术后6 h患者平均C I最低,为(2.4±0.7)L·min-1·m-2,术后6hDO2I最低,为(387.0±130.0)ml·min-1.m-2,动脉血乳酸水平最高,为(3.9±2.1)mmol/L。单因素分析显示,静脉血氧饱和度和阻断主动脉时间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动脉血乳酸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心脏术后6 h心功能最差,组织缺氧最严重。②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动脉血乳酸可作为心脏术后评价患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检测重症肺炎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了解重症肺炎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损伤。探讨重症肺炎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30例重症肺炎患者和30例未达重症肺炎标准的普通肺炎患者,另选健康查体者30例。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采用2001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制订的新标准。三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方面相匹配。各组均除外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史,无原发性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检测重症肺炎患者组和普通肺炎患者组入院当天,第2、3、5、7、10、14天及出院前的空腹血糖(FBG),入院次日,第5、10、出院前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C-肽(FCP)水平,入院次日及出院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定期对重症肺炎患者组、普通肺炎患者组进行APACHEII评分、血常规检查、血气分析以及胸部X光片等临床相关指标检查。检测健康查体者清晨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和胰岛β细胞功能
  • 摘要:目的:为探讨创伤性重症急性胰腺炎(TSAP)的发病机制及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TSAP的价值及其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SAP组和GSH治疗组,各组分为3h,6h,12h三个亚组。大鼠剖腹后直接对胰腺进行挫伤制备TSAP模型,GSH治疗组在建模后立即给予GSH25mg/100g腹腔内注射给药。测定血清IL-1,IL-6,IL-10及TNF-α等炎症因子及GSH浓度,血及胰腺NO含量,胰腺组织中iNOS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观察不同时间点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及进行病理评分。结果TSAP大鼠各时间段血清IL-l,IL-6,TNF-α及NO较HAM组明显升高,胰腺组织NO及iNOs表达显著增加,胰腺病理评分亦明显升高,而GSH治疗组上述指标较TSAP组明显下降。结论大鼠TSAP的病情严重度和血清促炎症因子水平、血清及胰腺NO水平及胰腺i NOS的表达量成正相关,GSH对胰腺本身的炎症及全身炎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胰腺i NOS表达及NO的量等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广东省三级和二级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的现状。方法在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数据。结果(1)ICU床位数为12.10±6.44张,医生与床位数比及护士与床位数比分别是0.69±0.26和1.86±0.52,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模式分别占59.4%、36.2%和2.9%。(2)每床用房面积是17.07±6.93M2,感应式洗手盆数与床位数比为0.49±0.30,正或负压病房、空气层流系统和营养准备室的配备率分别是33_3%、49.3%和40.6%。(3)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置管术、电复律与除颤术及肠外营养支持的开展率均达100%,97.1%的ICU能独立完成气管插管,持续血液净化的开展率达88.4%,66.7%的.ICU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97.1%的ICU开展镇静技术。(4)床旁多功能持续心电监护仪装备率是98.5%、其与床位数比为0.93±0.21,复苏呼吸气囊或呼吸机与床位数之比分别是0.77±0.37和0.78±0.29,便携式呼吸机装备率是50.7%,32.4%的ICU未开展无创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装备率为81.2%,94.2%的ICU能提供24小时血气分析。结论广东省三级和二级医院综合ICU中大多数项目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广东省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指导意见和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ICU的平均水平已接近Ⅱ级。
  •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保护作用,探讨Ang-1对小鼠早期ALI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正常对照组(A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9ml/kg;ALI组(B组):尾静脉注射油酸0.9ml/kg制备ALI模型;正常对照+Ang-1组(C组):注入生理盐水4h后腹腔内注射Ang-1 312.5μg/kg;ALI+Ang—1组(D组):注射油酸4h后腹腔内注射Ang-1 312.5μg/kg;8h后每组随机抽半数小鼠处死后行肺泡灌洗(BAL),另一半小鼠右肺称重后烘干,左肺留取病理标本;分别测定肺湿,干重比、BALF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和BALF中IL-6、VEGF的含量;光镜观察并盲法评分比较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D组肺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和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和BALFIL-6含量、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4.09±0.14)、(175.83±13.42)μg/ml、(34.42±4.14)×104/L、(19.85±3.93)×103/L、(1317.60±61.58)pg/ml、(652.07±16.91)pg/ml、(47.94±4.67)pg/ml,与B组[(5.32±0.51)、(227.25±11.93)μg/ml、(42.17±5.24)x104/L、(26.22±2.22)x103/L、(1509.46±116.90)pg/ml、(743.60±12.98)pg/ml、(74.32±5.01)pg,ml]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BALF中VEGF的含量(178.58±14.81)pg/ml较B组(140.09+20.24)pg/ml升高(P<0.05);肺损伤评分D组为(1.84±0.12)较B组(0.26±014)好转升高(P<0.05)。C组各观察指标(肺湿,干重比、BALF中蛋白含量和总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和BALF IL-6含量、血清和BALF中VEGF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肺组织中VEGF表达积分吸光度值(IOD)为(549±72)高于B组(342±85),但低于A组(768±111)(P<0.05);C组与A组IO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ALI可减轻渗出、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动员,同时,Ang-1可引起小鼠早期ALI血清VEGF表达降低而BALF和肺组织中VEGF表达增加。本研究提示,Ang-1对油酸致小鼠早期ALI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应用CRRT治疗45例ARF合并MODS的患者,记录CRRT前患者APACHEII评分及衰竭器官数目,CRRT模式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所有患者在CRRT前,CRRT后第1、2、3、4日晨间采周围静脉血查肌酐,尿素氮,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同时测CRRT前及后6小时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定时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与CRRT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Cr、BUN、尿酸均显著下降(P<0.05);PH改善维持在7.30~7.40,血电解质由置换液调整基本正常;细胞因子TNF-α、IL-4、IL-6变化均明显改变(P<0.05),cRP明显下降(P<0.05);存活26例患者均为APACHEII评分在25分以下及衰竭器官数在3个以下。结论CRRT能有效控制伴有ARF的MODS患者的酸碱平衡,液体平衡及氮质血症;能有效降低部分细胞因子,抑制炎性反应;伴ARF的MODS患者的预后与原发病、衰竭器官数、年龄等因素有关;CRRT也是脏器功能支持的治疗方法,可能改善MODS伴ARF患者的预后。
