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8-07-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IFN和sorafenib联合使用治疗肾癌的效果和毒副作用如何,国内尚无文献报道。我们在2007年04月发现一例左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采用sorafenib联合IFN-alb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毒性,现报道并综述。
  • 摘要:肿瘤病的防治近40年发展迅速,肿瘤的治疗已从过去的单一的线型模式进入多学科同时参与或有计划的分阶段参与的综合治疗模式,这一模式在近年40年的临床实践中其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如食管癌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几组报手术切除率为40%-70%,手术死亡率为10%-30%,术后5年生存率为20%,而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由病理学家、放射线学家和广大乡村医生参与,经大面积普查的早期病人,经手术切除率达80%-95%,手术死亡率为5%以下,术后5年生存率为90%以上。
  • 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ymphoblasticlymphoma,LBL)由于其二者在细胞生物学特征,如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等,以及治疗策略和治疗转归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目前认为两者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模式。当患者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和结外肿块,而骨髓和外周血侵犯较少(≤25%)或无侵犯时,诊断为LBL;当表现为广泛骨髓和外周血侵犯时,诊断为ALL。在修订的欧美淋巴瘤(REAI。)分类和2001年新的WHO淋巴系统肿瘤分型中,统一将其命名为B或T前体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precursor B 0r T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blastic lymphoma)。然而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同时在上述生物学特征上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
  • 摘要:造血系统恶性肿瘤(HM)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CLL)、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疾病(MPD),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HL,NHL)等。我国2006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HM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HM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ItSCT),但由于其各自的局限性,疗效尚不令人满意。近20年来,随着人类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认识的飞速发展,一系列与HM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受体、抗原、细胞内关键物质相继被发现,引发了以这些靶向为目标的新型药物的研发。这一类新型药物被称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eutic drugs,MTI'D)。以伊马替尼和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MTl33分别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CLL,HL,NHL 的治疗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疗效。靶向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未来治疗HM中最具前景的手段。
  • 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持续升高,综合目前的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手段,仍只可治愈50%左右的患者,那些复发转移的50%患者,无疑将进入不可治愈的晚期解救治疗阶段。为了实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不但需要临床医生拥有乳腺癌治疗的综合技术,同时还需要临床医生的灵活艺术。来自我们乳腺癌内科近5000例晚期乳腺癌的诊治经验,结合目前NCCN指南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推荐,谈谈本单位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体会。
  • 摘要:在普及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今天,仍然有相当多的癌症疼痛患者未得到最基本的止痛治疗,一些即使接受止痛药治疗的癌痛患者仍然因用药剂量不足而理想缓解疼痛,也有一些癌痛患者即使用大剂量阿片类止痛仍然未理想缓解疼痛,还有一些癌痛患者因接受止痛药治疗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影响止痛治疗的实施。针对大量癌症疼痛患者未得到足够的止痛治疗,有必要制定更具体的癌症疼痛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行癌症疼痛规范化处理。下面根据NCCN癌症疼痛临床实践指南,并结合临床止痛治疗常见问题,讨论在我国开展癌症疼痛规范化处理的关键性问题。
  • 摘要: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MAOIs)能使脑内五羟色胺(5一HT)浓度增高,药理上与吗啡之间有类似的相互作用,合用会使两者的毒性增强。特别是在与哌替啶合用时,后者的致惊厥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易发生蓄积,可能产生激动、抽搐、高热和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在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药物说明书“禁忌”一栏中即有: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周”。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药物说明书则注明:美施康定在下列情况下禁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使用期间或停用不到2周的患者”。经皮芬太尼贴剂(多瑞吉)的药物说明书未提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但文献中有报告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报告。盐酸吗啡片说明书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中未提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但在药物及相互作用中提及: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合用,可加剧及延长吗啡的抑制作用。然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抗抑郁药,是治疗帕金森病主要用药,同时也用于结核病及肿瘤的治疗,它们在肿瘤病人特别是老年肿瘤病人中是经常需要合并使用的药物。遗憾的是,文献中很少系统地提及什么是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什么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药理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包括哪些内容,麻醉性止痛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究竟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如果病人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能撤除而麻醉性止痛药也要使用,医生们应该如何应对?除了麻醉性止痛药外,还有哪些肿瘤病人可能经常要用到的药物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重要的相互作用,本文试图就此作出尽可能详细的介绍。
