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422篇,会议文献有26篇,学位文献有240篇等,比较文化学的主要作者有刘洋、王岳川、孙萍,比较文化学的主要机构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创造以来一直使用的书写符号,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自身的表意性又保存了汉民族的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2.[期刊]
摘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变化在各个民族的发展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比较和研究中西宗教文化的异同,对于坚持我国...
3.[期刊]
摘要: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是塑造青少年国民人格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日都是具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国家,中国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神秘性、...
4.[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国外研究中国的著作剧增,西方学术界在中国研究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欧洲传统汉学研究开始出现式微征兆,中国当代研究开始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点。但在...
5.[期刊]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差异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与沟通的主要阻碍,需要各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社会组织提高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通过明确不同民族及国家在文...
6.[期刊]
摘要: 中西文论互鉴是文论领域中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以及新时代面临的“主动性中学西传”等成为当前反思中西文论互...
7.[期刊]
摘要: 文章通过对西方希腊文化与中国先秦时期文化的比较,指出希腊文化崇尚勇武,先秦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希腊文化伦理意识淡漠,先秦文化伦理意识成熟;希腊文化崇尚个人主义,...
8.[期刊]
摘要: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西学中源说”是其在洋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极具特色的思想,在晚清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9.[期刊]
摘要: 汉字既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也是中日两国间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在汉语中,“侘傺”作为一个复合词使用,初见于《楚辞》,本意为“怅然住立”。“侘傺”传...
10.[期刊]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所生成的具有超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有糟粕更有精华。传统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去历史化、去民族化达到使中华民族...
11.[期刊]
摘要: 朱利安认为,中国思想从根本上外在于印欧哲学,这种外在性使得中西文化具有“间距”,从而使中西文化比较缺少共同的平台;对当代学术而言,由于西方以现代的名义占据着思...
12.[期刊]
摘要: 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江南文化是浸润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文化共同体,而徽州文化...
13.[期刊]
摘要: 对人类历史作出整体描述,这在中西历史叙述史上都是重要的传统,并因文明视域的差异而形成普遍史与循环史的不同叙述模式。西方普遍史将“非西方”降格为历史总体进程中的...
14.[期刊]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对比研究——以《山海经》与《画図百鬼夜行全画集》为例
摘要: 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之大势下,若要研究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互鉴与传播,那么对邻国日本的文化研究其必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自日本派遣唐使赴学习中国文化以来,在之后的...
15.[期刊]
摘要: 著于明朝末期的《葡汉辞典》是第一部中文与西方语言对照的辞典,展现了中西方语言最早、最直接的相互解读,是中西文化接触进程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本文试从文化交...
16.[期刊]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
摘要: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
17.[期刊]
摘要: 植物茉莉的丝路文化旅行是人类文化自区隔到互通发展的见证。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茉莉的文化意义自宗教走向世俗,自物质性转向诗性,经宗教、伦理及审美等层面的价值重塑...
1.[会议]
孔子与罗摩治国思想之比较——以《论语》和古爪哇语《罗摩衍那》为分析文本
摘要: 罗摩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的主要人物,而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出现的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二者都有诸多关于治国思想和方法的论述,而且这些论述还有不少相同或...
2.[会议]
摘要: 本文中试图以纲要的形式回答“什么是比较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人们一般以为,比较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西、印思想之间的比较。但是,这样的比较如果能够成立,其前...
3.[会议]
摘要: 从外太空俯瞰我们生存的这颗蓝色行星,基调为绿色的大洲宛如漂浮在海洋上的岛屿,而广袤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巨大的连通水体孕育了最原始的生命和现代海...
4.[会议]
摘要: 西方不但有科学传统,同样也有人文传统,而首先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恰恰是西方人自己,这些先觉者在反省中注意到了东方传统的长处.然而,在这个真正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
5.[会议]
摘要: 中国蛟人文化与德国人鱼文化在共性中存在差异。中国蛟人传说在先秦时期就初具雏形,最早出自《山海经》。相传可产出珍珠和蛟峭两种宝物,但缺乏广为流传的故事,少有完整...
6.[会议]
摘要: 比喻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通常出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动植物等.中国的十二生肖每一年由一种动物命名.它们的比喻意义对于中国人意味深远,可西方...
7.[会议]
摘要: 文章探讨了中西文化冲突中面临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采用文化共相的普遍性,核心问题是核心价值构建、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道路等问题。讨论中国道路的重要维度—普遍性的...
8.[会议]
摘要: 本文在对中西文化中“立人”和“立知”两种致思趋向进行简单比较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西方纯粹立知的态度与立知的方法的要点。
9.[会议]
摘要: 对如何理解传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与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历史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那么世界上自然物种和民族的多样性也理应证明传统的多重性,证明多种传统存在的合理性...
10.[会议]
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因借”空间和密斯的流通空间。密斯对流通空间的理解是理性的,中国文人是感性的。研究两者的共性和不同,用于今后的设计。
11.[会议]
原根与本土的互融——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文化审美趋向
摘要: 新马华文文学诞生于特定的时代下,但是根连着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分别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按年代顺序分别探讨了两...
