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
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

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7-03-17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研究杂志社

会议文集: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追溯了美国工程伦理学在过去30年发展中的一些主题.早期关注于工程伦理章程,章程明确地指明了作为技术的首要创造者和监管者的工程师的伦理义务.工程师的伦理义务主要建立在工程师进行自我管理的需要之上,以保护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免受工程师失误行为的伤害.工程伦理学者通常认为,仅仅通过阅读伦理章程,工程师无法充分地理解其伦理义务.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是规范的工程伦理课程,或者是技术工程课程中有关伦理与职业化部分,也可以是大学教育以外的特殊课程. 工程伦理学中最近出现的主题正在向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超越了简单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免受工程师失误行为的伤害.其中之一是认为,科学技术元研究(STS)和技术哲学中的特定观点对工程伦理学是有价值的.STS中提到的一个主题是避免"常规化偏差"危害的重要性,另一个是技术的"社会"本质.还有一个已经出现的主题是工程师改善环境保护技术的义务.另一个也可能会在未来出现的主题是工程师有义务对科学政策的讨论作出贡献.最后,我认为在未来还会有一个有关工程师良好职业形象美德的持续性讨论.
  • 摘要:本文打算澄清一个实证问题,中国是否有职业--以及是否有工程职业.本文解释了"职业"(在其伦理意义上)的含义,以及在这种意义上考察在中国工程是否是一种职业的重要性(并且如果工程还不是一种职业,那么它为什么应该或应当成为一种职业).实际上,本文对那些有兴趣了解中国工程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提出了一项研究议题.虽然本文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西方对"职业"所达成的共识,但一旦涉及到"伦理章程",那就没有什么西方所特有的东西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儒家管理者与现代职业并非完全不同--而在亚洲还有另一些类似之处.)本文的基本思想是,职业是许多从事相同工作的个体为了生计而自愿组织起来,并以超越法律、市场、道德以及公众所要求的道德允许的方式,公开侍奉一个道德理想.在西方,工程通过遵循理想设计的技术标准,来侍奉改善人类物质条件的道德理想.把工程作为一种职业来理解就是采纳了一个特定的工程概念,一个既不古老,又未通用的概念.
  • 摘要:对人类学方法论的洞察可以得出一种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适合向工程师提供有效设计人造物和系统的方法,从而建立起超越社会和文化限制的合理价值.尤其当他们与具有不同文化或亚文化的群体共事时,职业人员必须努力实现复杂的无私性. 杰出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对异种文化采取了四个方面的分析.他的进路包括a)对活生生的文化符号的阐释,b)当社会传统改变其自身时,关注其流变,c)认识解释学的缺陷,以及d)关注地方性差异. 为了获得维系特定社会成员的价值,格尔茨关注符号的阐释.对异种文化的考察--特别是为了对社会价值作出合理的改变而有意采取的工程学分析--必须注意这种在传统起支配作用的范围内持续进行的、内在文化的转变.由于人类分析能力、忍耐力和道德洞察力等受到限制,阐释必然是有缺陷的.格尔茨敦促职业人员采取微观的视角--指向对具体的地方实践的认真关注. 得到设计合同的工程师,他们越是敏锐地审视这种异于自身价值的网络,也就能越快地发现东道主、接受者的文化与他们自身文化之间联系的节点.伦理上形成的分析使有效的对话成为可能,这将促进对新的人造物的再加工,进而促进新的意义的形成.工程师学习过在一种语言间的、文化间的对话中能说什么.现在到了他们进行实践探索的时刻:在跨文化对话中能说什么.彼此的合作将同时改变职业人员和受益者双方的文化,从而至上的社会利益得以体现.