  • 摘要:Objective: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and 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 on the responsiveness to volume loading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anines with hemorrhagic shock.Methods:Healthy mongrel canines were studied first to standardize the modified Wiggers’blood loss shock method.The MAP(mean artery pressure)reached 50 mmHg and had maintained for 60 minutes.Graded volume loading had been performed with each volume loading step(VLS)consisting of 7m1.Kg-1 Ringers’given in 2 minutes.The sanle VLS was preformed after a stable period of 15 minutes again.Successive responsive VLSs were performed(increase in SV>5%after VLS)until continuous change in SV<5%(unresponsivel was reached.The values of HR(heart rate),MAP,CVP(central venous pressure),PAWP(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ITBVI(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and SVV(stroke volume variation)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5 minutes after volume loading immediately.The responsive and unresponsive individuals were identified as two groups.Results:(1)Responsiveness after VLS:Fourteen canines were studied and a total of 134 VLSs were performed.In 94 VLSs,an increase in SV of more than 5%was reached.In 40 VLSs,an increase in SV of less than 5%was reached(unresponsive).(2)The comparison of the pre—VLS values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between two groups:The pre.VLS values of MAP,1TBVI(79±27 mmHg,569±341 ml/m2)in responsive group were less than unresponsive group(98±15 mmHg,7844-407 ml/m2),The pre·VLS values of SVV(14.5± 4.O%)in responsive group were more than unresponsive group(9.04±2.7%),(P<0.05),but no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HR,CVP or PAWP between two groups.(3)The comparis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s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after VLS between two groups:The values of △HR,△CVP,△PAWP,△ITBVI and △SVV in responsive group(-10.74±4.1bpm,0.34±0.1 mmHg,0.64±0.4 mmHg,55±47 ml/m2,-3.24±2.3%respectively)differed with those of unresponsive group-5.6±3.3 bpm,4.5±2.1 mmHg,5.4±2.4 mmHg,-40±99ml/m2,-0.2±0.9%respectively),(P<0.05).(4)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VLS values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and the change in SV after VLS(△SV):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SV after VLS and the values of ITBVI,SVV before fluid loading(r=0.356,0.531 respectively)(P<0.05).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V and the value of HR,MAP,CVP or PAWP before fluid loading(P>0.05).(5)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hemodynamic variables after VLS and △SV: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also found between △SV and △CVP,△PAWP,△ITBVI,△SVV after fluid loading(r=-0.371,-0.448,0.438 and-0.376 respectively)(P<0.05).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V and the value of△HR,△MAP after fluid loading(P>0.05).(6)The assessment on the responsiveness to volume loading:By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the areas under the curve were 0.872 for SVV,and 0.689 for ITBVI,statistically more than those of HR,MAP,CVE PAWE As SVV value of 9.5%or more,will predict an increase in the SV of at least 5%in response to a VLS with a sensitivity of 92.6%and a specificity of 62.5%.Conclusion:SVV and ITBVI on the Assessments of responsiveness to volume loading are more useful indicators than HR.MAP,CVP,and PAWP. SVV was superior to ITBVI at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SVV As a functional preload parameter Can be monitored online and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hemodynamic management.
