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765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农业经济、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837699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四川劳动保障、社会保障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泰山学术论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公共政策创新专题暨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2014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江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文献由7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薛兴利、薛惠元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37699篇
占比:99.91%
总计:838464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研究学者
- 李伟
- 薛兴利
- 薛惠元
- 封铁英
- 吴玉锋
- 张为民
- 曹文献
- 陈世金
- 刘元花
- 尚芳
- 崔红志
- 张思锋
- 李佳
- 李树良
- 李燕凌
- 李越
- 毕红霞
- 焦民赤
- 王兴涛
- 王华
- 王曦若
- 耿永志
- 邓大松
- 丁元竹
- 丁宁
- 任雅姗
- 何晖
- 冯兰
- 刘召贤
- 刘娜
- 刘昌平
- 卫松
- 厉昌习
- 吴中宇
- 吴振亚
- 周仁贵
- 周永锋
- 姜向群
- 孟芳
- 宫文霞
- 尹海燕
- 尹静
- 崔玉姝
- 张川川
- 张晓宁
- 戴绍文
- 文先明
- 施欣
- 晋颖
- 木林
-
-
罗凤千
-
-
摘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为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在年老时基础生活为目的,通过政府组 织实施的一项惠农举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键是为了顺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改变农村原先 的养老方式,进一步构建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社会养老方式,在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的同 时,保证农村跨越发展的完成。而面对立法落伍、区域发展不均衡、激励政策不完善等,全是当下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此,应该将新农保立法体制进一步完备,并且要完备好监督管理体 制与加强激励机制等展开深入地探索,借此确保新型农村社会保险获得深入地发展。
-
-
王红茹
-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一个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通过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通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通过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台,填补了部分群体缺乏保障的制度空白。
-
-
刘华;
章筱淳;
李茜茹;
王琳
-
-
摘要:
本文基于两类不同家庭:60岁以下参保缴费家庭(无老年人家庭)和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家庭(老年人家庭),理论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流转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CHARLS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不同参保特征对农地转出和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老年人家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促进农户农地转出,参保人数越多、缴费金额越高、参保年限越长,更加愿意转出土地,同时对农地转入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于老年人家庭,领取养老金能显著减少农户的土地转出;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其他特征变量对老年人家庭的农地转入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制度设计中应关注差异性,同时要加强政策补贴力度,加快构建农地流转信息平台,以释放农地流转潜力.
-
-
易定红;
赵一凡
-
-
摘要: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政策,新农保养老金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评估结论.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断点回归设计的方法,利用老年人幸福感指标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从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自信心两个维度来衡量幸福感,发现领取养老金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尚不显著,但提升了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和中高收入地位的老年人在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后生活幸福感提升较为显著,但现实中挤出效应的影响更大.最后,作为社会支持的新农保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
-
刘汉成
-
-
摘要:
基于收入再分配、挤出效应及逆向选择等多维视角,通过构建相关指标及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产生了一定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但效果不明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产生了明显的逆向选择问题.为此,在政策优化过程中应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干预力度,并赋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的合法性;增加养老保险缴费对养老金待遇的激励.
-
-
-
剌建强
-
-
摘要:
现今我国社会进程不断演进,在演进过程中逐渐诞生了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出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成功案例,我国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但是在于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故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提出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
-
张川川;
朱涵宇
-
-
摘要:
我国于2012年实现了社会保障在制度上的全覆盖.然而,对于自愿参与型社会保障项目,政策目标人群的参保率过低,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风险分担和福利保障作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分析政策目标人群的参保决策,有针对性地提高群众参保率,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为例,使用家庭调查数据和工具变量方法,考察同群效应在社会保障项目参与决策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同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比例每增加10个百分点,个体参保概率显著增加4.24个百分点;同村居民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其内部形成的社会规范是同群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男性的参保行为具有更强的示范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强基层政策宣传和提高政策透明度,以及有针对性地提高特定群体的参保率是提高社会保障项目整体参与率的有效手段.
-
-
朱琳
-
-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并不是均等同步的,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资金困难等原因,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实还存在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职责。
-
-
宫文霞
-
-
摘要:
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通过调查探讨不同世代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世代农民的参保行为特点.同时,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优化农村新农保制度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促进新农保制度在农村的良性发展和保障效果的有效发挥.
-
-
张微娜
- 《2014北大赛瑟(CCISSR)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为了扩大制度的保障范围,维护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权益,中央政府开始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各地在中央政策——《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下,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工作.这是农村居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对于降低老年风险,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上,分析该制度对农村地区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用.论文以居民的储蓄额为因变量,选取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程度、对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是否参保、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家庭的收入、家庭的人数作为研究的自变量.论文首先介绍了数据来源,进行了描述分析,对研究数据做出了说明.其次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描述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
-
任雅姗;
戴绍文
- 《第七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暨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十周年大会》
| 2013年
-
摘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体现为代际间再分配效应和代际内再分配效应.政府和集体给予新农保参保人的保费补贴是代际内再分配效应的体现,而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和当个人账户领取完后由政府负担的养老金给付责任部分都构成代际间的再分配效应.通过建模分析看到,由于保费补助较少,新农保代际内再分配效应的比例非常低,主要表现为代际间的再分配效应.对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保费补贴、参保年限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非常小.缴费标准、性别及收入增长率对收入再分配效应有一定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寿命、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及跨制度的转移接续对新农保再分配效应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从职保转入新农保时,由于存在最低收入再分配效应,参保人应该尽量避免在最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转接年龄进行从职保向新农保的转接.参保人应在职保或新农保其中一种制度中长期缴费,避免频繁转接造成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损失.