  •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强调工程教育中伦理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把它引入到主流的高等教育中,使之与丰富工程核心意义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大家都认同实践工程师应该是有道德的,应该是一个好的工作伙伴,并且应该为了公众的利益而作出职业判断.但是,这些道德要求还远没有满足一名工程师处于特定工程情形下的伦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希望通过一系列最近发生的特殊实例来加以论述.首先简要地指出四个工程师之间存在的争论,接着详细地讲述三个直接涉及到工程师行为的历史案例,最后我将讨论一些近期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工程伦理学和创新的历史"包括了四个涉及职业争论的案例.在每个争论中,双方就谁发明了电报机、收音机、汽车和飞机产生争论.每个争论中确认伦理的和非伦理的行为或含糊的伦理行为是可能的,这些是课堂讨论的基础.第二部分"危机和工程师",前两个历史案例涉及到荷兰的水坝系统,它们都是工程师行为的结果.第三个案例讲述了一位美国工程师就排水管道的违法使用问题将他的行政上司,一个大城市的市长,告上了法庭.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些工程师面临的挑战所要求的是对伦理行为的承诺,这种承诺是工程学所特有的,并且对于工程学学生是有教育意义的.最后,在"教授与比较批评分析"这一部分中的案例说明了,结构设计中工程师的行为以及教授是如何对看似浪费的设计做出公开评论的.
  • 摘要:日常道德中的公平概念是难以理解的,要讨论有关工程师所面对的公平概念就更加复杂了.然而,在本文中我将论证,在工程实践中公平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并且工程师本能地懂得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我以两种典型的工程为例来描述我的观点--土木工程和军事工程.这两种类型的工程活动清楚地表明,公平在值得尊敬的工程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反思我国工程伦理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研究提出了三个政策性建议:一,完善工程社团的伦理章程;二,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和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三,建立和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
  • 摘要: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大多数研究都着眼于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待工程学,而本文则主要从工程学的职业规则和特点出发介绍并阐发它对伦理学的意义及影响.工程学的原则和社会伦理原则是一致的,它的实践能够增加人们对社会合作的理解;工程学能够且应该帮助人们分辨被技术所掩盖的真实生活;工程学的创造性特点也为伦理教育提供灵感.
  • 摘要:工程伦理既是一种职业伦理又是一种实践伦理.工程伦理学的方法是一种多元的方法,哲学的、决疑的、技术的、社会的和职业的方法均可运用于其中.通过对工程伦理的制度化建设和当前主要关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技术上的卓越和伦理上的完整构成了职业化的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社会对工程职业所赋予的职业信任,以及工程师满足社会所期待的职业诚信,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 摘要:举报是工程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在举报与工程师的忠诚问题上,不少学者认为,举报违反了工程师对雇主忠诚的承诺,它会使组织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他们极力主张回避举报.而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此话题的分析借以阐明:举报不仅没有违反工程师对雇主忠诚的承诺,而且体现了工程师对雇主的忠诚、对社会的忠诚、对职业的忠诚的统一.
  •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程伦理学这一工程学与伦理学的重要交叉学科的缘起与意义.首先,通过了解其研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工程伦理是如何成为一门学科领域的.然后,通过分析美国工程教育中的鉴定制度,以及工程社团和伦理章程的历史,来说明美国的工程伦理已经到达了建制化的阶段.本文最后还分别介绍了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工程伦理的历史与现状.
  • 摘要:2005年发生的震惊中内外的松花江水污染重大事件得到了学界、尤其是环境保护界、法律界、公共管理学界的重视和探讨.但从工程伦理的维度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却鲜有少见.本文从爆炸事故中工程共同体中弱势工人个体行为伦理、事故处理中企业与政府权力集团伦理等两个层面来探讨这次污染事故所折射出的伦理问题.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看出:工程伦理存在于事实与价值的整体之中;工程职业自治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可能途径.
  •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对工程伦理的兴趣在不断地提升,并且这种跨国性的发展在内容上还呈现相似性.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工程伦理的发展又呈现多样性.本文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梳理在德国、法国、日本工程师演化的不同历史,来说明工程伦理在这三个国家所表现的不同的发展轨迹.通过谁是工程师和怎样成为工程师这两个问题来论述工程伦理的差异性,阐明各国工程师的特性以及他们所承担的不同责任.通过本文,可以发现,工程伦理可以看作是各国工程师应对外界变化的一种回应,用于保持自己的领域特性同时改变对社会进步的认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