  • 摘要:目的建立内毒素刺激下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型受体(ATR1)与其配体AngⅡ结合的放射受体分析法(RRA)。方法体外培养的HPMEC接种于24孔板,当细胞达到80~90%融合度后,饥饿24h用浓度为100ng/ml的LPS刺激8小时,用0.025、0.05、0.1、0.2、0.4、0.8、1.6、2.Ofmol八个不同剂量的放射性配体125I—Angu(TL表示其放射性)在板孔中与ATRl结合(存在或不存在5μgAngⅡ),然后γ计数仪计数,测定ATR1的总结合(TB)与非特异性结合(NSB),TL减去TB得游离放射配体(F),TB减去NSB得ATR1的特异性结合(B)。由TB与TL作图得ATR1饱和曲线;由B/F与B作图制作Scatchart曲线。结果随放射性配体125I—AngⅡ加入量的增加,NSB也相应逐渐增加,且由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得到NSB与加入125I-AngⅡ剂量呈直线关系(R1=0.9929);Scatchan作图得B/F与B也呈直线关系,其相关系数R2=0.9514,HPMEC上仅存在单一亲和力的AngⅡ受体,反应亲和力的Kd值为109pmol/5×105细胞,从Scatchart曲线与X轴截距得到ATR1的最大结合位点Bmax为29pmol/5×105细胞:ATR1饱和曲线分为两段,前段斜率较大随125I-AngⅡ加入量的增加TB增加明显;后端曲线较为平坦TB随125I—AngⅡ的增加变化不明显,125I-AngⅡ在1600pmol/5×105细胞到2000pmol/5×105细胞之间TB的增加与NBS增加基本相当,能使ATR1饱和的125I-AngⅡ剂量为1600pmol/5×105细胞。结论建立的RRA方法能得到ATR1的Kd与Bmax两个基本参数,可用于LPS刺激下HPMEC的ATR1功能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指数(PVP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4例行PiCCO监测的ARDS患者,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记录0小时、24小时、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肺容量参数,分析各参数的变化趋势、组间差异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①随时间进展,存活组EVLWI、PVPI显著下降,而死亡组则呈增加趋势。②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与心指数(CI)具有一定相关性(r=0.344 P<0.05),ITBVI与中心静脉压(CVP)、CVP与CI均无相关性(r=0.338 P>0.05;r=0.223 P>0.05)。③PVPI与EVLWI显著相关(r=0.846 P<0.01),PVPI与LIS相关性良好(r=0.796 P<0.05),与APACHEII评分相关性较差(r=0.164 P>0.05)。结论联合EVLWI与PVPI监测对于ARDS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不同时间点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HPMEC,以浓度为10-8、10-6、10-5mol·L-1的Ang-Ⅱ刺激细胞0.5、1、2、4小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观察NF-κB对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各浓度组Ang-Ⅱ均能活化HPMEC中NF-κB。Ang-Ⅱ10-8mol·L-1在4h表现出明显NF-κB活化作用(与Oh比较,P<0.05);Ang-Ⅱ10-7mol·L-1组在1h开始活化NF-κB(与Oh比较,P<0.05),随后各时间点的效应逐渐增强;Ang-Ⅱ10-5mol·L-1组在1h开始活化NFκB(与Oh比较,P<0.05),2h时达到高峰(与1h比较,P<0.05),4h活化水平下降(与2h比较,P<0.05);Ang-Ⅱ10-5mol·L-1组在0.5h即明显活化NF-κB(与Oh比较,P<0.05),随后各时间点NF-κB活化效应逐渐减弱。结论Ang-Ⅱ刺激HPMEC后能引起NF-κB活性增加,这可能是Ang-Ⅱ促炎作用的重要环节。
  • 摘要: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吡咯烷(PDTC)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κB)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及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经尾静脉注射油酸建立ALI模型,将3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6)、ALI组(n=16)和PDTC组(n=1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肺组织中NF—κ B和ICAM—1的表达,观察各组肺湿干(W/D)比、肺通透系数(LPS)和肺损伤评分(LIS)变化。结果ALI组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W/D比、LPS和LI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DTC治疗组的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ALI组(P<0.01),肺W/D比、LPS和LIS也明显低于ALI组(P<0.01),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TC可明显抑制ALI肺组织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PDTC对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PFC)及盐酸氨溴素(沐舒坦)对急性肺损伤兔肺组织病理改变,气体交换、TNF-α mRNA及抗氧化方面的影响。方法用油酸制备兔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常规机械通气(A)组、全氟化碳(B)组、沐舒坦(C)组,联合治疗(D)组。分别在ALI前、ALI及ALI后1、2、3、4 h共6个时点观察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6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取2个不同部位的肺组织做TNF-α mRNA原位杂交,肺组织匀浆检测丙二醛(MDA)。结果D组Pa02及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te,CLst)高于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D组病理改变轻于A组,原位杂交提示D组TNF-αmRNA原位表达低于A组和B组,自身比较发现:背侧肺叶TNF-αmRNA表达高于腹侧肺叶(P<0.05)。D组肺组织匀浆MDA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PFC联合沐舒坦雾化吸入能明显改善实验兔ALI肺氧合能力,升高PaO2,改善肺静态顺应性,减少肺组织中的TNF—αmRNA表达及自由基的损害。