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卫所

卫所

卫所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求是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卫所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晨宇、彭勇、孟凡松等。

卫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99.2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75%

总计:400篇

卫所—发文趋势图

卫所

-研究学者

  • 杨晨宇
  • 彭勇
  • 孟凡松
  • 杨园章
  • 杨旸
  • 史继忠
  • 张士尊
  • 张金奎
  • 王涛
  • 颜丙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亚涛
    • 摘要: 明代云南府是云南布政使司的政治、交通、军事中心,自然也是朝廷着力经营之地。作为稳定明朝在整个云南地区统治的基石,自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后,明廷就开始在云南府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在设置上,云南府的卫所主要依托重要交通线和军事要地进行布防,呈现出典型的"内重外轻"分布格局;诸卫所之间互相策应、彼此联防,构筑起严密的军事体系,反映了当时明廷对云南地区的经略意图。
    • 孟凡松
    • 摘要: 明初思州、思南等千户所虽设而旋裁,其部分土百户却仍在传袭绵延。至中后期,在都司卫所系统外,逐渐又有参将、守备等流官武职分辖地方,与守巡、兵备等文职共参军政,地方军事管理体制也相应地由卫所制度向卫所—营兵相结合的兵制转变,呈现出以移民为主的卫所军力地方化发展与地方原住民雇募武力相表里的趋势。
    • 李艳峰
    • 摘要: "形而下"的具象探析与"形而上"的抽象思考,是学术研究中密切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两个基本面向。依此,本期刊出的4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组,刘亚涛的《戍守与布防:明代云南府及其卫所分布探析》和朱映占的《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民族赴内地活动情形述论》属于前者范畴,刘兴成的《近百年来和亲概念研究述评》和李书豪的《边疆性与民族性的整合:20世纪上半叶西南调查研究的反思》则为属于后者范畴的学术史研究。
    • 乔壮
    • 摘要: 榆林地区长期作为明蒙战争冲突的军事前沿,为抵御蒙古对这一地区的侵扰,明朝在榆林地区设置了大量军事卫所,并向卫所进行了多次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活动。卫所移民通过主导营建卫城、屯垦生产、兴办教育等社会治理措施,实现了其在陕北的地域社会构建,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地理单元,在教育文化、风俗习尚、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不同于内地其他地区,卫所移民也成为明清以来榆林地区地域文化变迁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
    • 吴滔
    • 摘要: 岁月如梭,转眼间,笔者在以湖南江永县为中心的南岭山地从事田野及研究工作已整整十年。无论是探讨瑶人在卫所和州县体制里"两相报纳",还是寻觅阳山杀手如何在地化的蛛丝马迹,均不得不面对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就是曾在该县西南境扶灵、古调、清溪、勾蓝等"熟瑶"村落实施并贯穿数百年的瑶长瑶目制。种种迹象表明,瑶长瑶目制既不同于广西、云贵等地广泛存在的土司制度,也与粤北地区排瑶组织有所差异。
    • 聂雨欣
    • 摘要: 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随着省治的建立,贵州涌现出大量治所城,其中就有府州县城以及卫所城。治所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维护区域安全的城防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治所城的城防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 陈一迎
    • 摘要: 城市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历史的沧桑孕育出底蕴深厚的海疆文化,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而海疆文化就包括了卫所文化。灵山卫作为明朝洪武年间所设卫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青岛西海岸的历史与未来。因此对青岛城市文化中所蕴含的卫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刘爽; 惠富平
    • 摘要: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时期的苜蓿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江淮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等地也有一定分布.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分布格局的成因:首先,明清卫所的设置与变迁使得苜蓿作为军马草料成为卫所屯田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边疆地区、漕运沿线深入传播;其次,明清灾区社会的形成促发了苜蓿的广植与利用,苜蓿成为贫苦农家的"救荒奇菜"和贫困城邑的"备荒良品";最后,苜蓿栽培技术的简易与传统蔬类成法的套用,使得苜蓿能够持续、长久、便捷地在中国传播.在清中叶后,采用苜蓿治理盐碱地已经在河北、山东普遍实施,其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原理与方法也已经颇为成熟.总之,与苜蓿相关的农艺技术已经形成体系,苜蓿的本土化和农耕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深.
    • 郑希望
    • 摘要: 这是一桩明代世袭军户家庭内部的人命悬案。案件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的京畿卫所。明代的“卫所”是一种军队编制体系,兵士为世袭军户,携带家属同住,平时开荒、屯田、驻防,战时奉调出征。军士及其家人大多来自外地,且同一卫所的人口通常来源于同一地区,迁到驻屯地之后形成卫所移民“社区”,内部关系十分紧密。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的开国者,知道农民疾苦,因此他制定政策就希望能少给农民增加负担。尤其是养兵这种费钱的事情,因此他发挥出了“创造力”。
    • 褚宏霞
    • 摘要: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不仅包含了黄宗羲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以来的君主专制、官僚制度、法制、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还有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深度思考.其中,《方镇》《兵制》篇提出的关于将权、文武之道、军队体制建设等的改革见解,是在考察军事制度史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提出的,虽然个别评论与建议有失偏颇,但在明末清初的特殊时代作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部分,其对军事制度相关方面的改革建议依然值得重视与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