  • 摘要:近30多年来,许多国家对肿瘤研究都予以极大的关注。据报道,美国从1971年以来投入肿瘤研究的经费已达2000亿美元,仅2003年美国从各种渠道投入肿瘤研究的经费超过140亿美元。据PubMed数据分析,已经发表的有关肿瘤研究的论文已超过150万篇。科学家们不仅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且通过肿瘤研究还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虽然对细胞癌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人们在控制癌症的征途中步履艰难,进展十分缓慢。目前多数医院收治的肿瘤病人,以中、晚期居多,治愈率(5年生存率)很低。近30多年来,除了早期肿瘤(未转移的)的治愈率有所提高外,晚期肿瘤的治愈率无明显提高。
  • 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近五分之四的患者在就诊是已属于晚期,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8%。化疗是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化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新成果,交替应用的化疗联合方案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2个月以上,这是结直肠癌治疗史上了不起的进步。而间歇化疗和序惯化疗的应用在不影响化疗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本文就近年来晚期大肠癌的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胃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治疗为基本的、主要的疗法。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等辅助治疗亦取得可喜进展。生物疗法、瘤苗、基因疗法等均属研究探索中的疗法。施行胃癌综合治疗时,必须掌握各种疗法的特点与当今进展,不同疗法所处的主次地位,扬其所长,发挥协调、互补、共进作用,以期提高疗效。
  • 摘要:转移性肾癌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近20年来,中、高剂量IFN—a或(和)IL一2一度是转移性肾癌标准的标准治疗,有效率约为15%。2006年起NCCN、EAu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temsirolimus,贝伐单抗联合干扰素一a)作为转移性肾癌主要的一、二线治疗用药。本文主要介绍一下转移性肾癌的内科治疗现状与进展。
  • 摘要:化疗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只有部分患者可从治疗中获得客观缓解,选择合适患者接受合适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DNA修复基因、癌基因、药物靶点(β微管蛋白)和EGFR受体突变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ERCCl和/或RRMl mRNA表达水平选择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根据EGFR突变选择患者接受‘TKI治疗取得了9—13个月无进展生存。目前正在进行根据ERCCl、RRMl、BRCAl等表达水平和EGFR突变,选择化疗方案或靶向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
  • 摘要:“三阴”(triple—negative,TN)乳腺癌指的是肿瘤组织中ER、PR、Her一2均为阴性表达的一类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的亚型,具有起病早、恶性程度高、复发转移快、死亡率高、治疗手段有限等特点,在基因表型及分子特征上与basal一like乳腺癌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与BRCAl突变和MAPK的激活有关。由于其特殊的分子表型,“三阴”乳腺癌患者无法从常规的内分泌和抗Her-2治疗种获益,主要的治疗手段仍为化疗,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目前一些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可能“三阴”乳腺癌有效。本文就“三阴”乳腺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以及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综合治疗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复发或对常规治疗耐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乳腺癌治疗的热点,已有部分分子靶向药物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试验:①针对HER2受体的靶向药物;②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治疗;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向药物。
  • 摘要:脑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在癌肿的各器官转移中,脑转移瘤居第三位、预后差、自然生存期仅一个月。近年来,CT及MRI的应用使脑转移瘤检出率明显提高,而全颅放射治疗(Whole—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外科手术(surgery)、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eradio—surgery,SIRS)和化疗(Chemotherapy)等手段的结合,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但争取更好的疗效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
  •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苯丙氨酸氮芥(马法兰)治疗本病以来,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但是该病仍然无法根治。近年来,随着MM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新药物、新疗法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高了MM的完全缓解(CR)率,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pidl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包括单克隆抗体以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U celllung cancer,NSCLC)、结直肠癌(Colorector cafflcer,CRC)、胰腺癌(Paalcreatic cancer)等实体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EGFRIs的临床应用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一方面皮疹的出现可能是治疗获益的信号。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的Ⅱ期l临床研究、BR21和TRLJST试验中均证实特罗凯(Erlotinib)有较高的皮疹发生率(82%),且皮疹发生与生存获益高度正相关。同样的结果在西妥昔单抗治疗CRC、HNSCC、胰腺癌以及NSCLC的相关Ⅱ/Ⅲ期临床研究中亦获证实;另一方面EGFRI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可能干扰正常治疗、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导致治疗中断而影响疗效。