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综合性ICU患者镇静镇痛现状,并从环境、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护理工作等多个角度分析,评价各种因素对ICU患者镇静镇痛、睡眠及舒适度等的影响。方法142名ICU患者入组观察,患者ICI,住院时间超过24小时,转回普通病房后,3~7天内接受口头问卷调查。调查危重病患者在ICU期间是否采取镇静镇痛,患者疼痛、焦虑、睡眠等不适发生的比例、程度及相互间影响。结果ICU内78.9%的患者使用了镇静或镇痛药物治疗,其中55.4%的患者联合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患者疼痛、焦虑、口渴、缺乏睡眠、自觉环境吵闹的发生率分别为35.2%、51.9%、88.9%、55.8%、47.2%。患者焦虑的发生与不安全感、缺乏睡眠、环境吵闹、静脉注射、机械通气和希望家属陪护等相关。焦虑、ICU环境吵闹、希望家属陪护、机械通气、经人工气道吸痰痛苦程度、留置胃管的痛苦程度及静脉注射均可导致患者睡眠缺乏。希望家属陪护的患者高达70.6%。有78.0%患者可回忆起使用呼吸机,有吸痰这样痛苦记忆的患者占52.5%。结论综合性ICU患者疼痛、焦虑、口渴、缺乏休息、自觉环境吵闹、有机械通气、吸痰、留置胃管、静脉注射等痛苦记忆的比例仍较高。目前ICU患者的镇静镇痛还有待于更好地掌握镇静镇痛的适应症、进一步完善镇静镇痛的评估,根据镇静镇痛目标滴定式调节患者镇静镇痛所需药物的剂量,同时适当的心理治疗和ICU住院环境的改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目的:验证地西泮脑保护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为l临床使用地西泮作为脑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D1组,大鼠腹腔注射地西泮10mg/kg;D2组,大鼠腹腔注射地西泮5mg/kg;D3组,大鼠腹腔注射地西泮2.5mg/kg;C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从术前24h开始注射,直到术后24h处死动物,每8h一次。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术后动物存活24h灌注、切片。尼氏染色计算最大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计数梗死区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D1组最大脑梗死面积和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其它三组(P<0.01)。D2组最大脑梗死面积和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D3组最大脑梗死面积和TLINEL阳性细胞数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地西泮的脑保护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较大剂量时具有脑保护作用,而在较小剂量时脑保护作用不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论机械通气病人如何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对96例机械通气病人通过器械的消毒灭菌以及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道等的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果96例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器械的消毒灭菌和正确的管道管理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论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腹腔内高压对气道峰压、平均压的影响,总结PSV-PEEP辅助通气用于治疗腹腔内高压合并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护理要点。方法观察我科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的ACS伴有ARDS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5例,膀胱内压测定均大于15cmH2o,APACHEⅡ评分平均为18.3±4.1分。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8例,采用腹腔开放手术治疗17例。通气模式根据患者自主呼吸能力选择CPAP-PSV-PEEP或SIMV-PSV-PEEP模式;Vt6~8ml/kg·w,f12~20次/min,FiO240%~60%,PEEP 0.14~1.12kPa。气道护理由专职气道护理人员完成,平均每班一人,专门负责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呼吸机参数的设置、资料的登记等。结果25例均行气管插管,其中23例在插管后2~3天行气管切开,呼吸机通气时间共196天,平均7.84天。其中治愈19例,死亡6例,无1例出现气道梗阻、出血等气道意外。ACS当天IAP平均值为15.52 cmH2O,气道峰压为21.08cmH2O,平均气道压为20.88cmH2O;ACS第3天IAP高达28.91cmH2O,峰压为32.44cmH2O,平均压为30.25cmH2O;在第2、3天大部分患者行腹腔敞开引流、穿刺引流术后,第4天开始IAP、峰压和平均压均呈下降趋势,至第7天已分别降至17.45cmH2O、21.85cmH2O和19.89cmH2O。结论腹腔内压力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呈正相关,采取PSV-PEEP辅助通气治疗ACS伴呼吸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与专人进行精良的气道护理密不可分。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术后病人血糖、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规律,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脏术后病人根据是否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和非MODS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52例病人入室后第一天及第三天血清甲状腺激素、TSH的含量,记录所有入选病人入室的血糖值和APACHE-Ⅱ评分。结果两组病人血清FT3水平迅速下降,血糖明显增高。MODS组各指标变化较非MODS组显著。