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1361079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学理论、上海教育科研等;
双性化人格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琴、周小娟、孟发军等。
双性化人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61079篇
占比:99.99%
总计:1361169篇
双性化人格
-研究学者
- 张玉琴
- 周小娟
- 孟发军
- 康素洁
- 张海钟
- 张艳
- 徐东
- 李曙光
- 蔚少华
- 赵文进
- 邓亚玲
- 郑艳
- 陈小萍
- 黄碧蓉
- 万丽莉
- 严峰
- 乔丽娇
- 付亚亚
- 付俊贤
- 付建敏
- 侯小旻
- 傅锐
- 冯治中
- 刘丽
- 刘保平
- 刘春琼
- 刘玉梅
- 刘继华
- 刘金娇
- 吴吉惠
- 吴晓玮
- 吴晨
- 周友焕
- 周方
- 唐日新
- 孔庆蓉
- 孙元元
- 孙婷渊
- 孙平
- 孙春艳
- 孙景芬
- 岳柳
- 岳训涛
- 张丽芳
- 张建齐
- 张旭
- 张标
- 张馨心
- 彭玫
- 徐军
-
-
孙景芬;
乔丽娇
-
-
摘要:
目的 探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女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研究双性化人格特征女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双性化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某医学院校164名本科1~3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女生作为被试,实际完成研究162例。采用修订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第三版进行测验。结果 研究群体中,双性化个体占70.37%;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应对方式比较中,解决问题量表具有较大差异,双性化性别角色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年级的双性化人格学生应对方式比较中,自责、求助、合理化有统计学差异(P <0.05)。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应对方式中,幻想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了解双性化人格特征女生在应对方式上的特点,分析其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可以为学生工作提供借鉴。
-
-
-
-
-
-
刘金娇;
李燕
-
-
摘要:
“女性赋权”话题的社会关注度逐年升高。当今“她经济”背景下,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反映着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认同观。本文将用案例分析法解读2020年玉兰油OLAY超级碗广告“为女性创造空间”,从社会性别认同理论来探讨“她经济”时代女性广告形象的建构。广告中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印象被颠覆,女性也能从事一直以来男性主导的航天事业,广告塑造的女性应当有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从中国广告发展史来看,广告中女性形象从男性的辅助性角色慢慢向新时代独立女性角色过渡。双性化人格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女性广告形象应朝着双性化人格模式发展。
-
-
康素洁;
张馨心
-
-
摘要: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情况没能得到有效改善,男性化教育长期缺失的情况已经对幼儿思维方式、性别角色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阻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故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将成为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知之甚少。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策略,对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
陈小萍;
高敏
-
-
摘要:
为了探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按照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陕西省高校的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双性化人格、社会支持呈极其显著相关;(2)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制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
-
-
董恩宏1;
朱艳彬1
-
-
摘要:
在学前教育者的性别方面,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角度出发,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在心理性别发展期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相应对策,做好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
-
康素洁
-
-
摘要:
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角度出发,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在心理性别发展期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相应对策,做好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