  • 摘要:骨是癌症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目前对骨转移瘤诊断和内科治疗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重点就骨转移的双膦酸盐治疗作简要综述。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我院统计,1982~2001年期间北京城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6%,5年生存率仅为68.7%。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乳腺癌是化疗相对敏感的肿瘤,化疗在乳腺癌的整个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乳腺癌化疗以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尿嘧啶等非蒽环类药物为主;随着含蒽环类的联合化疗的使用,乳腺癌生存率和生存期明显提高。90年代以来,紫杉醇等新型药物的问世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乳腺癌的疗效。尽管存在多种对乳腺癌有效的化疗方案,然而,如何在乳腺癌的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并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结合肿瘤生物学和基因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依然是临床肿瘤医师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乳腺癌治疗中的化疗方案的选择作一简介。
  • 摘要: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吸烟已经公认为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然而在亚洲30%-40%肺癌患者是非吸烟者,西方10%一15%的肺癌患者是非吸烟者。非吸烟NscLc患者对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EGFR—TKls的缓解率高于吸烟者,且在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预后方面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已经成为独立的病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摘要: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15%~20%,发病与吸烟密切相关。诊断时30%一40%的患者为局限期病变。60%一70%的患者为广泛期。30年前,由于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取得了很高的缓解率,人们曾经认为它会象恶性淋巴瘤一样能够“治愈”,但是,30年后的今天,我们仅仅向前迈出了一小步。目前的治疗水平为局限期和广泛期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20个月和8~13个月;20%一40%的局限期患者及不足5%的广泛期患者生存2年以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一13%及1%一2%。现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简单综述如下。
  • 摘要:原发灶不明转移癌(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S)是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转移性恶性肿瘤而通过全面的检查仍不能确定原发部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10%。临床表现多样、易播散、具有侵袭性及难以预测的转移模式是CUPS的临床特点。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6—9个月[2],1年生存率约为25%,5年生存率低于10%,对于一般状态较差、多个脏器受累的病人,中位生存期约为1个月,87%的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大多数的CUPS对系统治疗抗拒,化疗仅仅是姑息治疗的手段,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然而通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特定肿瘤分型和临床特征的亚组病人,常常对治疗敏感,具有良好预后,大约15%CUPS患者属于这个类型[3]。
  • 摘要: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22.4%,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食管癌是下咽部到食管胃连接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少数是由中胚叶组织来源的肉瘤。以中段最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在中国95%以上为鳞癌,少数为起源于食管腺体或异位胃黏膜的腺癌,偶见鳞癌、腺癌合并发生的腺鳞癌(亦称腺棘癌)。近年来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生率明显上升。除此,还有极少数的未分化小细胞癌、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等。
  • 摘要:近年来,胃癌的化疗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疗效不理想,临床治疗中尚有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结合NCCN指南,本文介绍了胃癌化疗决策的循证医学依据。
  • 摘要: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8位。根据WHO淋巴瘤分类(2001)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ML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现、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正是由于对ML生物学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催生了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模式的更新,并且较大地提高了ML的治疗效果。近年来,M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颇多;以下对2008年ASCO会议和Lugano会议等淋巴瘤国际研讨会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摘要:第44届美国肿瘤学会年于2008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三万多名肿瘤学界的医疗专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进行交流;本文就头颈部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软组织肉瘤以及脑膜转移瘤等进展内容进行介绍。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可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阐明胃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
  • 摘要:检测与胃癌进展相关的分子指标Aurora—a、VEGF—A、VEGF—D/VEGFR-2、VEGFR-3的表达,分析其在临床预后中的意义。
  • 摘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裸细胞型)是一少见疾病,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 ,分为原发系统型及原发皮肤型两种类型。绝大部分原发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形态学上属于普通型,而此病例为形态变异类型-富于嗜中性粒细胞型,HE染色病理切片中可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数高于正常。国外有学者认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可释放白介素-8,而白介素-8可激活嗜中性粒细胞,此嗜中性粒细胞激活现象并不局限于肿瘤病灶局部,而是一种全身性嗜中性粒细胞激活现象。