结论(1)心脏术后病人发生高血糖,且与应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心脏术后危重症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MODS组各激素变化比非MODS组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5在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所致大鼠肺损伤中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二次打击组(HS组),每组15只。建立“未控制性失血休克一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模型,并按院前期90min、院内复苏期60min、院内观察期三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前采血测动脉血气并比较二组大鼠存活率。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BALFpro)、肺通透指数(PPI)及肺组织湿,干重量比(W/D);}玎巳染色光镜下观察肺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分别测定肺组织AQP-1和AQP-5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HS组MAP、lac、PaO2、pH、BE、PPI、BALFpro、W/D等指标均明显恶化,肺组织损伤严重,大鼠存活率降低:与C组比较,HS组肺组织AQP-1和AQP-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二次打击所致大鼠肺损伤时AQP-1和AQP-5表达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失血性休克后肺损伤肺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在x线及内镜辅助下放置鼻空肠管的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到2006年7月间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选取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分别采用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和内镜辅助法放置鼻空肠管,记录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舒适度(VAS评分)以及留置时间。结果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较内镜辅助法置管时间短,置管时VAS评分低,置管相关并发症(腹痛、腹胀)的发生率低(P<0.05);两种方法在置管成功率,其它置管相关并发症(鼻咽部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误吸,呼吸困难)以及远期并发症(导管易位、咽炎、鼻窦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留置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和内镜辅助法均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早期非手术放置鼻空肠管的有效、安全、易行的方法;X线辅助超滑导丝法可作为一般病人的首选方法;对需要机械通气、持续血液滤过治疗,以及并发胰性脑病、十二指肠狭窄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内镜辅助法则较合适。
  • 摘要:目的:研究去交感神经支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全身炎症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内毒素休克组(endotoxic shock,ES)及内毒素休克+交感神经切断组(sympathectomy,ES+SE),其中后两组按不同时点(3h,6h,12h及48h)又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各8只大鼠。切断ES+SE组大鼠的颈7脊髓,以制造去交感神经支配动物模型。Es组及Es+sE组大鼠予脂多糖(Ⅱp叩olysacch撕de,LPs)(10mg/l(g)腹腔注射,并在各时间点(3、6、12和48小时)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几.10及IL-6的含量。另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Es组及ES+SE组,每组各10只,予造模后观察48h生存率。结果去交感神经支配可增加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中IL-10的含量,抑制IL-6的生成,并能提高48h存活率。结论去交感神经支配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全身炎症反应及预后具有改善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休克犬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狗20只,内毒素(LPS)静脉注射复制犬脓毒症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EP实验组(n=12)。对照组只接受林格氏液复苏。EP实验组另外给予丙酮酸乙酯首剂0.05 g/kg,然后0.05g/kg/h持续泵入。脓毒症休克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h,8h,12h,24h取血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血浆D-乳酸含量的,试验24小时处死动物后取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炎症损伤病理学评分。结果治疗组大鼠的肠黏膜炎症损伤程度病理学评分(2.33±0.25)较模型组(3.39±0.38)有显著的减轻(P<0.05)。两组实验犬血浆D-乳酸含量,DAO活性在休克后逐渐升高,对照组较EP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说明丙酮酸乙酯能显著改善肠组织灌流及功能指标,减轻肠黏膜的病理损害,对脓毒症休克时小肠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感染性休克(sepsis shock)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的胃粘膜pH值(pHi)的变化,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观察不同预后患者液体复苏前后pHi、ApachⅡ评分的变化,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pHi与ScvO2、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治疗前与治疗后pHi与Scv02、ApachⅡ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ScvO2与ApacheⅡ评分呈相关变化(r=-0.262,P<0.05),与28天生存率呈显著相关(r=0.279,P<0.01);治疗前phi与ApacheI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3,P<0.01);结论phi可以起到评价感染性休克组织氧代谢状况及全身状况的作用,pHi的检测可能是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疗效以及预后的敏感性指标。