-
-
-
FAN chen-chen;
范辰辰;
Li wen;
李文
- 《泰山学术论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公共政策创新专题暨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以山东省135个县(市、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弥补现有文献的时间维度缺陷,首次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双重差分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新农保试点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刺激效应,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农保试点主要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影响消费,对其消费能力并无显著影响;第二,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试点第二年,但随着新农保政策运行时间的增加,新农保缴费与收益的关系日渐明确,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的刺激作用逐渐消失;第三,新农保试点主要对社会养老基础薄弱的内陆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
-
何晖
- 《2011湖湘三农论坛》
| 2011年
-
摘要:
"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难题.著名学者费孝通曾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人多地少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根源.本文设想通过"农超对接",使得农民的生产有组织、有计划、有市场,把农民的力量集中起来,用现代理念来管理生产、服务农村,促成农业效益最大化,有助于推动农民的组织化与规模化,让农民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能力互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外部利益的内部化和交易费用的节约;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开发新的农产品市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享受合作带来的社会经济财富。有利于消费者买得便宜,吃得新鲜,食得放心,进而维护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与社会探寻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引导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
-
张芳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1年的近2.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近2.8亿人,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高龄农民工数量从2011年的3600余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近4900万人.同时,高龄农民工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比例上也呈不断增加态势.2011年高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例为14.3%,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了17.9%.这表明,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的养老困境也日益放大.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农民工人数在今后十年内还会持续增长,如何帮助高龄农民工摆脱养老困境,不让这些进城农民陷入老无所养的境地,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的数据,对高龄农民工参与新农保的现状以及影响参保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不同主体的参保倾向存在差异。相比于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由于新农保保费费率较低,高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水平较低、收入少、住房情况差、流动时间短、没有在本地长期居住意愿的主体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更好地发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提高高龄农民工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
-
张芳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1年的近2.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近2.8亿人,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高龄农民工数量从2011年的3600余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近4900万人.同时,高龄农民工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比例上也呈不断增加态势.2011年高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例为14.3%,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了17.9%.这表明,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的养老困境也日益放大.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农民工人数在今后十年内还会持续增长,如何帮助高龄农民工摆脱养老困境,不让这些进城农民陷入老无所养的境地,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的数据,对高龄农民工参与新农保的现状以及影响参保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不同主体的参保倾向存在差异。相比于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由于新农保保费费率较低,高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水平较低、收入少、住房情况差、流动时间短、没有在本地长期居住意愿的主体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更好地发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提高高龄农民工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
-
张芳
- 《中国人口学会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1年的近2.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近2.8亿人,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高龄农民工数量从2011年的3600余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近4900万人.同时,高龄农民工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比例上也呈不断增加态势.2011年高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例为14.3%,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了17.9%.这表明,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的养老困境也日益放大.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农民工人数在今后十年内还会持续增长,如何帮助高龄农民工摆脱养老困境,不让这些进城农民陷入老无所养的境地,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的数据,对高龄农民工参与新农保的现状以及影响参保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不同主体的参保倾向存在差异。相比于城镇居民/职工养老保险,由于新农保保费费率较低,高龄农民工群体中受教育水平较低、收入少、住房情况差、流动时间短、没有在本地长期居住意愿的主体更倾向于参加新农保。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更好地发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提高高龄农民工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
-
- 《江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我国"新农保"制度推行三年多来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但其制度仍暴露出诸如专门立法滞后,自愿参保原则使青壮年农户及低收入农户参保率偏低,制度"碎片化"及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应采取有效途径,加快其法制化、强制化、统一化及专业化进程,以使"新农保"制度更加完善并可持续推进.
-
-
- 《江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我国"新农保"制度推行三年多来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但其制度仍暴露出诸如专门立法滞后,自愿参保原则使青壮年农户及低收入农户参保率偏低,制度"碎片化"及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应采取有效途径,加快其法制化、强制化、统一化及专业化进程,以使"新农保"制度更加完善并可持续推进.
-
-
- 易联众智鼎(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12-24
-
摘要:
本发明涉及数据预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精准预测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其中,一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精准预测方法,包括结合Leslie模型预测人口数据与GM(1,1)灰色模型预测性别比例,以获取在职参保人口数据和退休参保人口数据;基于所述在职参保人口数据、社平工资数据与养老保险缴费比率数据预测基金收入数据;基于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基金增益数据;基于所述退休参保人口数据、社平工资数据与养老保险替代率预测基金支出数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精准预测方法,有效地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据预测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