  • 摘要:本文介绍的病例,该患者在发生非特异性肺炎之前曾行4周期R-CHOP方案化疗,其中博莱霉素有致非特异性肺炎的毒副作用。博莱霉素的细胞毒作用机理:通过产生自由基使细胞核DNA断裂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博莱霉素水解酶可使博莱霉素失活而降低毒性,此种酶在肺中含量较低,故博莱霉素可导致肺脏损伤,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肺炎,专用名词为博莱霉素诱发的肺炎(Bleomycin induced pneumonitis,BIP)。BIP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肺脏脉管系统的内皮细胞被博莱霉素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及自由基损伤,炎症细胞渗入肺脏间质,激活的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最终导致肺脏纤维化。
  • 摘要: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因抵抗力低下,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继发肺部感染多见,一般以细菌性、霉菌性肺炎较多,但间质性肺炎较少。我院2006—2007年共有10例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间质性肺炎,考虑与化疗,尤其是博来霉素相关,现报道如下。
  • 摘要:重复癌是指患者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的2个或2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又名多原发癌,临床上少见。本文介绍的4例病人均符合同时性重复癌诊断。重复癌在国内的报道中占0.5 %~2.45%.其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体内易感因素、免疫状态、遗传、生活环境、放疗、化疗等因素有关。
  • 摘要:恶性肿瘤是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各国都在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来延长病人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各类疾病的药物研发中,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投资最大、新药上市最快最多的领域。近年来由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药理学基础研究的进展,新靶点、新作用机制药物的出现,挑战目前传统的临床研究模式;这些药物不同于以往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特点,需要重新思考抗肿瘤药物毒性和疗效评估方法。
  • 摘要: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当前及今后中长期我国卫生工作需要,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 摘要: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其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目前临床上缺少预测疗效的生物学指标以指导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所以难以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肿瘤化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有(1)肿瘤细胞发生的突变导致它们耐药,(2)一些肿瘤细胞不具有药物作用靶点,(3)编码药物转运、药物代谢等酶的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还可能使患者对药物毒副作用更敏感从而限制了用药的剂量,达不到治疗效果。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国际单体型图计划研究成果表明,不同个体的基因都是一样的,但每个基因的序列和结构都存在个体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SNP)。据估计人类基因组中有106个SNP,这些数量庞大的SNP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表型多样化的物质基础。现在已经知道,SNP不但与许多复杂性疾病包括肿瘤的易感性有关,而且是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国际单体型图计划为药理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要阐明在众多的SNP中,哪些SNP与药物敏感性有关。由于SNP可用任何体巴细胞.DNA检测,所以探讨利用基因型或单体型预测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最近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初步结果。
  • 摘要:从临床肿瘤学近3年来的重要进展可以看出内科治疗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和WHO关于肿瘤属于可控慢性病的论述,使临床肿瘤治疗的策略有了本质性的变革,从治疗增殖活跃的细胞增殖,到阻断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导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包括基因、受体和激酶等,从而达到预防癌变或使肿瘤停止在发生发展的中途,使迅速生长变成慢性过程,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正常工作。从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来说,个体化是疾病治疗效果提高的必然途径。而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实践恰好在今天靶向治疗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
  • 摘要:肝脏是肿瘤转移的常见器官之一,尤其见于胃肠道肿瘤。大约15%的患者初诊时就发现肝转移,而剩余的60%患者最终由于病情进展也会发生肝转移。在过去的20年里,全身化疗、肝转移的检测手段和肝切除术的进步,逐步改善了肝转移患者的生存。
  • 摘要:上个世纪末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的出现,使得治疗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有了三类,即5FU、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进入21世纪以来,靶向新生血管形成的贝伐单抗和靶向EGFR的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的问世,又使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药物增加到五类。药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结直肠癌的药物治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难度。目前,可供医生选择的化疗药物看似不少。有5FU、UFT、雷替曲塞、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组成的化疗方案更多,有IFL、FOIFOX、XEILOX、FOLFIRI、XELIRI、IROX、FOLFOXIRI等等。如果与西妥昔单抗和或贝伐单抗联合,方案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化疗方案只有两个,即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F'olfox)和伊立替康为主的方案(Folfiri)。一旦这两个方案失败,其他化疗药物无论怎样组合,也再难以奏效。虽然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能使这种困境有所改变,但是,目前在中国,并非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报道的那样,可供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已经很丰富。因为,贝伐单抗在中国尚未批准上市,而西妥昔单抗,只有极少数患者有经济能力接受其治疗。所以,我们肿瘤内科医生应该清楚,可供绝大多数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选择的还仅仅是“三类药物(5FU、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两个方案(FOL,FOX和FOI.FIRI)”。