  •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感染等应激后重症病人血清CRP、IL-6、MIF及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变化及其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互关系;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血糖控制对重症病人体内炎症反应与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33例收住SICU的重症病人随机分为三组,血糖控制1组(目标血糖80~110mg/d1),血糖控制2组(目标血糖120~150mg/dl),对照组(目标血糖180~200mg/dl),在入选后第一、四、七天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及血清IL-6、MIF、CRP的动态变化。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关与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病人血清CRP、IL-6、MIF均明显升高,血清CRP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降低,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P<0.05)。强化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1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RP、IL-6在第七天显著下降(P<0.05),血清MIF的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玎LA.DR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于正常水平更有助于减轻重症病人炎症反应,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下调应激后的重症病人的机体内炎症反应状态。
  • 摘要:目的:总结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防控泛耐药(PDR)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经验,探索防控ICU内泛耐药菌株交叉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及时收集2005年1月至12月RICU患者所有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7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药物敏感试验相同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发生交叉感染患者,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结果2005年7月6日至17日,4例RICU患者检出的5株PDR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完全相同、临床存在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PFGE图形一致,明确存在交叉感染;采取降阶梯防控措施后,未再发现其他患者发生PDR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结论4例RICU患者存在PDR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采取“降阶梯防控策略”对控制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及其他泛耐药株交叉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对ICU检验性失血和医源性贫血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与患者的病死率的相关性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ICU住院时间>72小时、没有外伤失血的患者65例。检验失血量通过查阅化验单、抽血的标准值来确定。应用APACHEII评分、Marshall评分方法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病程中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描述疾病进展中受累器官系统的复杂性。参照公式B=5(∑s+0.1)计算检验理论用血量,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量化分析。结果①ICU患者抽血化验用血量很大,每例患者总检验失血量中位数(M)为134.50ml(32.50~751.5m1),日检验失血量M为15.50ml,内外科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死亡组检验失血量多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②患者入出ICU时的平均血红蛋白(Hb)浓度分别为112.oog/L和101.1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J4例患者(67.70%)Hb下降(2.00~76.00g/L),其中Hb<100g/L者转出ICU时增加了12例。③检验失血量的应用分布主要是血液生化检测(41.75%),其次是血液凝固试验(35.69%)、感染(11.27%)、血气分析(7.24%)、其他(4.05%)。④患者日检验理论需血量M为28.88ml,与实际失血量差值巨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剔除输血量>500ml者,检验失血量与Hb、白蛋白的改变有相关性。⑥患者的检验性失血与患者治疗过程中器官功能障碍数目、Marshall评分、ICU住院日相关,与APACHEII评分不相关。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检验失血量是患者贫血的影响因素。⑧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是否急诊及:ICU住院日长短呈相关性。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和贫血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极其密切。结论目前,ICU患者的检验性失血和医源性贫血问题仍很严重,大量的检验性失血促进了医源性贫血的发生,并且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