12.[会议]
摘要: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在理解、和平、友谊和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索格特地区的粟特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在丝绸之路的兴起、...
13.[会议]
摘要: 区域和全球各级互动应注意一致和同步(同步)及其相互作用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研究的前景,必须是全面的区域研究,这样才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14.[会议]
摘要: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同时把西方文化与中国...
15.[会议]
摘要: 本文对人为因素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人为因素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特别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所...
16.[会议]
摘要: 本文对西方管理思想进行回顾,分析了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对比了中国与欧洲文化管理体制的异同点。东西方文化遗产管理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遗产管理中面临共...
17.[会议]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产业是文化的面貌,而在地的语言词汇与在地产业是认识与理解地方的入门途径;外地的访客可以借由这些词汇与产业认识地方性的文化。rn 而台湾...
18.[会议]
苏州古桥楹联中的“题柱”及其“人文”精神——兼及东、西方对“人文”一词的表述差异
摘要: 2009年2月至4月,本文作者承担苏州市文物局编注《风雅颂——苏州文化遗产楹联集萃》课题.期间,对苏州古桥楹联中的“题柱”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19.[会议]
摘要: 本文首先对“融合”与“拼合”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对中西文化融合论进行了历史回顾,重点从中西政治角度、中西食文化角度、中西艺术角度对中西方文化拼合论进行了阐述。
20.[会议]
摘要: 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宗教契约文化塑造了中西方各具特色的国民性,并由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诚信观.在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个体自觉地践行“熟人社会”中具有道义性和人...
1.[学位]
《纽约时报》华人跨文化身份建构分析(2006年-2016年)
摘要: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不同族群间的接触与交流频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认同问题突出。身份即认同,少数族裔在试图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努力融入主流社会。身处东...
2.[学位]
摘要: 如今,对相对富有的人们来说更渴望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生活。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十分重视起健康来。在微博上,聊天网站和其他社交网络上传递,分享有关保健的文章和提示...
3.[学位]
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适应性——基于对武汉高校440名港澳台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
摘要: 在大陆高校就读的港澳台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普遍面临着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的问题。本研究以Ward和Kennedy的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会对个体的适应性产生...
4.[学位]
摘要: 中日两国男色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男色又称男风,指男子出卖色相、以美色受宠,而其对象大多为同性。在日本,男色指男同性恋、众道、男娼。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代,...
5.[学位]
摘要: 《山海经》和荷马史诗分别是反映中西方早期文化的代表作,由于古时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多基于口耳相传,因此《山海经》和荷马史诗既是文学艺术的源头,...
6.[学位]
摘要: 目前中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当中,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来华的留学生就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主体。他们到底是如何适应在中国生活的,在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新媒...
7.[学位]
摘要: 最近几十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及其带来的冲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研究的学者们,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怎么样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同...
8.[学位]
中国留学生社会支持和跨文化交际焦虑研究——在跨文化适应背景下
摘要: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增加,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在促进了全球学识交流与文化交际的同...
9.[学位]
摘要: 留学生的适应过程往往困难重重,而社会支持在缓解跨文化适应压力及其他问题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支持,客族支持,主族支持与机构支持。因此研究者在...
10.[学位]
摘要: 国际旅游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迅猛。跨文化交流是各国游客异国旅游不可避免的重要内容。然而,跨文化交际冲突或不顺畅时有发生,这反映出跨文化有效性的不足。在旅游中如...
11.[学位]
论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跨文化能力维度显著性的影响——以上海市涉外家政人员为例的探索性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发展日趋国际化和现代化,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学者们构建出各种不同角度的理论和模型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大多...
12.[学位]
摘要: 《喜福会》被普遍认为是美籍华裔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它典型地反映了中美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虽然有很多学者已经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了《喜福会》,然而运用探讨跨文化面子行...
13.[学位]
摘要:
送礼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文化之一。
送礼是自古以来十分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尤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送礼原因;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
14.[学位]
摘要: 姓名是代表个体的一种特殊符号。姓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是人类共同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在人类进行交流时姓名用于识别身份。这是姓名的广泛意义。姓名还存在潜在意义,...
15.[学位]
摘要: 从16世纪来华的传教士汤若望到21世纪的著名汉学家顾彬,中德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19世纪时,中德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个时期,德国传教士努力使德意志文...
16.[学位]
摘要: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历来就是西方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之于现代西方文化中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马罗礼爵士将民间各种关于亚瑟王的故事收集整理,...
17.[学位]
摘要: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来到中国工作,为中国的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由于新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价值差异等方面的影响,...
18.[学位]
美国华裔的文化适应研究——以谭恩美小说《喜福会》《正骨师的女儿》为例
摘要: 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了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地位。由于华裔的跨文化交际的双重性特征,针对华裔的对外汉语教学就要格外注意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篇论...
19.[学位]
摘要: 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回族和土库曼斯坦塞尔达尔市穆斯林婚俗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回族婚俗文化和土库曼斯坦塞尔达尔市穆斯林婚俗文化的对比研究,分析中国甘肃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