  • 摘要: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属于淋巴细胞中特殊的一类。与T细胞不同,不经事先致敏即可识别并杀死自身突变的细胞,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细胞。大多数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特异抗原的缺乏或特异免疫耐受,以T细胞为主的特异免疫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的作用有限。NK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这种作用过程是通过NK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突变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配体)来完成的。本文从修饰NK细胞、修饰肿瘤细胞、修饰其他免疫细胞等方面,阐述NK细胞在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摘要:头颈部癌一般是指从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的所有恶性肿瘤,包括头面部软组织、耳鼻咽喉、口腔、颈部软组织及甲状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但一般不包括颅内、颈椎及眼内的恶性肿瘤。头颈部癌在我国较为常见,以鼻咽癌占首位,其次是喉癌和甲状腺癌。而欧美国家的则是以喉癌占首位。头颈部癌的病理主要以鳞癌为主。早期病例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可治愈很高,5年生存率达80%,并非需要综合全身治疗。对于晚期转移患者(不能手术和放疗的患者)只能药物治疗,但目前临床疗效还很不理想。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目前化疗对头颈部癌的作用还很有限。目前药物治疗在头颈部癌治疗中的作用包括以下。
  • 摘要:近年来分子影像学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PET 作为常用分子影像技术,采用与生物体内分子类似的放射性药物,观察活体的生物学变化。PET—CT整合了功能分子影像与解剖结构影像,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高对比度的优点。它从不同角度提供了病变的生物学特征信息,已成为临床常见肿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常用方法。而且,在很多肿瘤治疗中,其在监测疗效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献报道,PET技术改变了多种肿瘤的诊治计划,占总病例数的20%~40%;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能对15%一30%的病人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 摘要: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总给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按1997年肺癌国际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ⅠA期67%,ⅠB期57%,ⅡA期55%,ⅡB期39%,ⅢA期23%。一个困难而急迫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早期术后患者的生存获益。从以烷化剂为代表的早期临床试验,到1995年非小细胞肺癌协作组(NSCI_,CCG)的荟萃分析及2002年的ALPI(意大利辅助肺癌计划试验),再到2003年后的IALT(国际肺癌辅助化疗试验)、JBRl0(加拿大NCI)、ANITA(诺维本辅助化疗的国际试验)、CALGB9633(美国肿瘤和白血病B组的临床试验)、日本的肺癌研究组口服优福定(LIFT)辅助化疗、LACE荟萃分析,20多年来沿着循证医学的路,通过一系列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在风风雨雨中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终于拨开云雾见青天。
  • 摘要:临床实践指南的产生建立于循证医学系统的基础之上。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医学实践中更科学而系统的方法最初产生于1992年。“循证医学被认为是进行系统地探索、评估和使用同期研究结果以作为临床决策基础的过程。循证医学在每天的临床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索、评估相关数据,并总结出信息。”在过去的20年里,不同领域的专家已经制定出了诸多不同的临床实践指南。这些临床实践指南的主要目的是:①为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临床决策提供指引;②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及疗效;③帮助并影响区域或国家机关配置相关资源。正如Eisenberg所指出的:“医疗服务质量的简单定义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途径,将正确的卫生服务提供给正确的人。”
  • 摘要: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它们有特殊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遗传学特征,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8%[1]。凡全身有黏膜上皮或有分泌导管的黏膜部位均可发生。其中以原发胃肠道黏膜最为常见,占所有MAUI’淋巴瘤的50%,其中以胃MAIT淋巴瘤为主,占85%。其他如肺、甲状腺、涎腺、眼结膜、乳腺、肝、肾、子宫、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均可发生。大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经过缓慢,病程长,预后较好[2]。
  • 摘要:内分泌治疗是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芳香化酶抑制剂、卵巢去势等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手段。各种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时机及其应用时限等,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正在进行的多个大宗临床试验,筒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时机掌握。
