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制
县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93016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人民论坛、中国民政、审计月刊等;
县制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西凌、华伟、闫恩虎等。
县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3016篇
占比:99.86%
总计:93151篇
县制
-研究学者
- 西凌
- 华伟
- 闫恩虎
- 刘玉峰
- 谭黎明
- 马守凤
- 于文文
- 任润鑫
- 伍存强
- 何玉斌
- 关漓江
- 刘举科
- 刘君德
- 刘莉
- 刘菁
- 史昭乐
- 叶子荣
- 叶小文
- 叶秀琴
- 吕亚奎
- 吴德相
- 吴永平
- 吴永甫
- 吴越
- 吴高歌
- 周家华
- 周建梅
- 周清
- 周琪智
- 喜农
- 夏璐贤
- 姚衍琛
- 孙墨笛
- 孙闻博
- 宋公文
- 寇贤华
- 巨昌福
- 庄子
- 庄庚庆
- 张勇
- 张君
- 张宝
- 张家义
- 张文范
- 张曙光
- 张正伟
- 张浩
- 张海亮
- 张维平
- 张金柱
-
-
马小军
-
-
摘要:
县制作为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县制的起源及初设县制的归属问题,史学界目前还存在着分歧.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认为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戎而设立的邦县应为中国历史上县制之开端,邦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
-
-
张浩
-
-
摘要:
"饰小说以干县令"出自《庄子·外物》篇,对"县令"的注解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将其解释为"高明令闻",即美好的名声;有学者将其解释为"悬赏的诏令";亦有学者将其解释为"一县之令",即县的最高长官.笔者通过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将文本拆分为符号,对其进行细读和分析,认为"县令"作"高明令闻"解最接近庄子的本意.
-
-
-
于文文
-
-
摘要:
作为中国最稳定的行政单元,新世纪的县制面临着来自外部地级与自身缺陷的双挑战。本文从中国历史时期上县制数量、统县密度、县属层级的视角探究县制在中国的演变规律,证明其在国家行政区划中的稳定性,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模式得出今后国家要实行省管县制度以及出台避免县制趋向消亡的相关政策。
-
-
刘玉峰
-
-
摘要:
县制是唐王朝国家政体最为基层的政府机构,处于基础和基石的地位,是王朝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最前沿政权堡垒.王朝国家政令政务与各项制度最终能够落实,推行于基层社会,依托的正是县制官司的具体实施,从而实现社会基层治理,进而实现国家治理.
-
-
-
徐振戎;
薛韩刚
-
-
摘要:
复杂的族群军事地缘使楚国分封伊始就面临强烈的生存压力,从而迫使楚国不断调整自身社会结构,建构族群认同,推行封建制,最终逐步创建"县"这一新的政治制度,因此,楚国县制的兴起是在族群军事压力下社会结构调适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