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
卫城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地理、世界史、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62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台声、今日中国:中文版、今日辽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原历史地理与黄河文明演进”学术研讨会暨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第二届学术论坛等;卫城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仕、李冰、李昆等。
卫城
-研究学者
- 张建仕
- 李冰
- 李昆
- 温静
- 耿冉
- 耿钱政
- 苗力
- Chen Peiyao
- Di Peng
- Li Xiangyu
- 丁武光
- 于是
- 任炎尧(图)
- 何一民
- 佟海艳
- 刘以林
- 刘倩倩(译)
- 刘林
- 刘耀
- 刘诗中
- 刘阳
- 单洪根
- 卢俊杰
- 叶景行
- 吴朝彦
- 周凯宇
- 周央京
- 周思源
- 周雯婷
- 响咚咚
- 唐舒龙
- 孙国琦
- 孙颙
- 崔海军
- 常振恒
- 张卫
- 张玉体
- 张磊
- 张立东
- 彭君
- 彭素花
- 戴永锐(图)
- 文洁
- 明影
- 曹洪刚
- 朱相远
- 李力(图)
- 李子依
- 李家和
- 李成志
-
-
李玉信;
李子依;
戴永锐(图)
-
-
摘要:
在中华大地上,像朱元璋、刘伯温、汤和、戚继光这些明朝的大名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曾在浙江温州的一座小镇里留下了印记,并使之成为坚守我国海防的东南第一卫城——金乡。
-
-
王昌荣
-
-
摘要:
景东卫城修筑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在云南反清农民起义运动中大量建筑被焚毁成遗址,民国年间迁入景东县第一中学,随着学校发展的不断建设和相关运动的波及,遗迹不断受到毁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景东卫城遗址得到相应重视和保护,相继被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翁得禄(文/图)1
-
-
摘要:
在九龙江的入海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卫城,漫步其间,轻抚岁月斑斓的古老城墙,迎着海风,向远处眺望,放飞思绪,感受心与海的荡漾,身与天的接壤。在这座威镇海疆的古卫城里,多少英雄儿女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抵御倭贼的入侵。每一面城墙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道城门都是他们殊死搏斗的起点。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为别的,只为城墙内盛开的鲜花,清澈的泉水,茂密的古榕和幸福的家园!
-
-
-
-
-
王昌荣1
-
-
摘要:
景东卫城修筑于明洪武年间,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在云南反清农民起义运动中大量建筑被焚毁成遗址,民国年间迁入景东县第一中学,随着学校发展的不断建设和相关运动的波及,遗迹不断受到毁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景东卫城遗址得到相应重视和保护,相继被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
曹洪刚
-
-
摘要:
洱海卫与云南县同城,这是卫所和州县治所城市之间关系类型的一种表现。①洱海卫城在明朝西南边疆的城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在管控西南边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兵站的枢纽处。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洱海卫城描写的文献中,其中有一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洱海卫城具有完备的水道体系,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不断发生洪灾,是值得借鉴的。由于明代卫所军户在卫城内及周边进行屯驻,形成了一种具有军事结构的城乡关系,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这种军事结构的城乡关系,不仅对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供给,也对城市周边进行开发,本文将以洱海卫城为例进行说明。
-
-
-
-
Di Peng;
邸芃;
Li Xiangyu;
李翔宇;
Chen Peiyao;
陈培耀
- 《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陕西省榆林市位于草原游牧文化和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塞上卫城,是卫代中国北部地区万里长城沿线的军事重镇以及蒙汗民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榆林卫城为明清城堡卫建筑,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以榆林卫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榆林卫城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城址的变迁、卫城发育的历史地理基础、资源构成和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榆林卫城保护与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措施.希望能为以榆林市为代表的同类历史遗产城市,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化与保护及更新发展等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
-
张立东
- 《“中原历史地理与黄河文明演进”学术研讨会暨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第二届学术论坛》
-
摘要:
卫国是周代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都城曾由卫迁到曹、楚丘和帝丘.关于现代濮阳的最后一个卫都的具体名称,一般认为早期称“帝丘”,后来到战国时期改为濮阳;也有入主张自初迁之时就称濮阳.通过分析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本文断定当时的正式名称是“卫”,“帝丘”只是古地名,是其雅称或别称,仅用于特定的语境.“卫”源于最早位于今鹤壁市区的第一个卫都,而楚丘也曾被称作“卫”.由“卫”改称“濮阳”的时间大体是战国早期.这种变化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体现了各诸侯国由类“城市国家”到类“领土国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