  • 摘要:为了规范、指导乳腺癌的治疗,一些国际学术组织以及许多国家的乳腺癌组织先后出台了不少乳腺癌指南、规范和共识。然而,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国际上最常用、最权威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包括St.Gallen共识、美国NCCN治疗指南和ASCO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和共识既有共同点,也有着重点和差异。另外,一些国家依据国际上的主要指南,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也制订了各自的治疗指南。如中国乳腺癌专家组通过与美国NCCN指南专家组充分讨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制订并颁布了“2008年中国版cNCCN乳癌治疗指南”。本文结合治疗指南,介绍目前乳腺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主要是由于c-kit癌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形成的。手术是GIST的首要治疗手段,但是术后有高达85%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复发转移性GIST对化疗不敏感,同时对放疗也有抵抗,治疗棘手。甲磺酸伊马替尼(STl571,格列卫)是肿瘤治疗史上第一个属于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信号传导抑制药物,也是迄今为止经过5年以上随访证实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可选择性抑制KIT和PDGFR突变导致的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动,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摘要:为期4天的第4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共有392篇有关结直肠癌的研究报道。涉及结直肠癌预防、治疗、肿瘤复发转移预测、药品经济学等领域,在治疗方面,有新药、新方案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药物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有多篇报道,并进行了大会报告、交流,使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结直肠癌药物治疗进展。另有关老年患者、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新药物组合等方面也有多组报道,因内容较多不可能逐一介绍,仅就几个突出的研究结果以及利于解决我们目前临床遇到的问题进行综述。
  • 摘要:2008年ASCO教育专题会题目“乳腺癌辅助化疗:我们是否还需要蒽环类药物?”,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蒽环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大于可能的不良反应。Karen A.Gelmon教授指出,过去30年乳腺癌辅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证实含有蒽环类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优于不含蒽环类的化疗方案,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紫杉类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当然,蒽环类药物应用常会有骨髓抑制、呕吐、口腔炎、乏力和脱发等令患者烦恼的不良反应,但当告知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后的生存益处后,多数患者愿意忍受一时的痛楚,换取长远的益处。同时困扰患者的还有蒽环类药物的远期不良反应一心脏毒性和血液学毒性。年龄大于60岁、目前或既往曾用降压药或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5%是葸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通常情况下标准葸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约为0—2%,而在后续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中,心脏毒性发生率可能增加至2%一4%。对于蒽环类药物应用后的血液学毒性,主要是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异常综合征,多见于高剂量患者中,标准剂量患者约200名患者可能发生1例。基于蒽环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在会议中对听众进行的现场调查显示多数临床医生仍然会推荐含有蒽环类药物的辅助治疗方案。
  • 摘要: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位原因。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目前肺癌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rn 2008年5月30日至6月3日,第44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0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McCormick会展中心举行,肺癌领域进展另人鼓舞,现将会议报道相关进展简要介绍如下,以与同道共同分享。
  • 摘要:回顾性分析可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建立胃癌的临床预后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重要的转移途径,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为止,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并不清楚。淋巴管是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的结构基础,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能够明显促进肿瘤组织淋巴管的生成,国外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VEGF—C表达和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最近在肺癌细胞系中研究显示:环氧化酶-2(COX-2)可以通过其产物前列腺素E2(PGE2)来上调VEGF—C的表达,可能参与淋巴结转移。COX-2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在乳腺癌中,国内外研究证实COX-2与乳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乳腺癌中,研究COX-2和VEGF-C之间的关系对明确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组织学水平,试图探讨COX-2和VEGF-C在乳腺癌的表达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摘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瘤患者及正常人外周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T细胞水平;比较初治淋巴瘤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的差异;比较初治淋巴瘤患者与复发进展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的差异;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CD127low调节T细胞水平与常规测定CD4+CD25+细胞群的相关性;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与临床特点的关系。
  • 摘要: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占结外淋巴瘤的2.2%~6.5%,占同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62~1.30%。PTL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理分类仍有争议,但PTL合并桥本氏病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肯定、常见的现象,发生率约为25%一93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次之,两者约占70%以上,其它类型包括滤泡型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T细胞型淋巴瘤等。
  • 摘要:本文为了提高增强肿瘤综合治疗的效应,提出了应当在肿瘤治疗中加进辅助性免疫治疗,并在常规抗肿瘤治疗中得以证实。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